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世纪末期,中国文坛出现了继20世纪30年代之后又一次城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对峙共存的文学格局,使城市和乡村成为新世纪小说中两个性质完全不同又互渗并举的想像空间。本文主要剖析新世纪小说中的三种城乡想像方法:土地表征下的乡村生存悖论、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排拒与挤压以及欲望重压下的城市生存镜像。  相似文献   

2.
正几近百年的中国乡土小说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历经了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热与90年代的"终结说",乡土小说于新世纪卷土重来,占据新世纪文学的重要一隅。现实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使得乡土小说"从外形到内质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前的颇为显著的变化"[1]。面对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乡土作家不仅关注乡村范围内的变迁,而且将视域扩展到了城市中离乡离土的农民工。此类乡土小说融入了发轫于新世纪的"底层文学",彰显  相似文献   

3.
<正>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在时间、空间、价值观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剧烈转变,作为具有反映、想象与建构社会生活功能的新世纪乡土文学书写,与当下乡村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层的内在联系。新世纪乡土文学中,书写底层、脱贫攻坚、社会小康和“新时代山乡巨变”为主题的作品,在延续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时,也承继着20世纪4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精神。郭文元的专著《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乡村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出现的一部研究成果,该著在“再解读”路径上,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学想象方式、文本叙事的复杂性,发掘20世纪40-70年代小说乡村书写中有关“社会主义”话语的现代性,对该时期大量作品做了别开生面的论述,将该时段相关小说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层面和思想领域,尤其在研究视角、价值辨识、问题意识等层面都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价值,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书写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文学具有突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转型,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呈现出一种“类消费”“类后现代”的社会形态。基于此一背景,“新都市小说”应运而生。新都市小说不是空中楼阁,它是20世纪以来已有的城市文学的一个合理发展。新都市文学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它同传媒、出版、网络、影视等有着不解的源渊。新都市小说在叙写城市日常经验、呈现城市生活方式、表达都市想像方面为当代小说提供了新质。但部分小说对于“欲望”的一味俯就,缺乏积极的精神建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转型,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呈现出一种“类消费”“类后现代”的社会形态。基于此一背景,“新都市小说”应运而生。新都市小说不是空中楼阁,它是20世纪以来已有的城市文学的一个合理发展。新都市文学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它同传媒、出版、网络、影视等有着不解的源渊。新都市小说在叙写城市日常经验、呈现城市生活方式、表达都市想像方面为当代小说提供了新质。但部分小说对于“欲望”的一味俯就,缺乏积极的精神建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转型,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呈现出一种“类消费”“类后现代”的社会形态。基于此一背景,“新都市小说”应运而生。新都市小说不是空中楼阁,它是20世纪以来已有的城市文学的一个合理发展。新都市文学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它同传媒、出版、网络、影视等有着不解的源渊。新都市小说在叙写城市日常经验、呈现城市生活方式、表达都市想像方面为当代小说提供了新质。但部分小说对于“欲望”的一味俯就,缺乏积极的精神建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当文学对象在"乡村-城市-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海派狭邪小说首次把妓女与上海这两个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文学模式。海派狭邪小说中,妓女成为上海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代表者,对妓女的想像就代表着对上海的想像。而时人对上海都市的邪恶想像,也使得海派狭邪小说对妓女作“溢恶”的夸张描写。女性想像与上海城市想像关系的另一种文学表达,就是海派狭邪小说中独特的妓女专用“吴语”表述。讲“苏白”的妓女和“上海”,在海派狭邪小说里奇妙地结合起来。女性想像与上海都市想像从某种意义而言.已开始互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中,除了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尚有乡下动物进城的书写。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中,文学的动物进城不过是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虚化、陌生化书写。文学对其空间迁徙的生存症候的构想,喻示的是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冲突、文化身份、生存地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 194 9- 1999年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作历史考察 ,指出 :前 30年按照当时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标准研究中国现代小说 ,文艺思想中“左”的倾向影响了批评的价值取向。新时期以来 2 0年间 ,现代小说批评进入空前活跃繁荣时期 ,表现为批评范围不断拓展 ,批评的新观念、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 ;并且 ,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对诞生于 2 0世纪的小说新文体作整体的历史考察 ,初步建立了现代小说学  相似文献   

12.
纵观新时期文学,新写实小说、新都市小说中爱情主题的沉浮与流变,在探究爱情理想化、爱情市俗化、爱情商业化的转变过程中,作为爱情主体的人,在生存环境的夹缝中是怎样从对爱情的信仰,到对爱情的无奈,以至于爱情的被销蚀,探索人性嬗变的过程与实质,企盼与呼唤洗涤人类灵魂,提升人性精神的情爱在新世纪的文学中诞生。  相似文献   

13.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有着较为独特的文学叙事上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北美新移民生存压力、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的演绎。在如何摆脱与超越弱者身份的叙事方式方面,北美新移民作家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既有曹桂林、周励等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对自我弱者身份的带有夸饰性的想象超越,也有如阎真、少君等用"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述将"弱者"身份的无形化解,更有严歌苓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弱势对强势的慷慨的宽恕"。  相似文献   

14.
扎米亚京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道路都极为复杂,充满了争议。他的小说以讽刺、怪诞而闻名,既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印记,又深受现代派作家的影响,从而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说中关于城市的书写是城市文化变迁的重要记录形式。新世纪以来新创作的小说中,关于城市文化的建构,包括有建构于消费文化之上的城市物质奇观、现代思维与传统伦理的颉颃、城市灰色空间中的底层叙事、社会变革中的官场生态与环保书写等多个维度。在文学研究中,对城市书写的观照与研究应是进一步予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9.
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西文学真正交流的开始,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现代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文学实践上,林译小说打开了中国人的世界文学视野,将小说纳入了正统文学观;林纾以其翻译实绩丰富了近代小说的类型;外国小说的叙事也引起了林纾对传统文学叙事功能的新理解,催生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人称与日记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