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社会存在?目前的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上的一般说法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定义来源于斯大林。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写道:“社会底精神生活所由形成的来源,……要到社会底物质生活条件中,要到社会存在中去探求”。“社会存在怎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怎样,社会观念、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也就会怎样。”“决不应当从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2.
与以往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是人类历史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基于现实人的立场,不仅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世界,而且改造着现实世界。具体表现在:基于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以理论这一思想武器对以往“无人”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即马克思哲学“求真”的实践智慧;基于人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亲身参与政治斗争,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斗争,即马克思哲学“求善”的实践智慧;在理论批判和政治斗争中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进而预示新社会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表征了马克思哲学“真善美”统一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4.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推广论”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基础和核心论”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见解实际上倡导了一种逆向的“推广论”,即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理论应用到自然界,从而推广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两种见解的共同点是:把哲学的世界整体图景抽象地分割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对应的是“自然”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对应的则是“社会”部分,这就把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破坏了。本文认为,这两种见解坚持的都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对应于狭义的社会概念。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就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对应于广义的社会或社会生活(即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整体世界),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本人,对“人”的问题有着极其深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人”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在“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中,“人”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马克思的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践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实践哲学。与脱离开人的活动和实践来谈论人的存在的近代西方哲学观念不同,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类历史和世界理解为社会实践的产物,还进一步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性,提出了人在社会实践中诞生与发展以及有关社会关系的理论,完成了对人的社会化的唯物主义的论证。这是我们至今研究“人”的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那么,这一“新世界观”新在哪里,即它与以往全部哲学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实际上马克思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往的哲学家多用本体论思维方式抽象地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正在于突破了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独创了实践掌握论方式,即不是抽象思辩地解释物质和精神何为本原的问题,而是着眼于如何掌握和改变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掌握只能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只能靠“实践”,所以我称之为“实践掌握论”.  相似文献   

8.
1马克思建立的新哲学是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人具有两重属性。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是说,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又是“类”存在物,即是说,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就意味着,在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广博的自然界,对此,可称为“自然存在”.由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对此,可称为“社会存在”。就存在的实体性质而论,世界上只有这两种存在。那么,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是什么关系呢?对此,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出了理解现实的人和人与现实生活世界关系的新的世界观,对此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生存论转向”等观点;其二,认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与核心,马克思哲学并未超越“本体论”,而是开创了本体论的新视阈,对此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观点。就后者而言,对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建立起自我本体论存在着相互抵牾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仅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或核心界定为实践还不够,实践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过程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思维方式是高清海教授思考“类哲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清海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破除以往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建立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路实际上揭示了“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哲学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代价值;而我们只有从现代哲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对此,只需要引用马克思本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的一节警句,便足够说明了。那节警句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中,他始终坚持将自己的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一致。并且将这个原则看作是新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的一项基本标志。 早在马克思从事哲学理论活动的初期,他就提出了哲学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当一八四三年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时,他已不满意于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对现实世界所持的单纯理论批判的态度。尤其是在理论批判从宗教领域与政治领域,最后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之后,马克思深感仅凭批判的武器,虽然足以冲击宗教及其它旧的意识对人们的重重束缚,然  相似文献   

12.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马克思批判以往的哲学、申明自己观点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至今仍然是我们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南。对改变世界这一复杂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改变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列宁加以发挥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斯大林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范畴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了详尽的阐述。这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发展的重要贡献。但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还有一些不够确切的地方。本文就斯大林在发展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贡献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而人们的实际活动,主要就是物质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下过明确的定义。斯大林的贡献在于他对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认识论的归宿张洪春马克思曾经指出:以往的哲学只是用各种观点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既对以往的哲学做了历史的总结:是解释世界的哲学;又说明了自己的哲学的特点: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即实践第一的特点。马克思并不是反对认识世界(即解释世界),而是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此,马克思对他的“人的世界”观给出了一个十分恰当的名称——实践的人道主义,即关于现实的人通过社会实践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属人的对象世界同时改造主体世界之道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重在阐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在这种阐发之前,须有一更先的步骤,即对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概念本身予以深入的探索,从而发见马克思通过其社会概念而扬弃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本体论、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这一重大环节。本文试图对这一环节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忠 《学术研究》2006,2(12):19-24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叙事方式进行了实质性变革,对现代哲学叙事方式进行了实践性开启。在对一元本质、单一线索的传统哲学叙事学的深刻批判中,马克思的哲学叙事学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的。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叙事线索”是双重的:“生产”是一条本质性、分析性线索,“生活”是一条现实性、整合性线索;在“生产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深层交汇与现实统一中,马克思哲学既是“全面生产理论”,也是“全面生活理论”。“具体生活叙事”、“社会存在叙事”标志着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真正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对于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何·奥·加塞尔通过对哲学活动所作的“根本的分析”认为:“哲学是理论,是一种理论知识”,哲学是“关于宇宙可言说的一切”;在经历了从实证主义到实用主义的“反哲学的时期”之后,哲学将重返“对宇宙的认识”,“对宇宙整体的追求”;哲学并不取消其他科学的认知方式,它只是研究“诸事诸物的共相”。这样,他对哲学的理解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等提法是相通的,与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之学”也是相通的。加塞尔指出现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一个重大区别是“自我”或“自我意识”的发现,而重视“自我”的倾向达到巅峰,这个“自我”便成为了“像肿瘤般的自我”。因此,他用“我的生活”扬弃了作为世界之本的“自我”,超越了唯心论。他认为“一项无可怀疑的事实,就正是物、我之间的相互依存”,而“唯心主义的谬误在于不明白这个相互依存的道理,一切以我为凭依”。他还指出“寻求实在的哲学活动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哲学见解应当予以高度评价。但需要补充的是,“我的生活”并非“我”个人的生活,而是“我”与其他人的共同生活,亦即社会的实践;现代的新唯物论,应建立在我们的生活、实践的认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对本体论研究近年来对国内理论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学说的影响下,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开始折入本体论思考的方向。检视一下已发表的论文就会发现,对马克思的本体论学说大致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模式:一是物质本体论,二是物质一实践本体论,三是实践本体论,四是社会存在本体论。本文不打算对上述各种理解模式来阐明自己的见解,只是就上述各种理解模式共同忽视的问题——马克思本体论学说的演化作一探讨。这方面的探讨正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本体论学说的实质的先决条件之一。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是:马克思很少提到“本体论”这一概念,但这决不等于说,马克思的哲学没有本体论的基础。诚如奎恩指出的:任何哲学体系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的哲学当然也并不是例外。马克思的本体论学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自我意识本体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