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格语法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对格语法应用于汉语句法研究的具体情况做了分析;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非受事宾语,主张采用格语法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氏文通》动字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氏文通》的动字论主要包括动字的概念、分类、语法特点和用法等。其中内外动字的区分缺乏可操作的依据,而且汉语的句、读又不像马氏所说的一定有语词,散动和坐动的区分也没有实际意义。可见,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还是应当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5.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是分析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方法,它重点研究语言深层结构中动词与名词语之间存在动作与施事、与事、处所、工具、客体等格的关系。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人类所有语言。汉语属性词部分存在动词性成分,也可以利用格关系来推断其所修饰的词是什么性质。  相似文献   

6.
海外格语法在汉语上应用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为什么近年来许多海外的华人学者对格语法理论在汉语上应用的研究很感兴趣?回答这这个问题,要把格语法是什么以及汉语语法研究的目前情况略加说明。他们研究的成果如何?本文试图在评述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一点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鸿英 《延边大学学报》2011,(2):39-42,F0003
吕叔湘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类似"配价"的概念,可惜一直未引起语法学界的注意,直到20世纪80年代,朱德熙先生第一次运用配价概念,从那时起,配价语法逐渐成为中国语法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理论对国外理论的借鉴;二是汉语"配价"语法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全面展开及取得的相关成就;三是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相关的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8.
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自然语言语句的底层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动词的论元由动词周围具有不同格角色的名词所担任,构成复合表达式的部分表达式分为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格语法的分析是多分法的语法模式。在格语法看来,有时候句中围绕同样动词的名词性成分可多可少,动词的语法功能因此改变。汉语体现了格语法的动词中心思想,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格语句。动词双宾语现象和动词前和动词后的多重介词短语句皆是多分法分析的例证。汉语格语句中有不少的可选格名词,这样使得其中动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对格语法进行范畴语法的抽象,获得一种新型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的区分要求积范畴分为左积和右积;多分法的分析模式使得积范畴和函子范畴的论元是多元的,动词语法功能的改变对应函子范畴的论元增添。这种范畴类型逻辑系统的框架语义中的可及关系是非单一的,构建基于这种框架的语义模型,可以证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藏语语法中有八种区分格 ,简称八格。在以往的藏汉对照语法中 ,对八格的误解 ,作了纠正外 ,就词格即第一区分格的混乱说法 ,用翔实的资料 ,对比论证 ,阐明了相关词性的各种变化规律 ,确立了词性区分格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双宾句研究是一个传统的语法课题。近些年来 ,研究和争议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双宾语动词范围的宽窄上。另外 ,对一些具体的动词和宾语所构成的结构是否属于双宾语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产生争论和分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双宾语结构特征、它的起源、发展及其宾语语序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或未尽完善而造成的。受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启发 ,本文从认知、历史和转换等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了上述问题 ,高度概括了双宾句的语法特征及其结构类型 ,系统归纳了汉语双宾句形成的两条途径和四种双宾语语序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序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12.
语义功能语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理论,它强调语义的决定作用,强调结构的功能,主张结合语义表达对语法进行研究。它根据汉语的实际卓有成效地使用了结构主义的各种方法并加以丰富和完善,使汉语语法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和精密化。  相似文献   

13.
从<汉语初级教程>看对外汉语教学补语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汉语初级教程》补语体系编排的调查和分析 ,针对不同补语的特点 ,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教学语法的特点出发 ,综述了其特点与不足。指出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补语语法体系 ,教材编写要参照语言习得顺序和句式出现频率 ,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原则 ,科学地筛选并安排运用广、价值高、表现力强的项目为基本语法点 ,要围绕着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来安排语法项目  相似文献   

14.
语义功能语法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功能语法是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中国特色语法研究理论。它以语义为基础,语义语法范畴为中心,词和词组为基本单位,分类为重点,结合语义与表达研究语法形式,具有较强的解释性。文章对语义功能语法的上述特点进行了评析,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探讨了语义功能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从范畴出发围绕语义与表达进行对外语法教学,其次运用此理论的研究方法解决教学难点问题,最后以此理论为基础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戚晓杰 《东方论坛》2010,(6):43-48,53
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功不可没,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的诞生。不可否认,它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产生与我国语文教育传统的分裂,使语法背负起不能承受之重。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让语法回归到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是解决目前我国语文教育中过度重视或过度轻视语法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马氏文通》以来建立的汉语语法学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指导,参照儿童语言习得案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一些英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地道的、正宗的英语.认为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应当以使用为基础,语法和语义相结合,英语和汉语相比较,以自下而上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汉语史中若干例证诠释史学理论与方法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史学理论包括史料的辨别与理解,史学方法包括定量研究与反事实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独语句是非主谓句的一种,主要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植入标识语气的标点符号构成,其发展反映了百年来中国文法探索者对印欧语法框架的质疑和对中国语言事实的思考。文章从独语句的术语嬗变和界定入手,梳理了“省略说”“零句说”“词组本位说”“字本位说”和“小句中枢说”等语法理论对独语句发展的贡献,指出了现有成果在概念界定、分类和准入条件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文章借助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理论对独语句的分类和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讨论,并对独语句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旨在助推汉语独语句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汉语语法教材编写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古汉语教材“通论”部分的编次应当以“音韵”起首,因为“音韵”是“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性内容及“古代文体”等文化性内容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