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二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界似乎对齐鲁文化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鲁文化是先进的,齐文化是落后的。因而对鲁文化倍加推崇和过分崇拜,对齐文化又非常轻视,甚至不承认齐文化自身的先进性特点,更有人不承认齐文化的客观存在。我们认为,这个传统观念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齐文化本是一朵璀璨夺目、大放光彩的文化之花。它的优秀精华远比保守、封闭型的鲁文化丰富得多,同鲁文化相比,齐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改革、开放、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2.
说“齐气”与“鲁气”──从《诗经》有关齐、鲁诸篇看齐鲁文化之不同特征姜楠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齐鲁文化发韧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其得名来自周初齐、鲁两大封邦的建立。然而,齐、鲁两地虽属同一文化圈,但各自的文化品格却不尽相同,所谓"齐气"与"...  相似文献   

3.
齐、鲁地域文化,分别促成泰山宗教性神山和伦理性圣山形象。秦泰山刻石的“法家辞气”和始皇求仙活动,明显受到齐文化濡染。汉代封禅典礼的完备,得力于齐文化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封禅特重祭“天”,具有帝王自显和自警双重意义。鲁文化“亲亲尊尊”观念,导致汉封禅突出帝王权威和祖考之祀。“国泰民安”则是齐、鲁文化共同营构的泰山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常有“齐鲁文化”的提法,这是着眼于齐、鲁两种文化的相同点提出来的一个名词。不过,它们还有很多不同点,这些不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曾发生过重大影响。了解这种差异性,是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项有意义的王作。本文愿在广义性文化上,对齐、鲁两国文化的不同点、相同点和影响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齐鲁地区自古已成为统一的文化实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西周初期齐、鲁两国建立:标志着“齐鲁文化”的正式诞生。它的源流区划,应以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作界定。它经历了上古和中近古两个发展阶段:前阶段作为华夏中心文化区;后阶段则给人以落伍感,呈现出倒马鞍形的变化趋势。它由“齐文化”和“鲁文化”两大部分构成,并有一个演变和融汇的过程。就其历史特征看,它从未显示出次生或派生的文化形态,始终作为典型的“中原文化”而存在,并且表现出高韧度的传承性、高强度的稳固性和密集性、很强的辐射性以及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从汉代经学的沿革看“齐─鲁─道”之变赵过去读《论语》每至《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辄惑不解。近几年研读秦汉历史,纵观前汉齐、鲁门户纷争,后汉今古派系对立,考其线索头绪,复以夫子“齐→鲁→道”之变较之按之,幡然似有所悟,于是不揣谫陋...  相似文献   

7.
有选择地开发齐鲁传统文化的现代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系统,各有其内容和特点。秦汉以后,齐鲁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仍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今天开发齐鲁文化的现代功能应根据其不同内容和特点,具体说,开发齐文化的智力功能,以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开发鲁文化的伦理功能,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3,24(4):101-105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是外部自然力量的象征 ,所以其指向是向外的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 ,神仙说追求非人间生活而为方外世界。而鲁的宗教文化崇拜的对象为道德性质的“天命”与鬼神 ,所以其发展途径是内向的 ,注重宗教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使人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获得宗教的快感。齐鲁宗教文化最终走向一体化 ,其主要的精神成果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理论。  相似文献   

9.
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传统,而是两个文化传统。齐鲁文化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变通性,是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具有单一性、守常性,是仁者型文化。齐鲁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两个文化传统都重视诚信。齐鲁文化的诚信传统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齐鲁文化”有两层含义。广义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它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相并提,是一个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地域范围,当以古齐、鲁领土、今山东省地区为主,时限上则贯通古今。狭义地讲,  相似文献   

11.
“二”当然也是一个只有两画的中国字,而不是那个由初等数学或者小代数中的“1+1”在规定体系中演释的逻辑结果。在这个封闭的规定体系中也有一个形状与“二”相似的只有两画的逻辑符号,我们叫它为“等号”,也就是“=”。虽然都是两画,但却反映出并决定了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据说在初等数学中,等号两边完全一样,以至等号两边可以互换,这是一种可以不加证明而任意采用  相似文献   

12.
半岛蓝色经济带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既要体现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外向型经济特质,又要兼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半岛蓝色休闲经济带,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增长点.按照“黄蓝国家战略”的要求,半岛蓝色经济带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两带四区,在空间布局上要相对集中.“两带”即山水圣人休闲文化旅游带和海滨文化旅游带;“四区”即齐文化民俗旅游区、鲁南山地生态旅游区、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古运河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3.
1995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的“两种范式”之争,即“‘苏联范式’批判”(1)与“‘西方经济学范式’ 危机”(2),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适用性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范式的转换,即用西方经济学 范式代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判断(3)。这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意见的一个缩 影。对上述问题人们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基本看法。“肯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适用性,因此不 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否定者”则反之。对待否定意见,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反驳或批判,另一种是在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前提下,从否定意见中反思现行的经济学分析范式(4)存在的问题并找到 解决方法。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向人文的归化──论罗蒂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向人文的归化──论罗蒂的科学观张洪齐实证主义要求把哲学科学化的主张,实际上已经隐含了要把科学作为文化的基础的要求。“自从启蒙时代以来,特别是自从康德以来,自然科学一直被看作知识的一个范型,文化的其它领域必须依照这个范型加以衡量。”①在传统上,“科...  相似文献   

15.
思想英才不可能主宰历史常乐个人同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但这个老话题不断有人要谈。1997年第3期《读书》上有两篇小文章就此话题“吵架”。田玉萍《也谈历史人物》一文引述并赞成钱行先生的意见。钱先生提出,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以文化传统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周易大传》哲学思想的问题上,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强调“<易传>对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没有认识,它所认识的变动,只是循环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是制造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用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的锋芒,割开了任何僵死的体系”。这就是说,前者断定它是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后者主  相似文献   

17.
一般地 ,“吾丧我”被理解为《齐物论》的主旨 ,“吾”之境或与之相关的“物我”问题是文本中的最高问题。对“吾” ,《齐》文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说明 ,只表明了“吾”的外在样态———“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两行” ,此时这种外在样态的发出者“吾”显得很神秘。《齐》文存在“吾”和“我”两个空间 ,而以生存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同样存在着两重境域 ,一是如上所说“我”的 ,一是在“我”之先的 ,而后者 ,是否就是“吾”呢 ?本文在回顾《齐物论》的主旨之后 ,给出了一种解读“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秦平 《齐鲁学刊》2007,(1):13-16
《春秋穀梁传》中存在浓厚的“内鲁”情结。但是与《公羊传》“王鲁”、“当新王”的思想不同,《穀梁传》的“内鲁”观念首先是对《春秋》书写记录的技术性方式的客观反映;其次,“内鲁”体现了宗法秩序下血缘性的亲疏情感;再次,“内鲁”还与周公及周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鲁”在文化意义上是对周礼精神和内容的抢救与尊重,显示出一种文化认同和政治秩序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淄博市社联、齐鲁石化公司、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政府联合发起召开的“《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4日至18日在齐国故都——临淄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管子》的断代成书、管仲与《管子》书的关系、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管子》和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齐地的物质文化、齐国历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讨论。讨论中,学者们在对齐文化进行系统考察的同时,还往往以其与鲁文化作比较,许多学者提供了这方面的专题论文,还有不少学者是在小组讨论或大会发言中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下面专就会议上学者们对齐、鲁文化及其比较所作的讨论和在讨论中所取得的许多可喜的成果,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0.
近十余年来 ,学术界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是在研究齐鲁文化产生的背景时 ,既要关注此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统对齐鲁文化产生的影响 ,更应注意春秋文化思潮与齐鲁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二是对齐鲁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鲁文化各具特色 ,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 ,但“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是互融互补、相辅相成地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中的思想理论 ,齐鲁文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文化体系。三是关于齐鲁文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从文化学研究的视角看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这一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实际 ,是此后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齐鲁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 ,我们应进行系统整理 ,以利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