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视一部剧作是不是悲剧,要从悲剧精神和悲剧性人物、主题、情节、冲突、艺术风格与结局进行全面分析。中国戏曲是平民性、娱乐性很强的艺术,长期在“礼乐”文化影响下,形成悲喜交集的“中和”的审美趣味和“大团圆”情结,悲喜剧多而悲剧少。在创作实践和概念上,虽有悲剧和喜剧的区别,但并不严格、明晰,缺少悲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于一六○二年创作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他的第一部悲喜剧。这里所说的悲喜剧既不同于带有喜剧成分的悲剧,也不同于带有悲剧因素的喜剧,它的独特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应该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并列,成为他的戏剧的第五种类型。关于莎士比亚悲喜剧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索,已有另文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研究莎士比亚悲喜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悲剧性     
论悲剧性朱志荣在一般的戏剧理论中,我们通常从内容上把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悲喜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称一些悲惨、令人伤心的事件为悲剧。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一、悲剧不只是一种戏剧类型悲剧的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西古典喜剧观的比较,认为中西古典喜剧在文化模式、历史生成以及审美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异同。在喜剧观上,明显呈现出中国人重讽谏和审美,西方人偏讽刺和视丑。指出中国的喜剧与悲剧都是一定体制范围内的喜剧与悲剧,不存在与悲剧观绝对对立的喜剧观,而西方悲喜剧则有着严格的体系界定,其悲剧表现崇高,喜剧表现卑微,从而使得西方古典喜剧观体现出强烈讽刺与视丑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悲剧和喜剧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各有其特征。前者反映能够唤起人们的悲哀、痛苦和同情的事物,而后者则是引人发笑的艺术。喜剧领域中的悲喜剧,就是悲剧和喜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部作品中的统一。在这里,笔者拟从作品出发,依据作品的实际,着重探讨一下悲喜剧这个概念本身在美学意义上的差异。 一种类型是:作品开始时是以喜剧色彩为基调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加强了悲剧的气氛,或者是,喜剧因素是比较外露的,悲剧因素却是内在的,喜剧因素一开始就会使读者感受到,而悲剧因素却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体会得到的。  相似文献   

6.
贝克特戏剧兼具悲剧和喜剧的特点,但又绝不是将二者进行简单叠加,相反,他将二者巧妙融合,使其戏剧具有了明显的悲喜剧意蕴。贝克特戏剧作品产生的悲喜剧张力产生于失调、错位、矛盾的对抗之中,他采用喜剧的形式与手法表现悲剧性的世界,具有反讽意义的悲喜剧成为他传达心声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阿Q形象的美学形态到底是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判定。根据鲁迅对悲剧和喜剧所下的定义,透视阿Q形象,我们分明看到阿Q身上既有可贵的东西也有可耻的东西,也即是明显存在着有价值和无价值这样两种东西。据此我们有理由说,阿Q具有悲喜剧交融的美学形态,阿Q是一个典型的悲喜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出现代悲喜剧,托马斯·伯恩哈特的《习惯的力量》主要以喜剧手法和形式表现具有悲剧特点的人物形象和内容,而且其主人公形象自身亦蕴含着一定的喜剧性,这就使"悲"与"喜"在主人公身上以及某些回述往事的场面中相互交融。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20世纪西方社会的巨变以及"二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本人将世界和人生视为一出悲喜莫辨的悲喜剧,并且在其戏剧创作中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梦幻美作了比较研究。一、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是“两梦”的罗辑起点。情感、性心理的压抑,性格在其自身的命运规定中所遭受的感性世界的压抑感和苦闷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排遣,它们就转换到一个替代现实的世界——梦幻。艺术家也被压抑的情感所迫使,转向梦幻境界去表现他的心绪、欲望。被压抑的心理成为他艺术的动力和张力。二、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是“两梦”的审美追求。汤显祖以写梦的方式描写杜丽娘、柳梦梅生死相恋的爱情过程,展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歌颂追求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意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也是以情爱为表现内容,以梦幻的艺术方式描绘青年男女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和他们个体意识觉醒,肯定了他们情感世界的合理性。三、悲喜剧的和谐统一是“两梦”的完善结局。两部作品的开头部分似乎都给人压抑、紧张感,这种开端的故作悲剧的技巧,其意正是为了衬映喜剧的结局,使剧作构成悲喜剧的和谐统一,使喜剧占有主要地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悲剧题材大多一悲到底,悲的彻底,很少有喜剧因素植入其中;中国古典早期悲剧大多以大团圆方式结局,悲的不彻底,除结尾外故事中也鲜见喜剧因素.莎士比亚大胆将喜剧因素植入悲剧题材,创造出令人称快的悲剧艺术;中国从封建末期的讽刺小说开始,也随处可见悲中带喜、悲喜交融的悲剧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以喜剧方式处理悲剧题材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这可以从作品本身、作家层面、读者角度和审美世界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合理性、必要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喜剧大师,通过对其爱情三部曲:<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的介绍,指出埃利迭尔·粱赞诺夫的这类电影作品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喜剧作品,而是悲喜剧·悲喜剧是悲剧和喜剧的交融和延伸,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在悲喜剧中,冲突可能同时产生喜剧性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埃利迭尔·粱赞诺夫的作品仍大受欢迎,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作品中崇尚对人性的赞美和对高尚爱情的赞美.结合梁赞诺夫近几年的创作,指出他本人永远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活跃在世界影坛.  相似文献   

13.
《北京人》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文坛上一直都在争论 ,虽然剧中确有一些喜剧因素 ,但笔者认为它的艺术风格是以悲剧为主调的现代悲喜剧 ,理由是它反映了一个悲剧的时代 ,有悲剧性的主人公 ,悲剧性的冲突和悲剧结构  相似文献   

14.
试析奥凯西的悲喜剧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凯西是二十世纪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中重要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枪手的影子》、《朱诺和孔雀》、《犁和星》共同构成了都柏林三部曲。他的戏剧极大地丰富了爱尔兰的民族戏剧,开创了剧坛新风。奥凯西创造性地将传统的悲剧与传统的喜剧叠影重塑成了全新的悲喜剧,即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实质,这是萧伯纳“矛盾修饰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奥凯西创作悲喜剧的原因大致有二:一为其辩证的生活态度,他一向认为有失方有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二为社会对戏剧的要求和需要,观众渴望热烈的场面和诙谐的戏剧语言,对当时舞台上的中产阶级生活已感厌烦。  相似文献   

15.
悲剧、喜剧等本是戏剧文学的分类,但从广义来说,也可用来概括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样式.本文拟从这方面谈谈鲁迅小说的特点.《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除个别篇目外,按题材性质和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悲剧性作品、喜剧性作品和悲喜剧作品.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读夏衍的剧作,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契诃夫的剧本。陈瘦竹同志在谈到《上海屋檐下》时就认为,夏衍同志的“这种现实主义风格,颇似契诃夫的剧作,平凡而深远,素淡而隽永。”形成这种看法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这两位作家的戏剧风格中,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其中很突出的就是那别具一格的悲喜剧特色。悲剧和喜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类型,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  相似文献   

17.
滑稽辨说     
滑稽历来是“模糊”美学:本体不明,界限不清。它缺乏戏剧的实体性、幽默的高雅性和丑的内蕴性。它其实只是人的一种特殊审美心理模式。它异常活跃,无处不在。大众化使它失去高品位意义;喜剧化使它获得审美价值。滑稽是一种荒谬悖理的现象,亦即人类嘲笑自身不足的一种审美愉悦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8.
席勒一生没有写过一部喜剧作品,也没有一篇喜剧专论论文。他有限的关于喜剧的论述和阐发,却形成了西方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最为独特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席勒认为,从戏剧的题材和对象上来看,悲剧应该高于喜剧;然而,从戏剧的表现自由来看,喜剧应该高于悲剧。喜剧是美的心灵的表现,喜剧可以使人保持心灵的自由,喜剧使人趋向更高的目的。喜剧的目的一旦达到,就可以使得一切悲剧成为多余。席勒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结束了古典形态的贬抑喜剧性和喜剧艺术的喜剧理论,让喜剧性和喜剧艺术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崇高的目的和伟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的互渗——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喜剧因素的互渗是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这与铁凝对幽默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她主要通过反讽和荒诞手法制造喜剧性效果,但在喜剧的背后却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性。因此,喜剧品格和悲剧精神在铁凝小说中实现了统一。这包含了铁凝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标志着铁凝对喜剧观念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黑格尔都认为济金根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在揭示其喜剧性的同时也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拉萨尔认为其悲剧根源是“理性的狡计”,不但遭到马克思的反对,也违背黑格尔的本意。在黑格尔那里,所谓“理性的狡计”包含着对片面性冲突的悲剧的深刻认识,其“具体-整体”思维也为马克思所肯定和吸收。马克思主张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决不只是思维的辩证法,而且也是充满了生态精神的历史运动的规律。用这样的生态思维看待历史悲剧,有助于认识黑格尔的片面性冲突悲剧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