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北宋中期以前,集会诗歌不以人际关系为表现重点。元拓时期,苏门文人的亲密关系与频繁唱和促使集会诗歌渐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为观照焦点,普遍形成一种“人我对举”的表达模式;发展到极致,即形成面面俱到、揄扬群公的“八仙体”。北宋集会诗中“人”“我”关系的观照视角、表达模式变化显示了北宋诗人对诗歌交际功能加深认识与自觉运用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意空间这首诗歌描绘出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我”本来是去学垂钓的,不料一只小鸟落在了钓竿上。“天使般的”写出了“我”对鸟的喜爱。正是由于这种喜爱,“我”生怕惊扰了小鸟的安静,“赶快把眼睛闭上”,传神地写出了“我”的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诗歌要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了李白诗中独特的“真我”特色。他的饮酒诗与妇女题材的诗歌更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各个时期的思题感情,具有“真我”的诗人风采。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以主观抒情为基本手段的文体 ,诗歌 (尤其是抒情诗 )中的“我”便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通过对“我”在 2 0世纪中国诗歌中变化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出 ,政治文化干预和影响了本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 ,“我”在诗歌中的变迁 ,也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诗歌自我完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6.
从画面、声音、春天、“你”、“我”几个角度切入,对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进行解读,该诗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7.
海瑞做人“本真”,做诗也“本真”。他的诗歌将“我之本真”与“天光物色”融为一体,“内见蕴藉,外著风韵”;这些诗,既透露了他的政治主张,又表现了他的人格,自成一家。本文结合海瑞的诗论,对其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一份我很看重的学术期刊,它的可贵不仅在于学术上的严肃和纯正,更在于它的学术前沿性,我想其中很大原因与“现当代诗学研究”这一栏目有关。我和这份刊物结缘也正是由于这个栏目。2005年我应邀写了一篇《关于先锋诗歌的悖论》,对诗歌的先锋性问题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我的那篇文章固不足道,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界革命”宣言的诗歌理论“我手写我口”,深刻地彰显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最基本方向,是黄遵宪“言文一致”与书面语改革的最早诉求.客家民间文学的特质、客家先贤诗歌创作的传统,是黄遵宪“我手写我口”文学思想背后隐藏的客家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殷的“兴象”说在诗论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当代学人对“兴象”的理解却很不一致。“兴象”说乃是在传统诗歌理论基础上对诗歌审美意象的进一步总结,它以创作主体物我浑融,亦即“神会于物”的审美体验为根本前提,又随诗人之神、气、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它与“意境”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基于“突显原理”,结合其主要参数即视角、注意力和辖域,运用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图形一背景”,对古典诗歌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认知分析,探讨省略对诗歌意境形成产生的作用,试图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说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一些论述,本文着重从“诗言志”的原本意义,以至古代诗歌言“志”的方式,综合论述了“诗言志”说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以后,对曹丕、曹植兄弟诗歌的评价基本是抑兄而扬弟,甚而谓曹丕“去植千里”。本文在考察、分析曹丕存世诗作的基础上,认为曹丕诗歌创作不仅成熟较早、风格刚柔兼备,更在“三曹”中形成了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体现了建安诗歌与汉末诗歌的内在联系。后人贬抑曹丕诗歌根本原因在于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建安风骨”是当时开放活泼、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雄健刚劲之作是其中的一种风格,曹丕诗歌则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臧克家成名于30年代,在诗歌形式上,受“新月派”影响,讲求“建筑美”;在诗歌内容上,反映农村农民悲苦生活,与“中国诗歌会”主张基本一致;在诗歌表现手法上,借用了“现代派”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但又与上述三派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李桁 《可乐》2010,(6):57-57
诗人,是个含义复杂的称呼。眼下,忽然听见谁说“我作了一首诗,跟你分享一下”,便忍不住五官移位,表情复杂。这说明两件事:第一,我不再年轻了,过了所谓的“诗歌年龄”;第二,我还不够老,不属于被朦胧诗教化过的那代人。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还处于“老师一讲就懂,自己去读就不明白”的状态,对诗歌鉴赏题总是没有办法,因此,高考诗歌鉴赏成为复习的难点之一。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品读鉴赏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平时诗歌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因此,要克服这一难题,必须从根本上对过去诗歌教学的“满堂灌”作出修正,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自主,充满兴趣的诗歌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诗歌最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照方式。王国维将中国诗歌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陶渊明奠基中国诗歌“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 ,这也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艺术的一大贡献。陶渊明之所以成为“无我之境”的奠基者 ,有其深刻的美学及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集[1]定名为‘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主要目的是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日子里,从理论上对中国大陆90年代现代诗歌、对一代诗人十年来的写作历程进行回顾,对人们正在关心的一些诗学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和回答。因此,所选文章大都集中在“90年代诗歌”这一论题和目前一场正在展开的诗歌论争上。勿需讳言,除了其理论文献价值和纪念意义外,这部文集还有着它的现实针对性。那么,相对于80年代(从早期“今天派”到“第三代诗歌运动”,或从‘假陇诗”到‘房愿俄诗”),90年代诗歌能否说是“另一意义的命名”(程光伟)?本文集的许…  相似文献   

19.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当90年代如泥沙俱下,似乎已近尾声的时候,人们对90年代诗歌的理解是相当宽泛的:如《诗刊》意义上的“90年代诗歌”、外省几家曾经先锋的诗刊所确认的“90年代诗歌”、根本不读诗的人士心目中的“90年代诗歌”、甚至若大兵一般武断的朋友所说的“90年代诗歌”等等。人们根据自己的美学观念对它进行随意性的解释,或者依据个人的好恶对它提出诗学的要求,这些都是不足为怪的,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对此,我都表示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