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其独特的隐微-显白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哲学和社会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哲学写作的双重教诲特征。面对政治哲学的当代困境,施特劳斯试图通过重振古典政治哲学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既有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不甘于沦入政治洞穴,因而矢志不移地通过哲学追问揭示政治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2.
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强,乃至今日,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人们曾一度把他看作是一位解释政治哲学传统经典的优秀阐释家,但是,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把他看作是一位凭借自己的哲学思想成名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通过对西方传统经典的解释发现:“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政制需要政治哲学,却承担不起对政治哲人的认可,这是政治生活的根本困惑.为了克服这种政治哲学的悖论,施特劳斯提出运用“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相结合的写作艺术作为政治哲学的根本任务,此中的微言大义破解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千年难题.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论诗术>向以难读著称.文章以<论诗术>开篇首段为例,通过对勘柏拉图<王制>中苏格拉底的相应看法,并结合亚氏其他相关文本,对此段文字作了详细解读.文章特别强调,从根本上讲,无论在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那里,"模仿"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哲学问题,而非一般所谓文艺理论或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理想国》第七卷中,苏格拉底提出的哲人王观点与他在第一到六卷中的正义论证相矛盾,构成了一个分析性的悖论。按照分析进路的基本原则,苏格拉底必须满足三个逻辑要求才能应对格劳孔等人的挑战,但第七卷中他所做的解释并不能符合这些要求,根据分析进路为苏格拉底提出的辩护方案也面临各种困难。通过把全部对话视为一个辩证的上升过程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重视上升过程本身和特定概念的含义转变,作为一个分析性悖论的哲人王困境将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笔下哲学与诗的关系绝非仅有冲突的一面,和谐亦是其重要的方面.在<王制>中,这种和谐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哲人苏格拉底在<王制>中做了很多诗;其次,<王制>本身就可谓一首诗;再次,苏格拉底批评荷马的同时也在向荷马学习;最后,苏格拉底表明,无论是哲学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离不开诗.当然,苏格拉底的诗是一种臣服于哲学的独特的诗.  相似文献   

6.
佚名 《东西南北》2010,(8):51-51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批判诗和诗人,引发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识到,被以诗为主要内容的雅典教育培养出的政客把持着雅典政府,拒绝对城邦真正有利的提议,并对真正有智慧的人实施了伤害。诗是对灵魂与国家统治的败坏。诗与哲学之争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争。诗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城邦中多数人过的宗法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密不可分;哲学则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是少数人过的追求智慧的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8.
种种迹象表明,克利马科斯(基尔克果)的《哲学片断》对施特劳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于《哲学片断》对苏格拉底的探讨。从知无知的悖论出发,《哲学片断》揭示了苏格拉底如何将哲学建基于信念之上。正是这一揭示迫使施特劳斯重新思考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场景上,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自然哲学对话《蒂迈欧》与他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对话《理想国》联系紧密.这引发我们关注《蒂迈欧》的写作意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古今政治哲学共同的首要问题是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即“苏格拉底问题”,故有必要探究令苏格拉底问题得以诞生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尤其《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国》,不可不探究《蒂迈欧》的写作意图,即探究柏拉图的两个主角苏格拉底与蒂迈欧的关系.事实上,由于与礼法构成张力的本来就是自然哲学,故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的内核正是某种自然哲学,且可能接近于蒂迈欧的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0.
城邦是古希腊民主法治思想的客观物质基础,无城邦即无古希腊民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民主思想进行扬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二者在民主类型和民主范围上均有重大差别。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之同植根于城邦生活之共同本质,民主观之异则源自城邦生活之变迁。师徒二人的民主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法治观的性质和方向:柏拉图从哲学王的理想走向法治的现实,而亚里士多德在导师思想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开启了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褚孝泉 《浙江学刊》2005,(6):101-105
比较各个文明传统中语言学的起源,可以看到文字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语言的关系.文字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语言客体化的过程,是一个在元语言的层次上表现语言的过程.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社会里第一次出现了纯为语言的专门技术,出现了专门处理语言的职业,出现了以语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语言也因此而从人的一种自然拥有的能力变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知识问题.语言学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09,24(5):35-37,4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思想或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对不同国度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他们的思想或理论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今日辽宁》2013,(1):63
在轻松休闲地观赏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闲暇之时,不妨改变一下口味,欣赏一下影视特技秀。这是一种新颖时尚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惊奇震撼的影视特技特效场面,让人近距离观看紧张刺激的打斗设计,提供轻松愉悦的影视拍摄体验。游客有兴趣的话,可以参与其间。通过影  相似文献   

14.
王平 《求是学刊》2007,34(4):109-116
对古典小说作出诠释,是实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小说的文本构成对意义的诠释有着客观规定性,对小说的文本构成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受到已有故事的限定,这些故事本身具有时代的特定意义。在最终由某位文人写定时,其对故事的选择、补充和完善又进而规定了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对百回本《水浒传》的意义作出诠释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文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文本构成的整体性;二、文本构成对其意义的客观规定性。只有考虑到文本构成与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对其意义作出合乎实际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文本与解释     
不论是哲学研究还是哲学史研究都离不开文本以及对文本的解释.这就涉及文本语言和解释语言之间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尤其在经典阐释和中西哲学对话方面,这种关系更为突出.正确认识文本与解释的关系对于哲学史研究,对于当代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著述     
浏览一些古今学者有关读书与著述的言论,可以看到两种好似矛盾的倾向。一方主张慎写特别是慎发表,如黄侃重基本功,告诫学生30岁以前不要轻易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他自己更是声明“五十岁以前不著书”。另一方主张勤写多写,朱光潜介绍过自己边读边写的治学方法,认为带有研究问题地读,可以读的更认真、精细。任凯南对学生说,你们在30岁以前,应该大胆发表一点东西,好坏没有关系;不然的话,过了30岁就难得有勇气拿出自己的东西了。他自己就终生没有出过一本著作。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关心的中心话题之一。自上世纪 80年代中期“2 0世纪文学史”概念的提出 ,到 80年代末开始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再到上世纪末洪子诚、陈思和两部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所引起的争鸣 ,人们发现不仅当代文学史该“写什么”的内容问题没有解决 ,甚至连形式上的“如何写”也成了问题。 2 0 0 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 ,就推出了一种旨在从书写形式上也进行变革、主张多元声音并存的“开放式”写作模式 ,并已引起了相当的关注。本刊借此机会推出三篇相关的讨论文章 ,分别就这种“开放式”文学史的产生背景、意义、前途和限度等一些问题加以探讨 ,以期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格义、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自于这一问题的生发历史.马克思哲学的义理之格创造了中国哲学的哲学语境,并且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特点:它以民族主体性的自觉守护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并且在开启民智的大众化哲学普及运动中,完成了以时代为背景的中西文化的对接.它的意义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不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个陌生的国土和民族中得到扩张,也不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如何"颠覆"了旧有的传统,从而完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未竟之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格义"的种种努力,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民族传统中从来没有过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开启了理想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它使中国在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获得了新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19.
宣和元年(1119)五月,洪水危及开封城的安全。李纲指出此为灾异,劝谏宋徽宗要罪己求言以及改变作为,却被贬外。之后李纲反思北宋灭亡时,将宣和大水视为亡国的征兆。李纲去世后,其宣和水灾奏议逐渐被书写为靖康之变的预言。蒙古崛起威胁南宋生存之时,有识之士不断借用李纲水灾之论劝谏当权者加强国防,防止历史重演。  相似文献   

20.
牛文浩 《创新》2011,5(6):28-31,12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形成,一些地方政府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牺牲社会公众利益来实现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地方政府逐利性行为不仅使各地间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循环之中,而且也使公众福祉、市场秩序、政府公信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