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建新 《职业》2016,(35):22-24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我们看到了国家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就是传承"工匠精神"激发办学活力,让技工教育成为"大国工匠"的强力孵化器.  相似文献   

2.
刘岳 《职业》2017,(1):40-41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工匠精神"有哪些内涵?在如今这个时代,技工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呢?  相似文献   

3.
卢敏月 《职业》2017,(4):42-43
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报告倡导企业生产的个性化和柔性化,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并非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4.
甘丽卿 《职业》2017,(3):47-48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此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被认为是中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郭国强 《职业》2017,(25):48-50
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支撑着我国五千年的科技文明历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也将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到了国家层面.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塑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技工教育.  相似文献   

6.
刘金兰 《职业》2017,(13):37-39
当中国经济正大踏步向前发展时,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它的出现,在中国各行各业引发了不同的反响,许多行业的职业精神都定格在了"工匠精神"上了,尤其是靠技术发展的各个行业,纷纷拿起"工匠精神"这把尺子,衡量每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水准.作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也不例外,纷纷开始探讨在学校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探讨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应该用哪些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到位意识、极致意识和坚守意识入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用行动践行"工匠精神",这样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定会少走弯路,也一定会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丽 《职业》2017,(17)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锲而不舍、注重细节、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创新进取.  相似文献   

8.
田菊平  陈英军 《职业》2017,(18):39-40
一、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培训、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专业、敬业,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工匠大军,对于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杨叶 《职业》2017,(26):100-101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这是"工匠精神"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了我国对于工匠的迫切需求,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工匠培养的基础.笔者所在的淄博市技师学院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兼有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职能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目前,学院在校生12000余人,他们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对象,也是中国工匠的后备军.做好在校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任伟  于杰 《职业》2017,(27)
2015年7月,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过程中,加强培养学徒(学生)的工匠精神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白峰 《职业》2016,(13)
“工匠精神”的话题在2016年的两会被炒得沸沸扬扬,其火热的原因在于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中不但提到了工匠精神,并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新词、新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  相似文献   

13.
王千文 《职业》2017,(14):15-16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同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文浩 《职业》2016,(36):103-105
2016年3月全国两会上,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工匠精神就是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  相似文献   

15.
杨大成 《职业》2017,(31):47-48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追求完美极致,工作过程中潜心钻研、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理念.工匠存在于注重产品品质和个人声誉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中.中职学校肩负使命,培养与我国先进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能力,适合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围绕中职生如何成"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李玉珍 《职业》2016,(35):28-29
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要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这让百姓重拾"工匠"信心,看到了"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潘子超 《职业》2017,(27):12-13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一夜之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词,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倡导工匠精神.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工院校,更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典范.可是,部分技工院校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庸俗化、浅表化的问题,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止步于功利性的价值指标.对此,江苏省南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院长王建军认为:"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在于学校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使学生既能够在技能训练中涵养匠心,同时又能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磨砺技艺,达到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统一.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出新时代的中国工匠."  相似文献   

18.
李佳嘉 《职业》2017,(22):44-45
随着《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节目的热播,"工匠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事实上,"工匠精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古代,"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必须具有的重要的核心素质.而现在,"工匠精神"已成为高职学生角色转变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言而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定不能缺少"工匠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是指对所从事的工作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具体到中职学生来说,就是要有执著专注、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但当前大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科学规划、没有高远目标、情绪浮躁、得过且过,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的办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开展以来,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也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自工匠精神201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迫在眉睫,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要按照工匠精神类探讨"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