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冰洁 《劳动世界》2017,(32):67-6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要求,更是高校培养高技能和高道德的素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结合途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中,儒家的"富民"思想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正面价值.因此,在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值得重视的.高等教育阶段也应当给予《中国经济思想史》应有的关注,这对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博物馆人应该积极重视和探索博物馆的发展,明确改革创新方向.通过树立环保理念、强化精品意识、开拓市场潜力、勇于尝试创新以及改变传统模式、注重设计新理念等方面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以及创新来适应社会,跟上潮流.同时,紧紧围绕"公益属性第一、科学品质彰显、教育功能牢记、设计制作标准、策展能力提升"来进一步做好蜀南竹海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提高展示服务水平.以此来高效、充分发挥好蜀南竹海博物馆在建设优秀传统竹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竹文化、丰富游客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就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在此过程中要坚持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青年必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大学生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面对当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同时,还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创新现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和传播手段,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进而引领和推动整个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海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其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文章就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的改革思路,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理念、教学内容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古训言,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之根本,更是民族灵魂之根。“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以盛传于民间的《二十四孝》为典范的道德规范,而且代代沿袭的“老老”政策为弘扬这些道德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据传  相似文献   

8.
甘肃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发挥好文化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优势,是甘肃民族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甘肃民族地区"中国梦"具有新的文化内涵与意蕴,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激发各族人民建设自己家乡的豪情壮志,才能更好地夯实"中国梦"在民族地区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坚实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黑梦奇 《劳动世界》2016,(15):63-63
中国动画形象从早期模仿迪斯尼风格,包含政治诉求的简单初始形式,演变到充满传统元素的“中国学派”而达到高峰,然后受到境外动画冲击逐渐陷入低谷,直至2015年《大圣归来》引发热捧。笔者认为这便是当下大众传媒的时代语境:中华文化曾经的辉煌激励着我们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然而民族复兴要在融汇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同时谋求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以此建立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处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文明如何重新焕发蓬勃生机,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文化进行寻本溯源,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反哺现代乡村文明,让文化与文明找到再出发的动力,是推进乡村文明、改善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文化繁盛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东借助"乡村儒学"等现代方式,将"仁义孝道"等观念重新植入乡村,重构乡村的价值体系,是借传统文化唤醒山东乡村文明复兴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对我国乡村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泰山皮影戏作为泰安本地的民俗艺木形式,依托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沿袭传统皮影技艺,向人们展示着栩栩如生的泰山故事.将泰山皮影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也就从侧面反映出了泰山皮影戏的发展不是一路坦途,同其他传统曲艺文化一样,泰山皮影戏也难以避开发展没落的尴尬境遇.目前泰山皮影戏发展遇到瓶颈期,同时现阶段也是泰山皮影戏传承发展的关键期.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泰山文化,现就泰山皮影戏传承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泰山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文明以止"、"保合太和"等的现代启示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天人合一"思想的升华和"中正之道"的导引就是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礼乐之教"的现代内容和"至诚天道"的现代体现是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恋观在社会变迁环境下逐渐发生嬗变,以致于婚外性行为、未婚同居、离婚、临时夫妻等婚恋失范行为逐渐增多。少数民族婚恋文化嬗变引起民族文化变迁,有更为具体的影响因素,如网络传媒文化的误导、城市化的错位、人口流动管理的缺位、市场经济发展的张力、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民族文化,需要加强法理型权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治理;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基础,发挥传统型权威在和谐民族文化构建中的辅助作用;加强网络传媒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工会工作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关注点。利用文本资料、调研(问卷、访谈和个案)材料以及工会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工会工作,实际上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和形式融入到教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工会需要注重教职工期盼的日常工作更顺心、社会交往更如意、家庭生活更和谐等内容。当前,节日庆祝融入传统、组织活动品味传统、工会小家日常创新等方法受到教职工欢迎并且富有成效,但在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工会工作者人文素质提升、顶层设计的加强方面还要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5.
古训言,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之根本,更是民族灵魂之根."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以盛传于民间的<二十四孝>为典范的道德规范,而且代代沿袭的"老老"政策为弘扬这些道德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据传说,尧之所以将舜选为自己的接班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舜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设置了"地官司徒"一职"以保息六养万民",其重要职责就包括养老.到秦汉敬老之风更浓,不仅创设了"乡三老"、"县三老"、"郡三老"、"国三老",还实施了"举孝廉",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每月赐米1石、肉20斤、酒5斗及衣物若干,形成了政府资助加家庭赡养的养老模式和以德治国的风尚.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黄金时段的热播,点燃了全民诗词学习的热情,引发了传统文化复归热潮。这档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民研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抵制了西方思潮的侵蚀,弘扬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了观众沉睡已久的共同文化记忆,彰显了国人心中历久弥新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直接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事关新疆长治久安的大事,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两大历史任务,坚持不懈地进行民族团结工作,不断推动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19.
观点     
让"劳动光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集结号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一个自信的梦想: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关于幸福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劳动光荣"这一价值观的正能量。然而,在物质产品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一大批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带头人。然而,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发现培育、规模数量和作用发挥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深入挖掘、传承、弘扬优秀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文化,引导新乡贤回乡参加和支持家乡建设,让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