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炎帝研究关系到中国文明史认识。为文献所限,目前史学界有关炎帝活动史、地、影响等研究远未反映炎帝历史文化的全部。事实上,山西晋东南羊头山周边地区遗有大量密集的炎帝古迹、陵庙群落、碑刻等“文化遗留物”,是史书中难以见到的。在实地考察和民间访谈的基础上,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视角就这一带的炎帝传说、民俗文化及其精神蕴涵可以作出新的考证述论。  相似文献   

2.
炎帝考     
炎帝考叶林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炎帝充满了神秘色彩,一方面先秦古籍中所见不多,另一方面,后世又十分推崇,视为华夏先祖。因此,弄清炎帝的真相,对确切表述华夏的古老文明,大有裨益。炎帝的传说传自古运,但考其本相,实非人间古帝,而是原始宗教中的火神。郭沫若说:...  相似文献   

3.
晋东南及其周边神话与中国文化及文学之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毓庆 《中州学刊》2005,(1):170-171
所谓"晋东南及其周边神话",主要指太行、太岳之野及古之三河--河东(今晋南临汾、运城一带),河内(今河南安阳、新乡一带),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的神话.这一地区的神话包含着中国上古神话最精粹的内容,几乎所有上古英雄神话及以"灾难"为母题的神话都与这里有关系,如:炎帝植谷(太行山区传说甚盛,见<管子·轻重戊>等)、精卫填海(晋城市长子县发鸠山,见<山海经·北次三经>)、黄帝蚩尤之战(运城盐池附近有蚩尤城,又见钱穆考证)、夸父追日(河南灵宝有夸父峪)、女娲补天(崔伯易<感山赋序>:太行山一名女娲)、后羿射日(屯留三嵕山有射日处,见<明一统志>及地方传说)、愚公神话、共工颛顼之战(太行山东侧,见徐旭生考证),以及尧、舜、禹、丹朱神话与夏、商、周始祖诞生神话,皆集中于这一地带.  相似文献   

4.
炎帝在全国尤其是湖南留下了众多传说.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可共同构成泛炎帝文化.我们应根据遗址的不同内容构建旅游开发项目,使其各具特色并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山西高平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高平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3至25日在高平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广西、四川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70多位参加。炎帝、黄帝和蚩尤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都深受后人尊崇,历代祭祀不绝。炎帝因与上古农业有密切关系,在北方和南方都有传说的事迹。历史上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就有许多传说遗迹和后人纪念所建的古迹,今高平市北的羊头山和郊区不少乡、村都保存有传说遗迹和有关建筑,如羊头山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穀畦"、"耒耜洞"、"炎帝陵",中庙村的"炎帝中庙",故关村的"炎帝行宫"等等。现将研讨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人们对于先秦时期成都的都城历史研究,只能依赖《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少数汉代以后的文献。由于这些文献对早期蜀国历史的记载内容较为简略,对有些人和事语焉不详,甚至还带有若干神话传说色彩,因而后世研究者多对这些文献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文献所载非信史,只是历史传说。随着20世纪中叶以后,以今成都城区为中心半径约30公里的范围内相继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其中三星堆遗址、宝墩遗址、十二桥遗址、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等多个考古新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迷雾,使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重现于世,成都历史由传说变为传奇。成都系列考古新发现印证了《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所记载早蜀历史具有可信性。  相似文献   

7.
炎帝又称炎帝神农氏,“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先于黄帝的中华民族又一始祖。由于炎帝生卒在五六千多年前的传说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其生卒地的问题众说纷纭。近年来,对炎帝巡游南方积劳成疾,终寝湖南茶陵即现在的炎陵县(古茶陵包括炎陵)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其出生  相似文献   

8.
略论先秦时期城市发展的几个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一场革命。在整个文明时代,“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有关我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无疑是历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写作的目的是想结合古史传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等方面的资料,对先秦时期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胳作一简单的勾画。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9.
江林昌 《东岳论丛》2007,28(2):9-21
一般认为,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以“六经”与《史记》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记载最权威。然而,“六经”与《史记》所反映的主要是中原地区古文明,对周边地区的文明状况实际重视不够,甚至有意贬低或删改。近八十多年来考古所见的区域文化与古已有之的儒家经典之外的其它先秦两汉文献,正可弥补此不足。例如,就现有考古资料看,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而在海岱地区;有关中国古代宇宙论、山川神怪论以至五帝、虞、夏、商、周民族发展史的完整资料也不在“六经”中,而在楚地流传的古文献与考古新出土文献中,等等。  相似文献   

10.
鲧之传说的地域分野与鲧生高密的历史地理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文献中有关鲧的诸多传说的记载,均包含有大量可信的历史素材,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文明社会前夕的若干史影。战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堤防建筑,颇为普遍。这些数量众多的堤防正是衍生出今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大量"鲧堤"遗迹的素地和产生丰富的鲧的传说的沃土。《世本.帝系篇》"鲧生高密"的传说,大体上反映了远古时期鲧及其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地势较高的今天河南嵩山一带,《世本》作者硬是将"生活"之意的"生",机械地理解为"生育"的生,从而主观地杜撰出"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的帝王家谱式的世系,其与历史实际完全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清代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他的廉政思想和主张对于康熙帝整肃吏治和康熙朝的大政方针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陈廷敬在其一生的宦途中,尽管以清廉著称,但是仍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那就是发生在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沂贪黩案。陈廷敬因为和张沂是亲戚而受到了牵连,但很快就被洗雪。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他的清廉作风被世人所公认,因此取得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信任,成为康熙帝最倚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2.
贾谊提出众建诸侯的建议为文帝所采纳,并对后来晁错和主父偃很有启发。消除边患是贾谊治国方略之一。对于匈奴侵扰,文帝和景帝采取和、战结合,武帝则是先和后战,不同做法与贾谊方案是一致的。重视经济是贾谊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这样思想主张得到实行,文景之治带来经济的发展。武帝时币制改革,事实上也是贾谊思想在政策方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梁武帝萧衍是齐梁文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他的诗文在南朝现存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萧衍建立梁代以后的文学交游情况进行了细致考述,并对萧衍文学交游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秦元 《齐鲁学刊》2003,(1):14-17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 ,其创作时间应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7)至静帝大象二年(580 )之间。此赋独特之处在于反思历史与观照人生 ,在于作者对故国、对命运的理性思索。而这种重叙事、重理性的特点与北朝文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毛泽东深入论证了广泛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阎锡山是华北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并控制着扼制红军东进抗日通道和晋绥战略要地。毛泽东充分估计到争取阎锡山抗日合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以抗日为旗帜,以实力为后盾,诚恳交友,共谋发展,成功地争取阎锡山的合作,对于中共赢得山西乃至华北敌后的大好抗战局面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汉黄帝崇拜发微与黄帝形象的神人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民 《学术探索》2010,(4):103-107
两汉时期,黄帝的文治武功构成黄帝崇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认识的差异性,在炎黄之战和炎黄关系等问题上出现了诸多歧异认识,而且由于神学思潮回流和百家言黄帝传统的延展,黄帝崇拜进一步发展。由于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升华为世界观的高度,黄帝由传说中的古帝演化为天神,而成为祭天大礼中的祭祀对象。秦汉时期祭祀黄帝的制度化,使黄帝作为天帝之一受祭成为定制,尽管黄帝一度作为古帝和初祖享祀,但缺乏连续性和制度化。黄帝的人、神纠葛和融通,建基于世俗观念的神灵世界存在和生命另种形式延伸的普遍信仰之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孙楷第先生考论的基础上,根据刘敏中<中庵集>所提供的新资料,初步考定元初散曲家王嘉甫生于1208年以前,卒于1268年以后,名元亨,河北完县人.金宣宗时陕西东路转运使王扩之幼子.宪宗六年任济南行台详议官,世祖至元初任济南府学教授.卒后家贫,无力归葬,藁殡于济南历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于1936年首先在山西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激烈斗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而积极主动争取,以及执政山西的阎锡山面对危局,反复权衡,最终出于民族大义转向联共抗日立场的结果;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促进山西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于“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两军携手抗击日军进攻,以及山西和华北敌后三大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天问》中的“九天”源本先秦神话传说,意指天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由九重天垣环绕的天庭。神话中的天庭以人间都城的形制为模板,通过想象的放大而虚构出来。神话对天庭的想象受到星象的启示,而星垣体系的构拟又仿效宫城的体制和布局。《楚辞》中的“九神”指的是太一、黄帝、太皥、炎帝、少昊、颛顼、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这九位司掌“九天”的星神。  相似文献   

20.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中有关来华西方传教士的部分 ,是研究当时中西关系的重要史料。经过笔者清理 ,其中载录来华西方传教士已达一百余人 ,一些人的汉文名字还为他书所不载。另如教皇特使多罗离京时间、康熙帝致罗马教皇信函颁发时间等重要问题也都因奏折所载内容应然而解。除此之外 ,康熙朝奏折还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在华西方传教士的具体活动内容和康熙帝积极招徕挟有专技的西方传教士来华献技的情形。同时 ,还详细显示了礼仪之争后康熙帝为争取教廷对中国立场的理解而三次遣使、四次致书及由允许传教到部分禁教再到全面禁教的全过程。这些表明 ,研究康熙时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和清朝政府有关政策的转变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有着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