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自马克思恩格斯的遗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正式出版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形成一股强劲热潮.但是,由于理论家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因此产生了理论主题各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学者有乔治·马尔库什、乔治·拉瑞恩、比克胡·帕雷克和戴维·麦克莱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之中,力图廓清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相关问题,从而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被接受和再阐释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解读和研究成果为我国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解读是激进的,他要创立一种“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他的“激进解读”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方式、意义与功能三个方面对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两者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和异同.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赞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征兆性”批判,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反思批评。具体来说,齐泽克反对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意识”,认为该界定仍是从“知性”出发去理解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必将灭亡的“社会意识”,更是结构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存在”。而且齐泽克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层面。二者的不同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定的意识形态”,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一个弹性极大的学术用语,不能教条主义地只朝狭义化方向执守、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典中既没有把意识形态等同于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即纯抽象理论;也不等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即主流意识形态或政治意识形态;更不是被有些人一厢情愿地限定为“意识形态是带有阶级自觉的思想体系”。应以辩证完整的学术眼光来对待广义意识形态和狭义意识形态之间对立统一的学理关系,文艺的本性是通过不自觉和自觉的艺术虚构来掌握世界的一种复合混融的审美意识或审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是一个异常复杂且很重要的概念。因此,依据一定的原则对此概念做出界定是必要的。界定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概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回归本源;二要进行概念史的考察;三要符合定义的形式;四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建构力。基于此,这里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以利益一权力为基础的旨在影响(维护或改变)既定社会秩序的观念体系”。这一界定从本源性、客观性、规范性和建构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了定义的合理性,并充分吸取了马克思、曼海姆等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一词的来源及演变,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个概念的情况,表明其理论内涵应该是带有阶级性质的思想体系,对此不能随意扩大,尤其不能与“社会意识”及“意识形式”相混淆。文学不应定义为意识形态,但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文学在阶级社会中可能具有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马克思学家B. 帕雷克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书中,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深度解读,并把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结构视为辩证法,而将其认识论基础视为唯物主义,但又对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进行了所谓"历史的"、"社会学的"、"批判的"研究,以此来强调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交叉性的意义:唯心主义和辩护性思想体系.因而,本文试图从"唯心论和思想体系的辩护性"的辩证逻辑结构和"真理观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基础入手,来对帕雷克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理论 ,它以最终“跳出意识形态”为指向。马克思的文学批评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文学思想的实质是力图将文学作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宣扬无产阶级意识 ,以激发革命 ,彻底“跳出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争论多年.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问题的关键.应该承认文艺有意识形态因素,并能生产出意识形态来,但不能把文艺的本质界定为意识形态.文艺在社会结构中是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位置,它能产生意识形态功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多是持这样的见解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含糊的、难以成立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错误,在于它把丰富的规定狭窄化,用抽象的"审美"消解了文艺的意识形态作用.科学的道路是恢复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忽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涵义、性质、特征是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同“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怎样?本文试图从回答这些问题出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念作一初步辨析。因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但对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对现实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马克思的思想是紧密结合理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概念在思想理论、政治生活乃至国际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概念虽然几乎人人熟悉,但却不容易把握其确切的含义。在国内教科书中,“意识形态”与哲学、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相等同。而在国际上,据说“意识形态”一词的定义或用法有一、二百种之多。诸多定义或用法的论争往往又是围绕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展开的。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本人赋予“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从而为辨析种种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个出发点。当然,这里也有笔者自己的理解和发挥。  相似文献   

13.
宪法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作为立宪的“粘合剂”,尽管有本质不同,但无论是资本主义宪法语境中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宗教进路的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主义宪法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都在凝聚认同的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行宪的“整合机制”,通过结构整合和价值整合,意识形态为宪法实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违宪审查的“背景规范”,意识形态影响违宪审查制度的确立与运作、违宪审查模式的选择.中国宪法文本在序言中明确表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意识形态,宪法正文也隐性渗入了意识形态元素,形成前后呼应的规则体系.宪法解释不能回避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与马克思后来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绝然对立起来,将马克思的历史观判定为“哲学反人道主义”和“理论反人道主义”,将“历史是没有主体的过程”的反人道主义的观点强加给马克思,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视为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在历史观理论中完全排斥,这是L·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全面性裂解和根本性的曲解。因此,为了捍卫马克思哲学的神圣权威,有必要阐明马克思对作为目的的人的概念、人的本质、历史主体及自由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宗教、思辨法哲学等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否定性批判中,内在建构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生成根源、精神变物质原理、理论实现条件等批判维度,深刻揭示了“颠倒的世界决定颠倒的世界意识”“彻底的副本批判必然会专注于原本和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需要程度”等基本规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一课题研究,未有一致解答,且不尽完善。欲达到深层解读应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是界定、论析“一般的表述”与“‘特殊性’的确定”的概念内涵;二是从历史语境分析“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的含义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小说起源的探析应该首先弄清楚近代作为文体意义的“小说”概念的界定。根据小说的现代界定去探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小说的概念,从而判断现代文体意义上的中国小说的起源。现代小说是反映市民意识形态的、作者有意识地进行创作虚构的书面作品。根据这个界定,结合中国市民文学的产生时间,就可以断定中国小说起源于宋代话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要地论述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逐渐形成、发展而至成熟的历史过程。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是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它有独特的规定性,必须把握和强调它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注意与其它思想体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对于广松涉哲学的关注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维度的寻找、思索和批判.“物象化”是广松涉思想体系中一个核心词汇,他对思想史中近似概念重新界定以明确物象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始.他进一步阐释了物象化论的现实意义和战斗姿态,即它超越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又在实践中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相连结.广松涉对物象化概念的高扬,实质是他用关系主义本体论替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轨迹.  相似文献   

20.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对“意识”(Bewußtsein)的使用与观点,是从将其视为“需经理解与认识”的一种带有“哲学特定意涵”的对象,转变为将其作为“独立”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概念加以阐释。“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反映,在转变为“意识形态”前,它必须先具体化为“观念”,并以两种模式来演变。一种成了代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广义的、具有中立性质的意识形态;另一种则质变为带有负面意涵的意识形态,这系因人类的异化劳动、阶级建构等因素,使它在具体化为观念的过程中,产生了负面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