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藏学>是全国性、综合性的大型藏学研究学术期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她所刊登的论文基本上代表了我国藏学研究较高水平.采用文献计量学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藏学>1988-2007年20年的发文进行统计,并从论文数量及年代、主题分类、科研基金资助论文、作者群及核心作者队伍、作者系统分布、地区分布、作者合作情况等进行计量分析,既是对<中国藏学>20年来的发展的梳理,也是客观地评价该刊物学术价值的认识过程,为进一步办好刊物和今后的藏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 一、政治、法律 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研究 宋月红<中国藏学>2008:3 藏族"赔命价"与国家法的漏洞补充问题 淡乐蓉<中国藏学>2008:3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治藏方略初探 拉毛措<中国藏学>2008:4 尼克松政府时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初探 鄣永虎<中国藏学>2008:4 略论南京临时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及其设想 潘先林<中国藏学>2008:4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学》2008,(1):22-28
编者按:<中国藏学>创刊20周年是国内藏学界的一件大事,受到国内藏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有许多感言,本刊特刊发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向一直关心、支持<中国藏学>杂志的藏学研究工作者们、读者们及兄弟刊物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新书浏览     
《中国藏学》2008,(2):130-133
<中国藏学20年论文精选>(上、下) <中国藏学>编辑部编大16开 1102页 150万字平装定价:98.00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ISBN978-7-80057-998-L 责任编辑:黄堆忠、央珍、永红、陈立健、季垣垣  相似文献   

5.
一、政治 垂范后世昭彰未来-纪念十一世班禅寻访认定七周年 臧惟华<中国藏学>2003:1 西部大开发中的西藏现代化--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支持为视角 朱晓明<中国藏学>2003:2  相似文献   

6.
《中国藏学》杂志出刊100期,值得祝贺.《中国藏学》是中国藏学研究的国家级刊物,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藏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平台.创办二十多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藏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于2004年初至2007年底在《中国藏学》杂志四个春秋,留下了我和编辑部同志们劳作的足迹.那些不寻常的日子令人难忘.我于1960-1965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月20日<中国藏学>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首都藏学界新春茶话会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中央统战部七局、中央外宣办七局、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西藏信息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中央党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华书局等单位的领导、代表,新闻出版署报刊司、中央统战部宣传办、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领导,新华文摘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民族研究><中国西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法音>等兄弟刊物的代表,还有曾经在<中国藏学>杂志社工作过的老编辑、老领导,以及朱晓明、拉巴平措、格勒、毕华、郑堆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领导和学者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李烨 《中国藏学》2004,(1):110-111
李有义先生是仍然健在的我国最老的藏学家之一,<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是为他90诞辰出版的纪念文集.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李有义先生的主要藏学论文,包括他的自传和11篇论文;中编是他的两部专著,一是著作<今日的西藏>,一是译著<西藏的宗教>;下编是李有义先生的同事、学生为本书写的论文和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9.
动态与信息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于2004年11月10日-1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近百名负责人应邀参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作了题为<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加强组织协调,开创我国藏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中央统战部朱维群副部长到会作了重要报告,对搞好新时期全国藏学研究工作及全国藏学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同志对全国藏学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是国内藏学界的一件大事,受到国内藏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有许多感言,本刊特刊发其中的一部分,以示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祝贺!同时向一直关心、支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藏学>杂志的藏学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声波 《中国藏学》2004,(3):108-118
笔者在霍巍、孙修身、林梅村等对<大唐天竺使之铭>(原作<大唐天竺使出铭>)所作考识基础上,根据<中国藏学>2001年1期刊登的该碑铭彩色全景和局部照片,从文献学角度对铭文作了进一步研识,补正了此前工作中的若干不足之处.本文又据骈文规则,考出铭文每行为19字,总字数为415字,改正和增识了180多字,使文意更加晓畅明白,并发掘出了若干文献史料,有利于唐、蕃、印关系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熊文彬 《中国藏学》2005,(1):108-111
2004年9月3-7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了为期5天的"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美国<东方艺术>杂志社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3.
百期纪念     
《中国藏学》2012,(1):3-4
藏学的故乡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藏学研究事业,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为了全面展示中国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藏学工作者搭建学术平台和阵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于1987年创办了中国藏学杂志社,并于1988年2月推出《中国藏学》创  相似文献   

14.
《中国藏学》编印出版100期,是藏学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100是个吉祥数字.标志着一件事情圆满成功.二十多年来,在上级领导和编辑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办刊宗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众多的藏学研究刊物中,它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任务是繁重的,承担着宣扬党和国家有关西藏方针政策,弘扬藏族文化,反映藏学研究最新成果,引导藏学研究发展方向,沟通国内外研究讯息,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等社会责任和义务.《中国藏学》也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并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100期,正是向社会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相似文献   

15.
丁辛  文雄 《中国藏学》2004,(1):108-109
<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的整理出版,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藏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也是学苑出版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数年努力编辑成书的,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科研价值.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地方志和涉藏志乘文献总汇,全面系统的反映了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地方志文献的收藏状况,囊括了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地方志文献的基本内容.这部文献汇编是继<清朝治藏法规全编>之后,学苑出版社正式推出的"中国藏学汉文历史文献集成"系列中的又一部大型丛书.  相似文献   

16.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于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日成立。这是藏族人民的大喜事,也是我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翘首盼望的一件大事。当时人们预测,它的成立,必将推动我国藏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中,人们高兴地看到它已开始发挥这样的作用。现借《中国藏学》创刊的机会,对我国的藏学研究略作回顾与展望,就教于国内外藏学界,以求共同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与崇安兄交往二十余年,知其是最能坐冷板凳做学问者,早年读过他的<中国史前艺术>、<商周艺术>、<雨林中的国度--追踪东南亚古代文明>等大作,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藏学》创刊于1988年,截至2008年,恰逢其20岁生日。本文不仅回顾了《中国藏学》20年来所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与藏学研究工作者和其他兄弟刊物共同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国藏学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藏学》的未来走向予以展望,期望能引起藏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并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共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藏学的发展繁荣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石泰安[R.A.Stein,1911(?)~1999]的著作《西藏的文明》堪称藏学巨著,该书从包罗万象的西藏文明中,选取作者认为最有意义的内容进行研究,为我们展示了藏文明的巨幅画面。图齐(Giaseppe Tucci,1894~1984)的《西藏宗教之旅》以藏学中的宗教文化为主题,讨论西藏宗教整体的历史脉络,深入各主要教派的起  相似文献   

20.
柳陞祺先生在与邓锐龄先生长达几十年的学术交往中,保留了大量的学术书信.透过其书信,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治学之严谨,钻研学问之执着,对后学裨益匪浅.所谓"补辑",是因为一部分柳陞祺先生致邓锐龄先生的信已在2008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印行的<柳陞祺藏学文集>下册上刊登.最近邓锐龄先生又找出近40封,是自1983年至2003年即柳先生75岁至95岁的20年间写的,其中前29封恰好可补足<柳隍祺藏学文集>1983年至1993年十年间的空白.故除两封年月日均不明的信未收录外,其余37封信一并刊出,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原信多不写年份,现由信封上邮局的印记确定.另,邓先生的按语放在[]中,以示与原信中已有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