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霞 《职业》2016,(33):110-111
微课这种教学形式的出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轻松实现创设虚拟训练场景,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随时随需随地获得英语学习的机会,解决了教学的一大难题.根据微课的特点,在职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运用微课,将会使职校的英语课堂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如何用微课"激活"职校英语课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校"生态体验"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体验之境,体悟自己的行为,在对话与反思中澄明思想,培养职校生健康的人格,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班主任,在中等职校开展"生态体验"德育情景活动时,应从以下三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娟 《职业》2010,(11)
身为职校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职校生管理的酸甜苦辣.如何让职校生能在新时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需要相关职业教育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们探讨.笔者认为"输出"职校生的质量优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校生管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马达文  刘莎 《职业》2016,(36):45-46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概念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被强调,也成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词汇."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建设中引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与创业创新密不可分,可以说,"互联网+"不仅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劳动形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就政府部门来说,顺应趋势,以"互联网+政务"的组织形态推动智慧型政府的形成,是判断政府部门行政能力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夏艳 《职业》2016,(33):100-101
"立德树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如何提升高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如何从"六个融入"出发,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宣传教育全过程、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全过程、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教学全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覆盖到师生员工,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舆论引导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在培养方向上体现为专业化、技能化的训练,更加注重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决定了职校语文课应更加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前,职校语文教材沿袭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引"或是"阅读提示",都配有参考书,课文的主旨和各种问题的答案在阅读实施之前就已解释在先,且基本上都带有各种权威定性定论.这固然很好,但也陷入了一个限制和剥夺学生个性思维和个性创造的怪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校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性和发展性,无形之中影响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职校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培养并张扬职校学生阅读个性,让职校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发展职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潘光照  余克尚 《职业》2017,(22):70-7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重中之重,也是职业院校突出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安庆地区第一批国家示范校——江淮工业学校(原桐城望溪职校)为例,介绍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方法、作用和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的分类标准和概念内涵 目前,职教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分类有多重标准,如"双能力" "双证书" "双素质" "双来源"等,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双重职能,这就要求职校教师既能够从事"教学",又能够承担"社会服务".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概括为:既能够从事"教学"又能够承担"社会服务",并具备相应能力的教师,其教学工作任务包括在校生和社会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汪波 《职业》2010,(24)
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职校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主渠道.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迟效性和复杂性,再加上职校生生源较差,有些教育者在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时,稍不注意,便容易步入观念上的误区,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劳泰伟  莫梦喜 《职业》2016,(2):115-117
如何构建中职校德育管理模式,一直是中职校德育管理的核心课题.面对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的具体现状,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段、五会、七课、十育人"这一德育管理的新思路,并对"三段、五会、七课、十育人"提出的原因、内涵、可行性以及实施效果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以期对解决我国中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职校电工专业在规模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当前职校电工专业内涵建设缓慢,课程设置不完善,致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当前电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校机械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近期笔者面向全区开了一节<机械基础>课程"死点位置"公开课,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授课中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效果相当好.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对这一节课作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积累、保存下来的世界文明史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不仅在治病救人方面,而且在人们思想上的启迪、智慧的发挥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如何打破语言上的壁垒,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其神奇的魅力,以及目前中医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应采取的措施将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徐宗敏 《职业》2016,(26):81-82
中职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是基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职校生课内外及终身学习和师生教与学方式改变的需要背景下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近年来,课题组围绕"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策略探讨"总目标,开展了四项内容的探讨,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得出了三点研究结论,本文对此做了详细介绍,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5.
吴义 《职业》2016,(6):65-66
在当前,以"微"为名的事物不断涌现,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网络化、信息化、大数据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与认知.在愈演愈烈的"微"时代,我们的教学也应当借助"微"力,让课堂充满"微"力.本文就微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张丽娟 《职业》2017,(16):43-44
自1991年起,国务院和教育部陆续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规定中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新思路,并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鼓励职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学校为贯彻文件精神,开展了"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改革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7.
戴智敏 《职业》2013,(6):20-22
让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与网络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能够同时解决"职校如何凭借自身力量搞好德育网络化建设"和"职校如何让网络专业学生拥有比较理想的技能教学实训场所和机会"两个问题,从而使这一结合的二者得到共赢。本文在论及此种结合的必要性后,阐述了两者有机结合的五条途径,并均以实例作了如何实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职业》2010,(5)
如今, "德育为先"的理念已深入到了每个学校的教育环节中.其中,法制教育无疑举足轻重.法制教育的旗帜在各个职业学校高扬,其鲜艳的色彩衬托着明亮的阳光洒在了学校的每一处角落,使整个校园更显和谐.记者通过对部分职业学校的走访,管中窥豹,集纳呈现给读者,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职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蓝图。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正是中医药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中医药院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体现在:高举新时代旗帜,做新思想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利用中医药精华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做学生专业学习的引航者;奉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准则,做学生校园生活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20.
陈相新 《职业》2014,(29):164-165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赋予了中医药高等院校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医药高校要深入分析自我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中医药研究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主动采取措施,扬长补短,抓住机遇,实现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就业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