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乾的宗教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是备受关注的。对于他是否反对基督教,文学史上没有定论。文章从揭露虚伪的传教者、腐败的教会现象;把基督教和帝国主义相联系而批判;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与不信任等方面来对萧乾的一系列宗教题材小说进行分析,认为就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态而言,他是反基督教的。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从1922年到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讨论阶段,陈独秀对基督教时贬时褒,态度比较矛盾;在非基督教运动前期,陈独秀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和批判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会);在收回教育权运动阶段,陈独秀积极支持收回基督教会控制下的教育权,对运动多有指导。  相似文献   

4.
晚明基督教在华传教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晚期,基督教进入中国.基督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策略是不断变化的,最早传教士采取的是与佛教认同的策略,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改变策略,开始向儒家靠拢,并批判佛教.同时,传教士还以西方的科学知识为工具传播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定的进展,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几个传教的基地,并发展了一些信徒.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识分子在与基督教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嬗变历程,先是竭力以儒家文化抵御基督教文化,接着是用儒家文化附会基督教文化,再是以基督教文化批判儒家文化.在这种嬗变的历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们在儒家文化规范下的家族观念不断地受到冲击、产生变化.在这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传教士们思想的启迪,从而不断挣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努力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与西方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基督教,开始进入中国的现代文化生活,并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发展。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周作人等思想文化先驱在反叛传统、批判儒学时,开始认真审视基督教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批判地吸收其对宇宙世界、人类本体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思考与认识的成果。他们提出改造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一篇轶文--<论基督教的艺术>的写作与思想,从一个侧面探讨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踪迹.本文认为从<论基督教的艺术>这一视角来看马克思关于<论基督教的艺术>的主题的观点经历了三个阶段:批判宗教就是批判现实;批判宗教是批判现实的理论基础;批判现实才是真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尼采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基督教 ,着重谴责它否定人生的虚无主义本质。尼采确立了肯定人生 ,肯定生命 ,尤其是它的非理性方面的基本原则。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读《人:宗教的太阳——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究》郭大为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及其变种——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曾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激励和启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遗憾的是,后世学者对于费尔巴哈的哲学意义和历史功绩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认识和评价。悉尼·胡克就曾坦...  相似文献   

10.
朱西宁是台湾著名作家,其乡土题材小说创作一方面批判了传统国民的劣根性,一方面又引入了基督教文化作为彻底救赎人性的精神资源;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接受与阐发;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引入,他的小说在文本风格、形式构建以及想象力等层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维度,对当下处于危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就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交锋、冲突、融合的过程。以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之宏观研究,没有对文化进行进一步细化,限制了研究的深度。从理念与符号的观点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都有各自的理念与符号,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调适,应该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 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基督教徒不仅借助基督教理念来质疑传统文化,他们往往还用基督教理念来附会来解释一些现象,甚至赋予乡土文化以新的意义。在传统的理念失落之时,假如基督教的这一理念得到更广的传播,入们只知道这一理念,那么乡土文化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尽管符号可能还一样,但理念已经被置换了,这是乡土文化变化的规律之一,只是这次用来置换的是基督教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自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恩格斯和尼采皆从激进启蒙立场向更合理的启蒙立场调适;回归自然和辩证对待历史传统是其最典型的表现。恩格斯与尼采在批判基督教、肯定永恒轮回、力主回归自然、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前提下给形而上学留出一定合理空间、传统道德遮蔽和掩盖现实等方面,具有诸多类似性。批判基督教及其哲学基础,批判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走向了对新神狄奥尼索斯的推崇,恩格斯却把无神论贯彻到底;尼采以永恒轮回解构近代以来的“进步”观念,恩格斯却把永恒轮回限定在宇宙学意义上,不让其介入现代文明的价值系统;尼采肯定的自然正当是基于大自然或第一自然,恩格斯肯定的自然正当不全基于大自然,更基于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自然或第二自然。“形而上学”对于恩格斯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对于尼采更是一种存在论和价值体系。两人虽无直接交集,却有很多共同话题,存在一定思想交集,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长期生活在美国南方,因此,他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他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基督教特征。但是,福克纳并不是基督教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宣扬基督教教义。相反,他对美国南方加尔文主义清教和种族主义的批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及的。福克纳之所以在作品中大量地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和传说,之所以使用了种种影射耶稣的手法,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更好地深化作品的主题,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他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来批判基督教的,正是他笔下那些耶稣的影子,把基督教博爱仁慈的基本教义同他作品中加尔文主义者的罪恶暴行激烈地对立了起来,从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宗教的伪善,更加激发了读者对宗教庇护下的罪恶的愤懑之情,使他的小说愈发充满了痛苦与冲突,使读者置身于他所创作的起伏跌宕的感情波澜并为之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14.
康德对基督教的人本主义阐释,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既通过对《圣经》的“非神话化”批判基督教外在的非理性形式,从理性立场发掘基督教所包含的理性原则和道德意义;又正视人的有限性,把基督教的历史形态看作是理性原则和道德意义的历史载体,将其与纯粹实践理性结合起来在人本主义的柜架内加以说明(而不简单地否定)。康德对基督教的人本主义阐释,表明康德在宗教问题上超越了圣经神学家和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局限,构成了康德哲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基督教人文主义的来源,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状况。借解读当时最典型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科尔特及莫尔的思想,显示基督教人文主义结合基督教义、人文主义思想和古典文化发挥原始基督教教导等原则改造社会的特点。详细分析了莫尔基督教人文思想的来源,探究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内涵及形成原因。通过比较对莫尔《乌托邦》对私有制的批判和对公有制的推崇,从两方面显示了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对莫尔公有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无名的裘德》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表明作者哈代在该小说中通过对基督教的爱情婚姻规范的挑战以及对基督教的残酷与无情及虚伪和无用的揭露对基督教予以了深刻的谴责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开始一种通过写耶稣传记来对基督教教义进行思考和批判的方式大行其道。这一现象主要是基督教"道成肉身"教义对耶稣神人二性的独特规定造成的。耶稣传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基督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完全否定了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圣子逻各斯化身的可能性。耶稣传把基督教信仰的神降低为一个普通的人,因而具有了基督教批判功能。但是由于耶稣传作者们宗教立场和所处时代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对"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的否定程度和否定角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真善美的统一,是贯穿于尼采全部哲学包括道德哲学的秋奥尼索斯精神。尼采的道德哲学首先以批判基督教道德为其出发点,认为基督教道德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它闻割、根除人的激情、欲望和生命;进而尼采深刻地批判了传统的市低道德和近代伦理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功利主义目的论,特别是康德的义务论道德学说.尼采甚至提出要对一切旧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都进行重估,以建立一种新的、尊重生命的、强者的和超人的自然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19.
近代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溺婴现象的认识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溺婴现象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大量的报道。传教士们普遍认为溺婴在中国各地广泛发生,他们还较为深入地调查了溺婴发生的原因、世人对溺婴的态度及溺婴导致的影响;怀有文化优越感的传教士们还站在西方文明本位的立场对溺婴现象进行强烈的批判,并极力鼓吹基督教信仰根治论,体现了其潜在的殖民主义与东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也里可温,是元朝对传入中国基督教的一种称呼。本文从基督教在蒙元帝国时期的传入,剖析基督教景教与天主教两个不同派别,先后在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再次传入、发展与销声匿迹的历程,探讨基督教为什么会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消亡,以及在中国难以立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