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在新生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表达抽象的情感中,隐喻无处不在。文章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爱"的隐喻,发现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认知上和语言上的共同性,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爱"的共同的隐喻。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荀子认为"爱"是人与动物等"有血气、有知之属"所共有的本能情感,在人类社会中"爱"通过"礼"得以展现。"爱"之观念中包含爱己、爱家、君臣民互爱以及兼爱内涵,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4.
"仁"与"爱"是儒家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中心主题,二者在其渊源、内容、实现途径上有所不同,因此它们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类型。而二者的差异中又存在着相似之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一条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道路。因此,对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加以比较认识,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西文明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两种爱”的碰撞:《呼啸山庄》中的恋情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讲述了两代人“两种爱”——“原始爱”和“文明爱”在不断碰撞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这一悲一喜的结局。透过他们的恋情,使得我们不仅看清了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黑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精神资源和生命激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督教文学主要通过融通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精神,于耶稣之死和自然律动两个向度来探寻死亡与生命的辩证关系。用"爱"超越死亡,"爱"是生命的牵引力。这种神性写作在当下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孩子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整天被四面八方的爱包围着,使得他们大都只知道一味地索取爱,而且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因此,让学生学会给予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在其诗作中,使"对母性的爱"、"对民族的爱"与"对世界的爱"三种相关主题呈现出层层演进的关系,并通过多维度的表现途径,使诗作中的情感意向最终表现出"母亲之爱、地域之爱、世界之爱"一脉相承的精神气度。  相似文献   

11.
汪道伦 《南都学坛》2002,22(3):51-54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教育越来越科学化,教育的目的也愈加功利,教育本身所应表达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爱的施予逐渐丧失。而尼尔的《夏山学校》试图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重要与光辉、爱的温暖与温情,鼓励儿童自由自觉地发现自己的天性与天赋,发展自己的特长,以成就健康的人格和快乐的人生。这种崇尚"生命、自由与爱"的教育精神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对反思现存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父权制意识形态笼罩下的两性之爱必然建立在一种性别等级制度之上,因此,两性风景中的成长女性注定在陷落与突围的窘境中进行着艰难的跋涉。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拒绝回避女性成长过程中两性文化情境的诡异与复杂,鲜明地揭示了成长女性在道德价值与性别价值悖论、女性欲望悖论中深陷的困境,并在直面困境的过程中,细致地描写了她们艰难突围的心路历程,努力探求理想的两性之爱对于女性主体性成熟的积极意义,从而呈现出独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蕴。  相似文献   

14.
爱和性合为性爱。爱是倾向性好的感情 ,人在青少年期萌生指向性的爱 ,最初为思念。性是异性间合而为一的欲求。爱和性随着生理的成熟一同到来。人对性是用身体来认识 ,对爱是用心来认识 ,二者殊途但终合为一 ,即性爱。性爱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和无性交的爱三种。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性爱是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 ,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  相似文献   

15.
从白先勇以爱情为叙事主线的短篇小说中可提炼出一个基本的爱情模式:爱上———失去———毁灭。本文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分析和对爱情模式的整体把握得出结论:表现人性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是白先勇爱情叙事中更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作者礼赞的感情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纯爱文学题材作品流行,并产生了"山楂树现象"。基于文化隐喻的两个层次分析山楂树的红色隐喻可以看出: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其结局是一个悲剧性隐喻。山楂树的颜色转换,宣告着主人公爱情的必然死亡。"山楂树之恋"现象只是"想象"的一种爱情纯洁。今天的文学需要更多地直面普通人生存的艰辛,并趋向认同妥协的合理。小说以平淡叙事完成了对红色年代纯真爱情生活描述的超越;电影创作者以主题的转换和对小说内容的忠实重现,完成了对小说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浓厚人文情怀的作家。两性关系是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入口。师陀作品中的现代婚恋观表现为:理想的家庭生活,是以男女互爱为基础的、和平宁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稳固的经济基础才能强大婚姻自身,但过度地追求金钱,也会毁灭爱情;理想的女性,既有传统美德,又具备主体意识。师陀设法在一种健康的婚恋关系中寻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和解,因为它是整个人类获得幸福与和谐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简论《山楂树之恋》等新时期爱情题材小说的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山楂树之恋》交融着被压抑心灵的独白和呼喊,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感觉并以现实为根基,呈现出隐蔽在"文革"那段特殊岁月的爱情。潜伏在小说中的记忆和经验,是生命化的"个人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知青生活本真状态,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广阔的历史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在我国“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爱情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地位,反映爱情的诗歌也因此受压抑被扭曲。“男弱女强”的爱情模式,“男子作闺音”的主体错位,“好梦难圆”的悲剧情结,这些独有的特征为我国古代爱情诗带来一种特有的缺憾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