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学遗产六讲>一书是白寿彝先生关于史学遗产的系列文章结集,主要论述了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等几个方面的优秀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此书也反映了白先生在文风上的显著特点,即作者在阐述相关问题时语言表述的深入浅出、平实易懂,显示出其会通的学识、近乎于出白天然的问题意识以及深刻的历史见解.  相似文献   

2.
王东平 《回族研究》2012,(3):136-138
《丙辰九十年》是白寿彝先生1946年为纪念云南杜文秀起义9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刊发于昆明出版的《清真铎报》上。本文对《丙辰九十年》一文进行了评述,认为该文不仅拨开历史的迷雾,向人们论证杜文秀起义的性质,而且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强调要以史为鉴,维护和促进回汉民族团结。白先生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史记》研究成就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 2 0世纪 50至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 ,论述了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特点。认为注重贯通性的探讨 ,注重司马迁及《史记》思想性的研究 ,注意运用马列理论分析和研究司马迁及《史记》 ,是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突出特征。《史记》研究既是白先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是他将中国史学史学科推向深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由著名回族学者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25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这部著作鲜明地体现出着眼于加强民族团结来研究和处理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突出了民族关系在中国通史中的地位,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主要表现在:一、平等地把国内各民族共同地视为祖国历史的创造者,以显著的地位记载各兄弟民族的历史贡献;二、第一次提出把民族杂居地区封建化进程作为划分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主要标准之一;三、以大量史实论证在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四、正确地评价了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白寿彝先生编纂《回民起义》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寿彝先生编纂的《回民起义》(4册 ,约 2 0 0万字 ) ,是建国初中国史学会主持编选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种。白先生于抗战时期即在云南致力于史料的搜求 ,建国后又进一步加以扩大和系统化。本文认为 ,此书的突出学术价值为 :搜集文献丰富 ,种类齐全 ,除官书和奏议外 ,还有大量私人著述和方志、碑刻资料 ,编者并作了精审的考证 ;善于剔别旧记载的偏见和诬枉 ,保留其中有价值的成分。故此书出版后一向受到近代史和民族史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白寿彝先生和中国历史文献学科建设关系密切.他从事学科创建时间早,历时久,成就突出;构建学科体系理论缜密完善,影响深远;提出新的学科研究大纲,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白先生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科当之无愧的创建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越 《回族研究》2003,(2):31-33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瞿林东先生撰写的《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一书,已于2001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研究、评述和介绍白寿彝先生学术的第一部专书。白寿彝先生生前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等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撰述和主编了几十部学术著作,撰写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和崇高的学术声望。特别是在中国通史、民族史…  相似文献   

8.
在白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中,我担任第七卷的主编,第七卷包括五代、辽、宋、夏(西夏)、金时期。习惯上常把五代作为隋唐时期的一个部分,称为隋唐五代时期,而把其它4个皇朝作为一个时期,多称为宋或宋辽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则按皇朝建...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刘智回儒思想,多从宗教、哲学角度展开,①本文则从修养论展开,探讨回儒之学的同异,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比较、研究了刘智的回教心性论与修养论,认为它与理学的修养理论基本相同两者无论在心性论的思路、分类、功能,还是在修养论的内容、次第、境界等方面,皆相近或相通.当然,回教与理学毕竟是两种文化,彼此也各有特点.本文还认为,修养论在回儒之学中都具有极重要地位,对于它们的比较、研究一定会大大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并为两种文化的融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犹太人在哈尔滨>一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他在中国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中国史学研究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白先生就史家修养问题提出了不少有益见解。他认为,新时代的历史工作者,应充分占有资料,提高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用新的综合体裁写出客观真实的历史著作,这实际上是以新的标准来发扬刘知几的三长和章学诚的史德说;同时,还要加强历史文学修养,力求历史著作中的文字表述达到确切、凝练、生动之目的;此外,还要敢于有成一家之言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六十多年前的《努尔人》还多少有点"侍女"的容颜,但是,以现在的"审美趣味"观之,其内在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努尔人》的主题是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政治制度,但是,其内容被分为了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两部分。对此,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明确地提到:"如果不把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考  相似文献   

13.
中亚地区位于亚洲腹部地带,历来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汇合地,也是世界上民族宗教问题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是民族利益的重要体现形式,对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亚地区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不仅使得该地区民族问题复杂化和国际化,而且也给这一地区国家关系乃至国际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白寿彝先生等关于少数民族史学史论述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是我国历史上和当代各少数民族史学的历史。其研究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史学家、以少数民族语言写成的史学著作、少数民族所建割据政权的修史机制和修史活动。少数民族史学史的任务是探讨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所研究的方面包括各少数民族史学本身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与该民族其他学问方面的关系,各少数民族史学之间及其与汉族史学的相互关系,少数民族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少数民族史学对本民族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影响。同时,文章对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史学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加强.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众多学者的论辩.顾氏提出这一命题,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又有特定的时局环境.傅斯年、张维华、马毅等对顾氏的观点表示支持,费孝通、翦伯赞等则对顾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商榷.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这次讨论在反映了学者之间不同意见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多趋同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为民族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对以后创造性地提出更加科学的民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而进行的学术论辩做了系统梳理,论述了这次论辩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纳麒 《回族研究》2004,(2):40-43
元代是云南由地方割据走向与中原接轨的全国大一统格局的关键时期 ,而在此关键时期 ,云南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又起了关键作用。赛典赤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不仅迅速稳定了云南局势 ,而且对此后 70 0多年云南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温赛典赤治滇的民族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工作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是我国民俗学自身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认识和厘清这个问题关系到民俗学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立性。本文侧重比较各国民俗学界关于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这两个基础问题的认知历史,明确民众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是民俗学研究对象和边界的核心内容,进一步讨论民俗学自身研究对象存在的不确定性及其形成原因,对由此引发的当下关于民俗学学科独立性的忧虑、疑惑作出回应,认为民俗学研究在其研究对象和边界的基本问题已明确的基础上应有其开放性立场和现代眼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三位作者在中国伊斯兰教与世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儒诠经"与"回儒共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等方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自主学习理论的分析,结合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英语的特点,论述了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梁君思 《民族学刊》2021,12(2):31-40, 96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进的奋斗历程表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既不是先天长成的,亦不是后天做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下长成的。其中,作为“材料”的民族主义、作为“方法”的民族运动、作为“他者”的民族国家、作为“根基”的民族精神、作为“使命”的民族复兴五重面向,反映了党民族理论历史起步时期不同阶段的主题、内容及特征。当然,这些面向并非边界清晰可判,在不同的阶段有时侧重突出一面,有时多面交织呈现。虽然此时的民族理论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不成熟的面向,但已初具雏形,并为其后的渐进改进提供了理论前站、搭建了总体框架。这一探讨,对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进的艰难性、曲折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