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问题是德里达与胡塞尔思想关系的纽带,德里达正是用"声音"来标识进而解构胡塞尔的现象学.但是"声音"如何能够与"现象"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在这里许多胡塞尔研究者对德里达的解读提出了批评,这些批评在我看来对德里达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是西方哲学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人物之一,这不只是就他的思想而言,也是因为其独特的写作形式。独特的思想、独特的写作形式又导致了读者阅读方式的革命,因此,说德里达,就必然要说德里达的读法。一、德里达的读法:书写与阅读罗蒂曾经认为,理解德里达可以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假设哲学是一种书写,那么为什么这种假设遇到了如此的抵抗?”①书写(writing)在德里达那里有着最重要的地位,除了因为德里达在对言语与书写的比较中认为书写更能反映语言的特性之外,还因为写作也是德里达哲学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任何话语(或文本…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脱胎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对德里达的影响持续一生。德里达认为存在两个面相的胡塞尔:一个被萦绕不去的结构情结束缚,执着于在场和观念的纯粹性;一个更强调发生和变化,呈现出世界和自我中的他性。由于前一种倾向的制约,胡塞尔未能充分挖掘出现象学的潜力。胡塞尔试图为知识和意识找到一个自我同一的在场源头,德里达却相信,一切在场都不可避免地被不在场所浸染,但这种不在场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超越了在场/缺席二元逻辑的"踪迹"。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德里达提出的一个观点即中国文明是"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发展起来的伟大的文明",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观点作了细致的分析与批评,认为德里达的观点不能成为支持汉字优越论的论据,相反中国文明也处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支配之下:既有德里达揭示的那种以声音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有一概排斥言语与文字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也有以文字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出版了三部著作(《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在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顾名思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首先要消解的是结构主义作为基石的“结构”概念。正象英国学者R.赖安曾经指出的那样,“把德里达的理论放进哲学领域之内,人们可以把他的解构原则同以拉康、富科、巴尔特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更为广泛的努力联系起来。这些人不是共同代表了一种改革运动,为既存结构的修正假定了某种原则……他们是对这些既存的整个结构提出了质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德里达是以结构主义为突破口,进而对一切建立在二元对立逻辑之上的固定的等级结构实施摧毁,对以等级结构论和结构中心论为特征的“在  相似文献   

6.
杜娟 《社科纵横》2010,25(6):114-116
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文学是一种建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追问“什么是文学”,对文学与文学性的问题进行阐释与思考。从这一意义而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审视文学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德里达的众多文献都集中在他的著作上,很少有人论及他的哲学的基本内核和问津他评论其他哲学家时的哲学内含。肯定地说,德里达的信徒们总是无条件地接受随后又极力用同样的术语去重复德里达说过和解释过的东西。无论在英美分析哲学方面还是在现象学方面,严肃的哲学评论很少见,只有约翰·瑟尔例外,他是分析哲学家中唯一全面注意德里达的人。  相似文献   

8.
尚杰 《浙江学刊》2005,(3):30-38
为解构"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创造了differance(延异),制造了一个重大的"唯物"事件.这个词活跃在主体或先验意识结构之前,暴露了在逻各斯的说话结构之外吐露真相的"物质内容",打开了一个空间的十字路口."解构"作为一种"异"的哲学形态,既不同于东方思想强调"合"的传统,也不同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分析传统,所以是一种原创性的思想.所谓"解构"的异的空间,是在堵塞纵向或深度思维模式后的增补式活动空间,是各种活动要素之间横向的并置排列关系.在德里达的异域空间中,精神活动的统一性变化为精神活动的分裂性.德里达诉诸的"延异",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或"扬弃"等辩证法概念.所谓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就在于德里达所理解的事物的出场和传播方式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解有所不同,即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可以以一种脱离了逻各斯中心论框架的方式"出场".  相似文献   

9.
法国的解构以及德里达的跟随者对我们的西方传统极为重要,因为他们通过提问,进而通过削弱被认为是处于现代伦理与政治思想中心的形而上学基础向我们提出了挑战。J.D.开普托的《激进解释学》就是如此,它试图阐明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在应用于新的激进伦理时的意义。开普托在其著作里已开始着手制定一个积极的伦理-政治计划,即他从德里达和列维纳斯的思想那里得出的散播伦理学。开普托在《激进解释学》第九章“走向散播伦理学”中开始讨论何谓后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吴娱玉 《阅江学刊》2014,(1):105-110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以瓦解的思路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滥觞,其“内在批判”的否定策略和“星丛”理论与德里达釜底抽薪的“自毁原则”、“延异”理论殊途同归,然而,阿多诺浓厚的现代主义情怀使两者的否定观有本质区别,阿多诺否定之后依然“有”而德里达解构之后走向“无”;对于未来理想的建构,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反题,“星丛”是理想化的乌托邦,而德里达的建构则是深度批判、无限开放、走向未来的弥赛亚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总体上还是外在的,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相似文献   

12.
蔡祥元 《浙江学刊》2006,(6):103-113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是否成功地解构了胡塞尔的思想,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倪梁康先生从胡塞尔的思想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本文以倪先生提出的批评为线索,探讨德里达到底有没有触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探讨他到底有没有动摇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地位,以及有没有在时间问题上与胡塞尔展开深入对话,以此来向倪先生请教和商榷.  相似文献   

13.
解构对德里达来说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主义,而是一种灵活的思维策略。它指向的是对既有文本的创新式解读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虽然承诺避免人类中心主义,但始终都没有从中摆脱出来。在《动物故我在》一文中,德里达从个人经验出发证明了动物同样具有伦理性的中断力量,同样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回应。在这"原初-伦理"的时刻,动物不再是人类认知的客体,而是一个"无法被概念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5.
论德里达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是影响了西方人文思想界 3 0年的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 ,他涉猎的问题之广博、思考之深邃、方法之奇特 ,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鲜有其匹者。以人神关系为特征的宗教问题是西方最经典又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所以从柏拉图至德里达本人都以之展示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此议题中 ,德里达以解构主义的原则分析并批判了各种有神论传统 ,以“差延性”为核心建立解构主义 ,提倡绝对超越性的“没有宗教的宗教”观念 ,展现了批判有神论的最新形态并启示了多元宗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中,表述处于对指示的区别与对直观充实的准备这个中介地位上,而其中本质机遇性的表述更有着特殊的性质。为了解释这些特殊性,就需要规定其内在的含义结构与功能关系。而在德里达看来,这反映了胡塞尔的在场形而上学立场。  相似文献   

17.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现象学甚至结构主义那里,关于形式或方式的思维,始终是哲学的精髓和困难之要害.本文从20世纪逻辑与数学最重要成果之一的哥德尔证明以及德里达的思想,表明他们在消解形式思维问题上如何殊途同归,以及在直觉、界限、超越等方面如何贡献了对理性的崭新理解.本文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学术责任的论据,这是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德里达提出的很多概念(如差异、颠倒—位移、二元对立、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增补性逻辑等)都可以用来达到一些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后现代与人文科学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中人文科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在介绍詹姆逊、德里达、麦克林等一些西方当代学者有关看法的同时,本文对中西文化传统作了若干比较, 以图阐明全球化趋势带给人文科学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后现代文化强调感性的激进立场,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同中国融会贯通的传统哲学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Telos:A Quarterly Journal of Critical Thoughts)主要讨论当前哲学和政治学领域(特别是涉及美国、英联邦国家和东欧国家)的热点问题;研究欧洲哲学,重点是德曼(De Man)和德里达(Derrida)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