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必然性,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必要性的角度出发,探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国民素质的体现,随着政治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环境运动的推动,我国公众参与意识增强。如何正确引导公民从动机角度出发更好的参与环境治理,是一个关键方向。本文就目前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动机在其中的影响力,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曹慧 《决策与信息》2009,(9):104-105
我国的循环经济公众参与仍处于实验的初级阶段,尽管公众参与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公众参与观念、机制、深度和广度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拟从法律、制度、组织、意识四个层面上提出构建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支持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在公众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公众参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正日渐成为健全国家民主制度、提升公共生活民主性和公共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公众参与问题的沿革、现状、定义、评价方法、现实困境和解决途径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归纳各家之言,以期一窥国内公众参与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正>首先,正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公众参与的直接目的是为制度设计补偿民主,是"经验主义"的,与"理性主义"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我们要认识到公众参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技术方案,不能将其神话化,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参与过程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摩擦。要让秉承"经验主义"的参与者主动归队,也要让"经验主义"者接纳理性的制度安排。其次,区分适用程度不等的参与形式。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区分适用不同的公众参与形式。其一,明确我们所设计的制度是不是存有较高的"技术性要求"。在技术复杂的公共制度面前,没有必要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是政府公共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服务所体现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其理念是要求能够促进政府公共部门职能转变,加快发展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公众参与对评估政府部门绩效、提升行政行为的效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基于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可以充分适用在各级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但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的制度性支持不足以及公众参与文化建设的路径缺失等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参与理念、完善制度和程序设计以及运用科学的参与方式等方法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但现在在这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很多项目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内涵和主要意义,针对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着重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合理化建议:首先通过立法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其次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再次要合理性设计公众参与的方法;最后从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效力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逢 《科学咨询》2010,(7):31-32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但现在在这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很多项目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内涵和主要意义,针对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着重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合理化建议:首先通过立法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其次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再次要合理性设计公众参与的方法;最后从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效力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制度化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石,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近年,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热情日渐高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从静态上来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缺乏制度规范的支撑;从动态上来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不畅通;从个体来看,公众制度化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从整体来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对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筑牢公众参与的制度基础;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公众制度化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提升公民主体意识,提高公众制度化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社会公众特别是一些个人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环保的热情越来越高。对于公众来说,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既是自身的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该文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发展路径,论述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以及我国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决策导刊》2005,(2):18-18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环保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在趋于严重,而冶理的速度和成效还不理想。这其中有我国人口多、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落后等多种原因,但公众参与程度低是深层次原因之一。环境保护是重要的公共事务,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群众有权参与。  相似文献   

13.
德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之一,行政法和环境法的发展都比较完善,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较高,因此研究德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我国法律体系来说也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主要从德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对象、程序和司法保护三个方面介绍其制度设计,期望能从其制度特点中总结出一些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有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直接体现。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特殊意义。目前,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开展公众参与还存在很多缺陷,该文通过对比借鉴,提出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公众参与,本文首先指出了公众参与的基础及其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探析了目前中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必须通过提高参与意识、拓宽参与途径、完善参与方式、保障参与权利等方式,加强公众参与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6.
文明城市不仅仅要实现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实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城市的创建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政治方面还是生态方面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只有公众参与文明城市的建设,最终结果才会实现效益最大化,公众参与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文明创建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其结果差强人意,这就导致城市建设的效益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因此本文首先从公众参与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入手,紧接着分析了我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公众更好地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  相似文献   

17.
《办公室业务》2009,(10):62-62
开门立法、民主立法正成为湖南省政府立法工作的主线。日前从省政府法制办获悉,湖南省将严格按照《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要求,让公众参与政府立法全过程,使公众参与逐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湖南省政府法制办负责人称,为进一步做好政府立法工作,该办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正在兴起,公众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动力。但在中国,社区才刚刚引进,公众参与程度也相对薄弱,为此笔者主要针对中国目前社区建设中公众参与不足的现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途径、中国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增进中国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公安边防部队公众决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社会转型期条件下,公安边防部队公众决策参与要从实行决策公开,推行决策听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及健全完善回应、考评、监督、纠错、问责等保障机制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20.
面对危化品危害,政府及相关单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既要保证公众知情,又要避免信息过度传播的难题,"信任"是导致这种沟通困境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危害信息有效沟通问题,从重构公众与政府之间信任关系的角度入手,以公众利益相关者感知衡量信任,探究公众社区参与意愿对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关系,并将社区参与分为代表单向沟通的仪式性参与和代表双向沟通的实质性参与。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社区参与意愿有利于提升公众危化品危害利益相关者感知,特别是仪式性参与意愿的直接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实质性参与意愿和危害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关系中,预决策过程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危化品危害知识在社区参与意愿和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预决策过程与利益相关者感知的影响路径中。研究结论为构建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为缓解危化品危害信息沟通难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