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们爱阅读     
《新少年》2023,(Z2):26-29
<正>从进入学校,开始识字那天起,阅读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平时喜欢读什么书?你认为应该读哪些书?怎么阅读效果会更好?本期我们就来讨论关于读书的话题。一、越读,越有益(阅读的益处)多多熊“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阅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大家具体说一说。  相似文献   

2.
荀春荣 《中华魂》2012,(19):26-28
老实说,《论语》并非我最喜欢的书,也不是我读得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我之所以读它,也不是像当今"国学"大师们所倡导的那样,要从中"找到"什么"人生坐标",更不相信读了它就"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只是因为它是儒家的经典,是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巨大的著作。事实上,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读《论语》不行,作为一个喜欢古典文化的读书人,不读《论语》不应该。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首先,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当然,有很多书我们不得不读,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取资料,读这类书当然不是享受,只是为了接受教导,我们最大的希望不过是能读完全书而不觉沉闷。  相似文献   

4.
书越读越少     
书是越读越少的,当你的手摸过一些书之后,你发现你已经读了很多,你不用读太多的书了。书肯定是越读越少的,这是我的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到后来,我发现只有少量的书能让我动心。为什么书会越读越少,难道书不是每天都增加的吗?而且书的增加甚至是成倍的。但我仍要说,书是越读越少的。  相似文献   

5.
正近二十年来,我因为稍微留心经学,遂暴得"专家"之名。其实,自己的斤两,自己最清楚。我有两怕,一怕《尚书》,二怕理学。怕《尚书》,以其文字艰深;怕理学,以其义理玄妙。承蒙陈良中先生不弃,赠我《朱子尚书学研究》一册,并嘱我看后提出批评意见。这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转念一想,以我退休之身,时间比较充裕,何不趁此机会补补课,说不定还能祛除一点恐《书》病,何乐而不为。于是沉下心来,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读去。不知不觉,读出点味道,有了引人入胜的感觉。逐章逐节读下去,  相似文献   

6.
我们感到“延安精神”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7.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  相似文献   

8.
五一后我尚有几天休假,遂携了你这部装帧精美的诗集《能不忆江南》,来到一处绝对称得上典型的江南古镇——浙江嘉兴的西塘。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你这般情调的书,颇有点好马配宝刀美酒遇豪客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现在不少人都主张重读经典。我自然也赞成。这就产生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读什么?第三,怎样读?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只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  相似文献   

10.
正一本书就像一艘船,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近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用心"的学校精神,全校教职工"静下心来,用心做事"。对待阅读也是如此,"处处问学,事事立心"已成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自觉体认和践行的理念,"双语"阅读也在实践活动中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1.
唐加文 《中华魂》2013,(9):22-22
读书是需要心静的。 但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因此能认认真真读点书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2.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13.
一、工具书的用处从读书谈到查书读书,对每一个想追求知识的人都是需要的,因为书本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任何人,即使是真正“皓首穷经”似的读它一辈子,也未必就能真正读通多少,更不用说是“读遍”天下书了,原因是:书,太多了。古人所谓“汗牛充栋”,远不能说明书籍存在情况,只有用“浩如烟海”一类话来形容,还可以说是较富于想象力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9,(1):34-35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梦想着去非洲,因为我非常喜爱人猿泰山,嫉妒他的珍妮,我认为她是个没用的角色,而我会做得比她好得多。我也希望能去非洲与动物住在一起,写关于它们的书。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丘福宏同志《论出版年月书次号》一文(《图书情报工作》1984年第5期),对文中所提以出版年月为书次号这一观点的改革设想,我们是基本赞同的。但我们认为,采用单一的方法来排列同类书是不够完善的,因为就目前采用的任何一种同类书排列方法而言,都各有其优缺点,所以应采用多种方法。下面,就同类书排列应多样化问题与丘福宏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6.
读《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王延武辞典是“用”的,而不是“读”的。但是由章绍嗣、田子渝、陈金安先生主编,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却是一部可用可读的书。用,来日方长;读,立刻就能引发感想,提笔写出来,以求证于“同读”诸师友。(一)近几年,刊印...  相似文献   

17.
谈读书     
题目好象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书人人会读,何必谈?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和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问题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先圣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故而“知人论世”为传统诗学之标准。我之于陈钦武先生,是先知其人而后才读其诗的。记得几年前初识陈先生时,写过一首诗,算是我对他的印象:梅苑相逢曾几许,取书方作忘年情。太极手底阴阳运,字态笔间纵横风。老辣文章多气韵,慈和教授少烦行。从今若是许叨扰,随意扣门问五经。交虽说不上厚,知亦未算深,但我颇赏其为人,一言以蔽之:精气神。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活着就好,这是人之常情。而我以为,人寿不在长短,在活一时就有一时之精神气。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人若无精神,虽生…  相似文献   

19.
关邑 《老友》2013,(10):9
为农民立传少年毛泽东从识字起就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说岳传》等。有一次,毛泽东问私塾里的小伙伴们:"我们读了这么多书,知道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为什么这些书上没有一个种田的农民呢?为什么我们农民上不了书呢?为什么书上都是文官武将的事,而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夏立群 《社区》2008,(17):16-16
贾平凹说自己的读书比较杂,对喜欢读什么书说不上来。“因为读之前也不知道这书到底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读了才知道。这就跟探矿一样,有些地方你费了很大劲,折腾了半天,却发现没有矿,但有功劳。至少知道了这个结果。我看书是乱看,有些书看过即忘,有些受用终生,就这样不断地淘汰,不断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