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王船山的民族思想,是他整个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虽存在某些可议之处,但它的主要倾向在当时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建国以来,学术界的同志对船山的民族思想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多于肯定,例如有的同志认为船山“在民族问题上”,他的“主导思想是狭隘民族主义”;有的同志认为船山的民族思想“包含有浓厚的种族主义的毒素”、“反对各兄弟民族的融合,主张汉族去压迫少数民族”。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特草此文,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2.
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明德 《文史哲》2005,(5):50-56
褚遂良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先华夏而后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义而抚戎夷”等三大部分所构成。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有个人对民族关系的深切体验,还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浸染,也有唐初民族关系思潮的影响;关注现实和经验理性是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最主要特征;他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莽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明德 《东岳论丛》2007,28(3):84-88
王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虽然有些离奇古怪,但其民族关系思想则比较理性,且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一统”既是王莽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还与他的政治思想基本吻合。王莽既清楚“怀柔”的作用,也想以“怀柔”的手段去招徕和安抚少数民族。王莽从“一统”思想出发,试图“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并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辅立匈奴单于,以分化和瓦解匈奴,因遭到匈奴的强烈反对,辅立计划一直没能实现。尽管“一统”思想和“怀柔”思想的动机符合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但降王为侯、改换旧印、更名及随意封赏单于等做法,却偏离了王莽的主观愿望,结果激起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众怒,并导致其民族政策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民族一统思想 ,是他进步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评析这一思想 ,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统” ,意为在一个系统中 ,是名词性用语 ;“统一” ,指统于一 ,是动词性用语 ,两者语意相关而有别。司马迁的民族一统思想 ,是特指司马迁的民族观 ,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民族等列思想 ;中国境内各民族皆黄帝子孙 ;周边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权利。分述如次 :其一 ,民族等列思想。所谓民族等列思想 ,并非今日的民族平等思想。司马迁的进步思想在于打破“种别域殊”的内外之别 ,把民族区域纳入统一的封…  相似文献   

5.
论班固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具有“民族一统” 思想,把少数民族看成“天下一体” 中不 可分割的成员。同时,他又认为,华夏和夷狄作为不同的民族,无论是在种族、地域还是经济 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华夷有别” 的民族差异思想和华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 主从” 思想。在民族政策方面,他主张对待少数民族“恩威并用”,反对华夷中任何一方侵犯另 一方,主张华夷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应该说这种民族思想是可取的。但班固夸大民族之间的 差异,过分强调“夏尊夷卑”,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史革新 《河北学刊》2004,24(5):146-154
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不仅积极赞助民族民主革命 ,提倡国学 ,而且还有不凡的习佛经历。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他不仅把佛学思想作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作民声”而“作佛声” ,而且还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评判中国佛教流派 ,考辨佛教历史 ,呼吁佛教改革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始终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交织在一起 ,是近代中国宗教思想与社会思想互动离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略论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杨韶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同志的“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和他的“强烈的民族自...  相似文献   

8.
在九一八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复兴思潮中,张君劢是率先倡导和自觉传播民族复兴观念、具有比较系统的民族复兴思想并身体力行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民族自信心”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民族主义是民族复兴的基本原则;民族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目标:“对于今后世界新文化之贡献”是民族复兴的“最大责任”。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融贯中西文化,创立其革命思想体系。“自由、平等、博爱”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则是孙中山致力造就的现代国民素质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这也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根本所在。然而,由于历史、阶级因素的制约、传统儒学的潜移默化和民族感情的作用,孙中山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具体认识仍有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他当年所号召要恢复、保存乃至发扬光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质中固有的“好的思想”、“好的道德”等等内容,除一些确属优秀成分外,还有不少是封建的、落后的、与近代化不相适应的东西。而他希望未来中国要保存和弘扬他所概括的包括“固有的旧道德”和“固有的知识”在内的“我们民族的精神”,再加上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这种具体的民族文化素质的目标选择无疑带着明显的保守性和内容本身的不可调和性。这充分表现了传统儒学历史惰性的深沉顽强及其对孙中山思想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直系中的一个有个人事业的野心的军阀。他思想主流自然是儒家的道统。在利害关头,他的“义”、“利”之辨多半还是“利”为主,但在有关“青史留名”的大节上,有时“义”会占上风。儒家伦理观念,使他不敢叛曹(锟),而非常恨冯(玉祥);利害之争,又使他敢于反段(祺瑞)、敌张(作霖);到最后的民族大节上,他思想里的夷夏之辨又占了上风。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就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气化日新”等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批判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观和辩证法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挖掘并弘扬了民族精神,使江泽民思想理论极具民族品格;他还批判地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党建理论。  相似文献   

12.
曾纪泽,字刚,在清未曾担任英、法、俄三国公使。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权益和尊严是其外交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贡献有:成功地改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提出了“邦交不可常恃”的清醒主张、为抗法护越而积极主张“保藩固边”等等。其主要外交思想和实践表明: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4 0年代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吕振羽提出了“珍重民族文化遗产”、“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不“生吞活地继承”和“三通”的“消纳”观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观。建国后不久 ,又提出了“应特别致力去发掘和研究真正属于人民的东西”、“不排弃历史上各个统治阶级的任何珍贵的成就”和“学敌人之所长”的思想观点 ,从而使他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思想更加饱满和充实。这些思想及其观点对 2 1世纪的文化构筑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两宋士大夫中,司马光的民族观最具积极意义,他汲取了自先秦儒家到同时代欧阳修等人民族观中的有益成份,加以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提出了民族平等观,将“四夷一家”的思想发展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人性、人格上的平等;倡扬了民族和睦观,延伸先秦儒家的“德化”思想,将中原与边疆一体的思想发展成为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和睦共处的观点;丰富了民族诚信观,认为在处理好民族关系时,一定要讲究诚信。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研究王夫之与曾国藩的关系时,往往集中在哲学、政治、文化等思想理论的渊源流变方面进行探讨,却很少涉及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的民族思想方面。甚至有些人因为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而视其为“汉奸”、“侵略者的代理人”,并因此否认他具有民族思想。由于曾国藩没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玉宝 《兰州学刊》2008,(9):183-186
胡适是实用主义思想的忠实鼓吹者,他在小说考证中的实用主义思想表现有三:一、自觉的以小说考证为契机,意在给文人学者一把治学之门的万能钥匙;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助推发力、摇旗呐喊,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三、在语言文字的“破旧立新”上以白话代文言,也是胡适实用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孙中山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一生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之自由昌盛,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不但强调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善于总结民族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综观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发展过程,从“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民族自治”到“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一系列围绕民族解放的主题思想而辩证消长的观点,使我们感触到民族问题规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发展的脉搏.  相似文献   

18.
白玉蟾的文学艺术的成就及其美学思想是道教文艺和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 ,也是宋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复杂而多样的 ,就像道教思想道教文化本身那样。他以“真快活”为核心的审美趣味说 ,“无心于山 ,无山于心”的终极的自然审美论 ,及其强调“忘笔知书”以契道为目标的艺术美学观 ,都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宗教化特点 ,也能反观其文学艺术成就的思想基础、时代和民族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章毛平  邱秀华 《理论界》2007,(6):197-199
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创建并具有丰富的实践。他把兴办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视“教育是建国之本”,并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的观点,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张学良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受到其自身成长环境和知识阅历的影响。分析研究张学良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位与20世纪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重要人物的一生。而且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加深对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和民族振兴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多民族的系统研究始于司马迁,他开创了“四裔传”的先河,使中国民族史研究有了明确的时空概念、明确的对象和丰富的内容,奠定了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基础。司马迁还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在民族研究中建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整体观,说明了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具有互动性,提出了黄帝是“华夷”的共祖等思想。这些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深远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