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石林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5):37-40
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在楚辞研究和楚辞学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撰写出版了《楚辞天问研究》、《屈原文学论集》、《屈骚审关与修辞》三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了数十篇楚辞研究论文。他的楚辞研究既注重楚辞文本的研究,也注重楚辞背景的探讨,视野宏阔,引证丰富,善于在融会古今学人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是台湾楚辞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怡良教授不仅在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给大学生、研究生开设楚辞专题研究课程,积极鼓励学生研读《楚辞》,指导楚辞学硕士论文七篇,博士论文两篇,是目前台湾地区培养楚辞学硕士和博士最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高秋凤是台湾的第一位楚辞学博士,已出版楚辞研究专著3部,发表楚辞研究论文数十篇。她善于从文献学、文体学的角度研究楚辞,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见解独到,新义叠出,是台湾地区成就突出的楚辞学家之一。她不仅重视楚辞研究,而且重视培养楚辞研究人才,自取得博士学位后,即开始于台湾师范大学开设楚辞研究课程,已指导培养了四位楚辞学硕士,也是台湾地区指导培养楚辞人才较多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方铭  章映 《云梦学刊》2007,28(1):50-54,138
在2005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屈原及楚辞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发表了有关屈原及楚辞学的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专著十余种,涉及到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各个方面。楚辞与楚文化及楚辞的编辑及其文体特征研究、屈原作品及屈原的精神价值研究、宋玉研究、楚辞传播研究等,是2005年楚辞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柯混瀚 《云梦学刊》2012,33(6):26-34
今日台湾常见之九种中国文学史著作,在分析、探讨楚辞兴起之因缘时,有七种忽略了屈原对于“楚辞体”创造之重要地位,有一种对此论及之比重较少,只有王忠林等编写的《增订中国文学史初稿》对此论述得最为扼要、全面。结合当代楚辞研究的相关成果,反恩文学史针对此一议题之处理,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为楚辞名义问题,牵涉到作者采用的是广义或狭义的定义;其二为“南北之辨”,则是如何看待楚辞与南、北文化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方铭  胡静 《云梦学刊》2012,33(2):36-40
2010年的屈原及楚辞研究,一如既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海内外的众多学者依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楚辞及相关问题上,研究成果涉及各个方面,另外,相当数量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选择以屈原及楚辞作为研究对象,显示出屈原及楚辞研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方铭  张鹤 《云梦学刊》2020,(1):20-32
2017年屈原及楚辞研究创获颇丰,成果显著。统计本年度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论文可知,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屈原研究、楚辞作品研究、楚辞学史研究、宋玉研究四个部分。研究成果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方法新与角度新;二是重视出土文献。  相似文献   

7.
方铭  牟颖  余霞 《云梦学刊》2011,32(3):49-62
一、2008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2008年,发表有与屈原及楚辞的相关论文250余篇,出版各类与屈原及楚辞学相关的著作20余部,现将此年度的楚辞学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罗建新 《云梦学刊》2008,29(1):54-56
由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楚辞学研究中心及中国屈原学会主办的"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于2007年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已故楚辞名家姜亮夫、汤炳正、林庚、褚斌杰、郭在贻诸先生的卓著贡献进行了探讨,表达了后学的追愐与景仰之情.代表们还就屈宋及其作品、楚辞与文化文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以下问题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毛庆是中国屈原学会发起人之一,现兼任该学会名誉会长。他研究屈原与楚辞三十余年,撰写出版了《屈骚艺术新研》、《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屈骚艺术研究》、《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专著,发表楚辞研究论文数十篇,思维独到,观点新颖。他将多学科知识融入楚辞研究之中,成果丰硕,自成体系,是当代卓有成就的代表性楚辞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方铭  余霞 《云梦学刊》2014,(1):34-39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2年度各类报刊发表楚辞研究文章逾400篇,出版研究论著及普及著作20余部。楚辞文献学、楚辞文艺学、楚辞传播学以及楚辞学史等各个研究领域,都有成果呈现。同时,楚辞学界数次研讨会及相关活动的展开,为研究成果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楚辞研究的深化。综合来看,本年度的楚辞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代在楚辞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代表论著 ,有铃木虎雄《论骚赋的生成》、青木正儿《楚辞九歌的舞曲结构》、吉川幸次郎《诗经与楚辞》、白川静《楚辞丛说》等 ,桑山龙平、浅野通友、小田一郎、稻耕一郎等也有不少成果。论文对日本现代楚辞研究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评论 ,分别指出其特点成就及不足 ,以资中国学者借鉴 ,并同时肯定 ,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中国本土 (包括台港澳 )以外水平最高的。  相似文献   

12.
方铭  张鹤 《云梦学刊》2008,29(5):45-51
2007年的楚辞研究成果丰硕,并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发展.对楚辞研究史及作品的研究,关于屈原的身世、思想、人格的分析、研究与探讨,都是研究重点.立足于出土文献、文化人格等的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得到学者的关注和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清诗话中,有着数量惊人的楚辞评论.然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论及清诗话究竟是如何评论楚辞的.清诗话在楚辞文体之归属、楚辞内容之评析、楚辞艺术之探研、楚辞范式之确立、楚辞影响之追踪等方面均有大量可资借鉴的见解.可以说,清诗话中的楚辞评论在楚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方铭  胡静 《云梦学刊》2013,(3):46-51
2011年,屈原与楚辞研究依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发掘楚辞研究的价值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现将2011年度楚辞研究概况总结如下:一、屈原的思想新探及屈原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一百年来的现代楚辞研究领域,有八位学者堪称"大家",文章对他们的代表著作各一部略作述评,俾使学术界和读者了解,从中窥探"八大家"独特的治学风格与成就特点,以促进现代楚辞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鲁涛 《云梦学刊》2013,34(2):48-52
吴广平迄今已出版楚辞研究系列著作七种,主编楚辞研究著作一种,参编楚辞研究著作一种,整理点校楚辞古籍两种,发表楚辞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他的楚辞研究,将文献研究、文艺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在深入进行文献研究、认真钻研楚辞文本的基础上,进而运用文艺学、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楚辞的艺术奥秘,并突破古今、中西、雅俗的传统分界,运用三重证据法,广泛吸收文献的、考古的、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凸显屈宋及其辞赋的意义,在楚辞普及与宋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具有基础扎实、视野宏阔、守正出新、与时俱进的治学特点。另外,吴广平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楚辞研究课,将楚辞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了一批热爱楚辞、研究楚辞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鲁涛 《云梦学刊》2013,(5):37-37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吴广平教授点校的南宋朱熹所撰之《楚辞集注》一书已于2013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此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湖湘文库"丛书之一种。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继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楚辞》注本,是宋代楚辞  相似文献   

18.
姚彬彬 《云梦学刊》2014,(6):159-160
任职于台湾“国史馆”的侯坤宏对现当代中国两岸的佛教史素有研究,他所编撰的《浩劫与重生——1949年以来的大陆佛教》(台湾妙心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是研究中国大陆当代佛教史的第一本专著,台湾学者对该书评价颇高,认为“此书的正式出版,将会很快地在海峡两岸的当代佛教学者群之中,带来一定程度的诠释冲击和相对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伟 《船山学刊》2013,(4):55-60
今本《楚辞》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逸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20.
楚辞与楚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楚辞》的上源是复杂、多元的。《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楚辞学的研究规律是:每一种学术派别、研究方法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文化学术思潮相联系。任何摆脱时代制约的努力,往往正是时代思潮的反映。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楚简、秦简、汉简、楚帛书帛画、楚国青铜器及铭文的大量发现,这种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相互印证的方法很快被楚辞学界所接受和运用,沿袭多年的文献考据之法、义理评论之学,升华为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相印证,传统考据与西方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文字、文献、礼制、民俗、民族、考古、历史、哲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