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阐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史诗性的品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首先论述《三国演义》的一般史诗特征,然后从《三国演义》一书所展示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以及众多智勇超绝的历史英雄等方面,阐述《三国演义》史诗性的品格的生成特点。  相似文献   

2.
佛传与史诗     
佛传与史诗是印度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属于不同的文类范畴,但二者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佛传文学的形成时期,印度两大史诗已经广泛流传,对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佛传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比较明显的互文性。公元2—3世纪产生的《佛所行赞》和《佛本行经》等史诗型佛陀传记,是佛传与史诗结合的产物,从内容看是佛传,从文体看是史诗,具有独特的文体学意义。史诗型佛传不仅体现了史诗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从民间文学到文人创作的发展历程和诗学特性,而且艺术风格从素朴到铺张,开了印度文学史上文人“大诗”创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4.
《尚书》的早期叙事篇章以四篇《虞夏书》为代表,由上古的口传叙事史诗发展而来,虽经后世史官和诸子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修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早期口传叙事史诗韵散相间的巫瞽讲唱因素,具有"史诗兼诗与史,融而未划"的特征。如果去除后世添加上去的历史叙事话语,便可发现其中蕴藏一部初具规模的早期汉民族史诗的雏形,包括"虞舜史诗"和"周民族开国史诗"两部分内容。借鉴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尚书》文本的叙事语言和文体入手,可为解决上古汉民族史诗缺失问题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透过"英雄转化"和"史诗轻量化"两个角度,可探讨江河的现代神话史诗《太阳和他的反光》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意义与价值。12则中国古老神话所蕴含的巨大创作潜能,沸腾了江河的诗歌生命,继而产生了英雄转化和叙事轻量化,反过来丰富了这12则古老神话,并赋予全新的精神意涵。带有悲剧成份的创作心灵、错综复杂的朦胧诗发展背景,轻巧地浓缩在精简的叙事里面,再加上颠覆性的解构诠释,江河精彩地完成了一次现代神话史诗的先锋实验,也完成了自身"心灵图象"的建构,对第三代诗人的逆崇高、反英雄、平民化的先锋美学实验,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战文坛对史诗创作的热切呼唤与引导,是一个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现象,它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史诗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它又从苏联文坛借鉴了一套成熟规范的史诗创作方法,强化了史诗这一独特文体描写战争、解放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功能,确立了史诗创作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格调。由于受战争形势的制约,抗战时期对史诗创作的引导,有着弱化史诗创作的人类悲剧意识和批判意识的缺陷。虽然七月派曾努力加强史诗创作的文化批判意识,但从以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这种努力遭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7.
史诗性追求是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一种主导倾向,从俄国和苏联文艺理论寻找中国当代史诗理论的渊源,展示史诗性长篇小说的可能选择和光明前景,认为史诗性长篇小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叙事形式。  相似文献   

8.
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它涉及史诗的口头创编和演述,涉及到史诗搜集、整理、适译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民俗学的热点问题.中国史诗研究者一直关注史诗的社会文化内容、历史渊源、流传地域和共享族群等问题,关于史诗文类特征、流布和传承特点、说唱艺人和仪式语境、特定集团的文化认同等,也逐渐构成了今天的史诗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三功能”学说提出之后,杜梅齐尔致力于在印欧传统中寻找三功能模式,以检验其有效性。以杜梅齐尔《摩诃婆罗多》个案研究的方法为考察重点,从史诗与吠陀神话的关系、史诗与古代印欧语族神话的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杜梅齐尔在以《摩诃婆罗多》为对象的个案研究中,如何运用“比较”与“结构”两种方法分析和探讨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格斯尔》的宗教内涵比较复杂。史诗的形式是基于萨满教这一文化传统,流露着萨满教思想意识。其中一些是蒙古族传统萨满教文化特有的内容,与之相关的某些母题也很古老。同时,史诗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表面上突出了佛教的地位,一些内容得以用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作解说。但这改变不了史诗的主体。史诗中萨满教观念与佛教观念并存,这与蒙古族劳动人民复杂的宗教观是一致的。格斯尔即是佛子,也是人间英雄。正因为如此,史诗呈现出了既高扬佛教旗帜,而又在许多方面与佛教相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史诗研究最突出的成果是对《格萨尔》全方位的研究与考证。对其他少数民族史诗和史诗方法论的研究也有新的拓展。在研究视野上,大多通过史诗内容与史诗人物的追根溯源,探询史诗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在方法上,部分文章以个案为例,以丰厚的资料为基础,进行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12.
关于谢晋电影及其风格,人们试图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去评说,但最终都归结为一点"说不尽的谢晋".本文仅从谢晋影片的史诗风格入手,以一种皈依文本的视角剖析其潜在的史诗意识和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的长诗《奥梅罗斯》是一部后殖民时代的史诗.史诗利用来自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文化资源,运用双重化叙事策略,并挪用《荷马史诗》、《圣经》、《神曲》中的基本情节、场景和人物原型,通过对创伤、战争、追忆和寻根等文化隐喻的双重化处理,既借助西方经典文本的话语权和传播力量发出了被压抑的声音,又重写和颠覆了西方经典文本.通过双重化叙事策略,诗人最终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确认和建构了混杂的文化身份,显示了多元文化在对话中共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是一部杰出的英雄史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从彝族英雄史诗的文学普遍现象并参照其它史诗来看,这部史诗既有史诗的一般性特征,即内容十分古老、族群集体创作、充满神话色彩、富有神圣性及口传性,又有其独特性,即历史特殊性、创世性、文化英雄和理想化的人物等。史诗以叙事诗的形式讲述了远古英雄支格阿鲁的勇敢正义、反对邪恶、和平友爱等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海子是中国当代诗人的一个特例,海子骨子里的精神是古典的、浪漫的,海子的诗歌技巧、语言是现代的,海子的行动是后现代的,海子是20世纪末中国的西西弗。海子是新生代里几乎唯一一个不和谐音,他以近乎顽冥不化的姿态监守着诗歌拯救世界、启迪人生的神圣使命。海子的浪漫主义冲动使他梦想着创作属于我们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和时代的真正的史诗。海子力求在“主体贫乏的时代”构建一部当代精神史,试图以“史诗”的话语方式为当代历史进程勾勒出一种宽阔的秩序,在世纪末重建一种文明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普拉特史诗的主题意义:人与自然的生存之争,集体英雄主义,将历史演变为神话。这三种主题意义既是普拉特史诗的突出特点,也反映了加拿大独特的国情与历史。普拉特的史诗独立于20世纪的诗歌主流之外,却在加拿大的文化传统主流之中。  相似文献   

17.
"阿达拉姆"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结尾部本《地狱救妻》中的主要人物,集英雄、王妃和魔头等多重身份于一身。"阿达拉姆叙事"是藏族《格萨尔》史诗发生于部落社会及佛教化、生活化演变的绝佳表述,集中体现尚武、向善的藏族文化精髓和世俗民间、宗教阶层的复调言说。从叙事内容层面看,部落社会时期的阿达拉姆是创造文明、开拓疆土的"文明使者",骁勇善战的阿达拉姆女英雄在佛教化社会中演变为宗教叙事中"杀生"的"食肉空行母"。阿达拉姆叙事体现的是社会行为,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已然成为当下民众的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屈原诗歌属于抒情诗,不是叙事诗。史诗是叙事诗的一种。将屈原诗歌为主体的楚辞说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史诗”,肯定不正确。把屈原、屈原诗歌以及到两汉时代人们对屈原及其诗歌的历史记载与综合评论,概括为“屈原史诗”,不符合“史诗”的概念,而从“文化记忆”角度看,这实际上属于一种综合的屈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艺术角度论述托尔斯泰对现代史诗性小说、开放性小说的贡献,把托翁作品的模式概括为“精神性叙事史诗”,这点前人似未曾道及;本文第一次提出,托翁作品中,与“忏悔的贵族”系列相应,还有“忏悔的农夫”系列,乃至其一切正面人物均具探索性与忏悔性;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心灵辩证法”中的“戏剧性”一语,也以“反向性”作了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20.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论积累的情况下,对民族史诗《江格尔》(歌手冉皮勒)演唱的“程式句法”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