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家牌坊     
余家牌坊,又名节孝坊。位于澧县车溪镇牌楼村。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为旌表澧州贡生余继泰之妻罗氏而建。据说余家子孙十年精心建造,几乎耗尽家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牌坊竣工。余家牌坊造型精巧奇特,结构严谨牢固,装饰华丽,雕刻精美,整体典雅雄伟,图案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样,人物造型优美生动,花鸟、禽兽等都显得形神兼备,惟妙陆肖,栩栩如生。经过百余年风吹雨打,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牌坊为六柱三间九楼式石牌坊,整个牌坊全部用祁阳白石雕刻而成,通高21.7米,面阔8米,进深5米。  相似文献   

2.
云龙牌坊     
云龙牌坊在距宁远县城20公里的湾井路亭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旌表该村举人王姓所建。坊高14米,宽14.3米,进深4.35米,全木结构,歇山单檐,檐下饰蜂窝状,“如意斗拱”七层,6柱穿梁,斗拱熏叠出跳,飞檐宝顶。檐坊上木雕人物,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牌坊与王氏虚堂相连,王氏堂内厅堂广阔、壮观。门厅上建有戏楼,是湖南民居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梅溪牌坊     
梅溪牌坊旅游区占地12万平方米,位于前山上冲梅溪村。整个景区主要包括:梅溪牌坊广场区、陈芳故居区、陈家花园及墓园区和旅游服务中心。牌坊是清光绪帝为旌表当地乡绅、首任清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及其父母等人造福桑梓而赐建的。  相似文献   

4.
“节孝流芳”牌坊在佛山市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庆真楼旁,原在顺德县龙江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龙凤板额题“节孝流芳”,故称。清朝沿历代惯例,凡妇女丧夫后守节至终,即可由皇帝赐建贞节牌坊。该牌坊于1972年由博物馆征集,1990年建于现址。为歇山项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  相似文献   

5.
徽州城乡牌坊林立,已被不少史学家尊称为“中国牌坊之都”。其洪坑自然村的牌坊文化无疑也成了人们的一大看点。所谓牌坊?亦称牌楼,它是一种皇恩旌表前贤赫赫功德的标志性持久性的建筑物。它们问世,据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几乎渗透于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早期所见为同等相对两大木柱上再架一道横梁。春秋时谓之“衡门”,  相似文献   

6.
间县牌坊     
单县古城,因其历史上牌坊多而精闻名天下。据民国本《单县志》记载,从宋代至清末,单县建坊百余座。民国末年还存有34座。城内主要街道上,凌空飞架着一座座精美的牌坊,从而形成了牌坊街和牌坊园子等街名、地名,给古老的县城增添了几分肃穆庄严。  相似文献   

7.
任市陶牌坊     
在达州至万州开江县任市镇,有—座巍峨高大的陶雕节孝牌坊,系清光绪8年(1882年)清庭诰授五品奉政大夫、邑人张九封之妻、妾所建,名为任市陶牌坊。陶牌坊南北朝向,端庄秀丽,为四柱三门式牌楼建筑,高12米,宽11米,厚0.8—1米。由四根冲天方柱、五对抱鼓式护脚和十道横梁架结坊体。建造过程非同凡响,按总体设计的图纸,分割成两百个构件。陶胚件是按制陶工艺流程,用经过淘洗的粘土加食盐、棉花、糯米浆处理后,再施一层陶衣。成型的陶胚经过晾干后入窑烧制,呈红褐色,坊体便用各式构件拼砌而成。其造型独特,用料考究,风格别具,为全国罕有,巴蜀一绝。  相似文献   

8.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镇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高7米,长11.94米,以花岗石雕凿构筑,石雕有蹲伏狮子及鸟类花木图案,四柱三间楼式牌坊,  相似文献   

9.
兵宪牌坊     
兵宪牌坊又称石牌坊,是明朝末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刘弘光为其老师药济众所立。它位于山西和顺县城关镇中和街北端,由88块灰青石砌成,四柱三楼,雕刻精致,主牌坊高达9.57米,宽8.5米,是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间两根柱子约高5.9米,两边两根立柱高达4.6米,每柱前后各有护柱战石两块,战石上各自雕刻有大狮子只,小狮子一对,共有大小狮子24只。石柱两侧,刻有荷花、牡丹纹祥,横梁上,镌刻有“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图上置有石隧,刻有“陵京锁钥”四个大字。整个石牌坊气势恢宏,结构精巧,颇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
常熟“报恩牌坊”,是1862年建立的,罗尔纲先生认为是常熟人民对李秀成歌功颂德的一块石牌坊.在评价李秀成时,罗先生与一些同志曾用这个牌坊来说明李秀成是“爱民”的,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个牌坊存在着谁建立的,为什么建立,是什么阶级歌颂李秀成的等问题。下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修道院纪事》是葡萄牙著名作家萨马拉戈的代表作,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类自由意志与专制意志间的悖论。作家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专制独裁的憎恨与咀咒,并对封建宗教的反动本质进行了揭露与批判。作家在真诚呼唤平等与自由的同时也告诫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公祭”成为社会重要流行词,并很快风行全国。公祭的直接危害:一是劳民伤财,二是助长奢华之风,三是助长形式主义。因此,必须从严控制公祭,切实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要从加强行政伦理立法、加强公务员的德性培育、重视组织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伦理监督等方面,积极探讨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炽是晚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甲午战争失败后,曾建议清廷向西方学 习,改革政体,设立议院。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康南海自编年谱》等书中知道陈炽曾 系统提出过政治改革的建议,至于其建议包括哪些内容,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根 据其新发现的陈炽《上清帝万言书》,对陈炽的政治改革建议和不幸境遇作了全面深入的探 讨。  相似文献   

14.
依据广西左江流域遗存的岩画图像及中国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左江流域地方粤语方言等资料来研究日芒星与祭日、祀日的关系,发现日芒星是一种古老的从绘画技术(画图造象形等)入手,以画像记事表意开始到画像表意明事发明出来的画像表意准文字(或简称准文字).这种准文字从形态、结构、音义上与甲骨文能相对应通融,是甲骨文的"前身"象形文字.由此断定中华文字、文化的主流渊源有部分源于左江流域岩画中.  相似文献   

15.
宋朝的章奏制度与政治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礼白 《文史哲》2004,(4):47-53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君主处理臣下章奏的过程即是法律的孕育与分娩过程。章奏呈递渠道畅通是下情上达的基本保证。宋朝设置了多种机构、多种呈递方式,以确保臣庶的章奏能够通畅上达。章奏承转机构有明确的业务分工,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详细的工作规范,以保障其有效运行。通过责任人员联保制度,以保证信息的安全;通过章奏承转时限制度,以实现信息的快捷传递;通过将各种章奏梳理分类,以淘汰无用的信息和有害的信息;通过章奏处理情况的备案和催办制度,以监控章奏的运行。皇帝对章奏的审阅、处理,多由宰相班子以及不同层次的官员先期论证。从形式上看,仍是皇帝个人独裁独断,但其决策已不全是出自皇帝个人意志,而是融进了官僚士大夫群体的智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记忆之场与文化传播媒介,纪念空间一直是人类缅怀历史、共享记忆、传承文化和建构认同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传播科技迅猛发展引发传统实体性纪念空间的网络化延展,主要体现为纪念空间仪式时空、参与方式和话语权力的转型与演变。网络纪念空间兴起,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网络纪念空间给集体记忆建构和文化自觉提升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纪念空间网络化转型也可能消解纪念空间固有的仪式感和文化意涵。理性评估技术的利与弊,规避网络纪念空间的消极文化影响,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雍正朝的密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中辰 《文史哲》2002,(2):27-32
清朝雍正皇帝推行密折制度,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雍正通过密折了解下情,震慑和控制臣下,和亲信大臣密议大政,成为推行雍正新政的得力措施。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相辅而行,使雍正时的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雍正阅历广,勤于政事,知人善任,使密折制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振数百年颓风”,使雍正朝成为清代历史上“最多姿多彩的时代”。但密折制度毕竟有得有失,它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于一时,而不能实行于久远。  相似文献   

18.
牛淑贞 《阴山学刊》2001,14(2):54-58
雍正朝适应清初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的政治需要,广泛使用奏折,建立了奏折制度。奏折制度涉及到君臣间权力的分配,皇帝政令的施行,吏治的整饬,行政效率的提高,是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雍正帝藉奏折了解下情,整饬吏治,强化君权,可谓是一种奏折政治。  相似文献   

19.
For many years,although he was a non-Party personage,Hu Feng always was strict with himself to reach a Communist standard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diligently and assiduously.However,in the specific literature and art insights,he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hinking,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学看来,公祭具有多元性、地方性、族群性、社会性和政冶性等特点.公祭的多元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达,公祭的地方性是地方性知识的一种凸现,公祭的族群性是族群认同的一个边界,公祭的社会性是社会控制的一个手段,公祭的政治性是一种文化权力的控制.因此,不可轻易否定公祭.但举行公祭必须慎之又慎,必须有理有利有节地举行,制定公祭的法律法规,严格公祭审批,使公祭能在法制的规范下进行,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够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