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战后,尽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次发生经济危机,社会主义运动却陷入了低潮.究其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意识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的身份迷失和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迷惑是导致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齐泽克的文化批评是当代学术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通过对晚期拉康关于实在界问题的批判性阐释,以及实在界与主体关系的批判性反思,他重申德国唯心主义的主体性立场.在根本上,这种主体观表现为主体躲避符号控制的疯狂. 相似文献
3.
陈名财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34-45
任何一种理论要走向成熟都必须通过批判找到它的理论界限,任何一种理论当它被泛化时都需要通过批判彰显其理论的精神.以实践开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范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根据亚里士多德范畴分类的方法,可以把事物分为实体、实体属性两类,由此可从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与理论、实践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四个方面对实践进行反思.个体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始点和本源,集体实践、阶级实践最终都可归结于个体实践,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和实践可以有相同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对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实践智慧与实践活动相互吁求,实践智慧指向本然的真,但理论理性却没能达到本然的真,由此导致了理论理性和实践智慧的对立;人是自然存在物和人是在世存在使人的实践存在不合理的可能性,而人的行为和意志的相反倾向性则使这一问题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5.
解除魔咒与价值迷失——文化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韦伯对现代文明演进的工具理性取向作出精辟分析以来 ,“解除魔咒”或“祛除巫魅”成了一个得到广泛使用的经典语汇。但是 ,弄清这个语汇的确切内涵 ,进而在社会转型的复杂意义上用它来描述现代性对传统的洗刷和改造 ,还有许多具体的研究工作要做。本文从自然的祛魅、经济生活的祛魅、人格类型和生存样态的祛魅等方面 ,对这个问题作了扼要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具有现代意识的文人们的一个重大节日.但是,那节日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曾燃起过许多人的青春热望,激起过许多有识之士重建中国新文化的美丽憧憬,然而不久,这些热望与憧憬,连同两面旗帜本身,也在实际中被淡忘了.在匆忙的急剧旋转的社会历史舞台上,文人们充当的角色发生了错位,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也发生了某些错位.反思和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和促进当今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反思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探求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出路,一个重大前提是寻求与确立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文章立足于中国人的生存处境,论证了这一基本观点: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只能是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深入反思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即个人被抽象物所统治,使得个体生命失去了自由的独立人格,并因此使得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被虚无化。价值分化与价值虚无主义概念不同。我们应认真对待以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为基础的价值分化这一现代社会的现实,让每一生命个体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目的,度过其必然一死的、有限的然而同时又具有真正尊严的一生,从而真正建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格局,这是我们反思价值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应该获得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8.
对辩证法三种研究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是事关辩证法理论合法性 ,对于辩证法具有根本意义的前提性问题。但国内哲学界对此问题的理解恰恰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本文即是要对这些严重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反思 ,从而为辩证法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清除地基。本文分别对“自然主义范式”、“认识论范式”和“实践论范式”三种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范式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探究了其各自的成败利弊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辩证法的“无根”状态 ,并在此基础上 ,指出立足于现代哲学的视野 ,探求辩证法的真实根基 ,已成为辩证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9.
针对帕斯卡概率逻辑的哲学探讨存在的局限性,文章试图从语形方面对经典概率演算系统进行修改或否定来研究概率逻辑.一些学者认为初始概率可以不满足概率演算,从而催生了一些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实际上,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是帕斯卡概率逻辑的变异,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科尔莫哥洛夫概率理论是帕斯卡概率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三富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
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儒教道德体系与文化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一种时差与异质的价值关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非现代化”社会,具有维系宗法秩序,强化人治国家的本质适时性;在现代化体系已经确立、充分物化了的“后现代化”社会,具有慰藉精神、调节心理的非本质适时性;只有在文化转型的“现代化中”社会,儒教根本精神表现为本质的不适时性。作为一种被绝对化了的道德体系,儒教经历了一个由“仁”至“礼”、“由“礼”到“理”及“命”的逐渐被神圣化也被世俗化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宗教理性与现代人权的对立,义利之辩亦由道德性的善恶判断扩大为政治性的是非判断,阻碍着社会和人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在法学研究日渐繁荣的背后,主体迷失的现象也开始凸显。西方人、古代人经常取代当代中国人应当占据的主体地位,充当了法学研究中的主体。法学研究中的主体迷失现象,既根源于西方法学话语的强势地位,也受到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要走出主体迷失的泥潭,实现主体的回归,还有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人类社会在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中陷入了与自我生存相关的矛盾和危机.现代社会发展困境的根源和本质在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误导、西式政党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以及科技理性的泛化和独断.要寻求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困境的出路,应从制度结构的“有限修正”和精神价值系统的“自我省察”两方面重构新型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3.
孙永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7-19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其原因在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把自己看做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身份迷失”和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认同是导致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迷失与价值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价值迷失,突出地表现为: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腐朽价值观的侵蚀;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失衡等等.针对这些迷失现象,文章剖析了其成因,试图通过培育价值理念、强化主导价值等手段来重塑转型期社会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16.
绩效考核在理论和实践中隐藏着4个假设:还原主义的认识论假设、生物进化论的行为模式假设、"经济人"假设、无限理性假设.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看,"经济人"假设的错位应用和员工权力缺失,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出现"绩效考核形式化"、"绩效工资权力化"的原因.任何管理制度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价值理念,而实施的效果取决于价值理念与组织文化是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以来,农村的发展陷入了"环境恶化、荒芜化、空心化、文化断层化"的困境,农村有沦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的危险,其本质是传统文明、乡村文化的迷失。必须在重新认识并弄清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等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前提下寻回"故园"。即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以农民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构农村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中国思想界、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伴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文化自信不仅进入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之中,也成为现代文化思潮的焦点所在。在此情形下,超越流俗的众声喧哗,对所谓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给予批判性的反省就成为一种无法拒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