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魏的官品并非官阶,当时官品的高低与传统的官阶——秩石的多寡颠倒错乱、难以对应.这种混乱的局面直到萧齐基本没有变化.萧梁和陈朝对官品和秩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以使二者趋于一致.这种调整既体现了官班制的拉动作用,也体现了官品制由官才等级制向官阶制的演变,但南朝并没有完成这个演变.官品制演变为官阶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同一部门内高低不同的官职和高低不同的封爵位于不同的官品;官品高低与俸禄多寡、冠服高下完全对应;官品制成为官职迁转的主要依据.北魏孝文帝的官品制改革,标志着官品制最终演变为官阶制.  相似文献   

2.
实践“三个代表”必须破除“官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本位”意识 (以下简称“官本位”)是将有官职者视为主体的腐恶意识 ,是封建集权制和官僚体制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它是一种保守、封闭、落后的观念 ,是与民本位根本对立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官念”的支配下 ,自认高明者有之 ,劳民破财者有之 ,不与群众共患难者有之 ,漠视群众利益者有之 ,不愿接受监督者有之 ,完全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位置 ;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 ,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官本位”是与政治文明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针锋相对的陈腐形态 ,因此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彻底破除“官本位”。一、“…  相似文献   

3.
宰相职位研究盛奇秀宰相是某一类官职或授予某一类任差的官员的通称。这就是说,不论哪一个朝代,都没有设一个名叫“宰相”的官职;但是,各个朝代都以某一个、某几个官职为宰相,或以授予某一个、某几个任差的官员为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或时期,做宰相的官职或任差并不相...  相似文献   

4.
官本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我们沉溺于炫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时,我们难以忘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官本位思想,长期以来对中国历代官僚与臣民的左右和冲击。以官职崇拜面目出现的以官为本、官贵民轻的社会群体心理,是官本位思想得到滋生和扩张的要件,它以颠倒的官民关系致使政治机关的官僚由社会公共权力中的服务者异化为凌驾于社会的主宰,而其应该倾力服务的对象却被沉重地置于受压迫和受剥削的相反地位。“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如何划分职业,结果有何不同,但有一点所有划分都是不谋而合,那就是无一例外地把宫’放在第一位。”①官职成为社会唯一的价值尺度和…  相似文献   

5.
张新光 《中州学刊》2007,3(1):21-25
目前学术界提出了“撤销乡镇”、“乡镇自治”、“乡公所制”、“县政乡派村治”、“削弱乡镇”或“加强乡镇”等政策主张,这不仅表明了人们对乡镇一级政府是“弱化”还是“强化”、是“自治化”还是“行政化”存在着严重分歧,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乡镇的基本功能和地位认识不清。因此,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国家的角度,从中国的国情特点出发,探索如何建设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使中央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与乡村治理结构实现有效对接,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官本位”意识: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可  李万业 《理论界》2007,2(10):14-15
“官本位”意识是传统行政文化之中的糟粕。“官本位”意识与官僚主义、集权、人治、宗法观念紧密相连,对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具有极大的危害。必须充分认识“官本位”意识产生的根源及其原因,采取措施,逐步去除残存在人们特别是行政官员头脑之中的此种意识,这是推进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卢向国 《理论界》2006,(8):182-183
“官本位”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产生与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官僚制的存在与发达。与做官相伴随的是财富、荣耀和特权。这三点是“官本位”政治文化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和知识阶层报国报民的价值观是形成“官本位”政治文化的两个次要原因。在今天的中国政治中,我们可以通过铲除产生“官本位”的充分条件来根除它,至少是限制它。本文认为,建设廉价政府、废除官员特权、鼓励人生的多元发展等可以作为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有人提出,我国历来践履的是社会本位主义,它阻滞了社会的发展,作为对此的反对,他们提出了个人本位主义。这虽不无道理,但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我国几千年来走的是一条“官本位”的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对“官本位”制度进行了冲击,建立了新中国。但是,迄今,在我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上仍存在着“官本位”的印痕,在人们意识的底层,“官本位”观念仍占支配地位,在此,任何羞涩和掩饰都是苍白无力的。物质文明和精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角度看,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作风、把当官升官当做人生目的、"唯上是从"和"曲意逢迎"心理、特权意识;民众中存在的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臣民意识和盲从心理、慕官敬官畏官心理、望子成"官"心理。从社会现象角度看,官本位意识的表现主要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套级现象、干部级别泛化现象、科教文化单位的过渡行政化现象、学术活动中的官本位现象以及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官本位现象。  相似文献   

10.
“官本位”在人们思想意识领域里的日益强化已成为导致多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之一。官僚主义、家长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皆由于人们对“官”的地位的看重和吸引。本文拟就“官本位”的有关问题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共有产权收益普遍分享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三个和尚吃水问题开始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在产权共有形式下应怎样解决供求问题,以劳动力产权收益为主分析共有产权收益普遍分享这一经济学思想的失误,进而推广到这一思想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最后分析该思想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企业(更深层次的是经济制度,或制度安排)为什么会效率低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社会如果要采取共有产权收益普遍分享制,将会存在许许多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如果这个经济社会不想克服这些困难,那么共有产权收益普遍分享制就是行不通的。 一、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产权经济学释义 如果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发人深省的典故引伸到经济学高度来加以认识,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本文认为,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典故的产权经济学释义就是:在共享权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地方志编纂已进入加紧纂稿、定稿和出书阶段。现就提高志书质量方面的问题,笔述几点浅薄意见。一、地方志名称缘起“方志”之词开始使用于《周礼·注疏·卷十六》:诵训这个官职主管讲授“方志”,告诉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或看法;主管讲授邪恶、罪恶,使人们加以排除或禁戒,使  相似文献   

13.
御史是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主体,也是中央集权兴衰的一个缩影。一个绕有兴趣的现象是,唐代御史在官僚制与社会舆论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象。在官僚制中,御史始终处于“清官”和清望官”序列,而且后期御史大夫与中丞的官阶较之前期还有所提高。但是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看,前期称之为“法官”的御史,后期则被称为“法吏”;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而后期出使在外的御史却常常受到来自各方的漫骂乃至殴打。文献中关于御史的这两种不同的记载并无抵牾之处。一方面反映出唐代中央力图从官僚制上提高御史的地位,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无力改变中晚唐时期出现的“轻法学,贱法吏”现状。在这种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唐后期的御史构成、秉公执法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明显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呓语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中华民族的十二亿分之一,但我并不渺小。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应是渺小的。官本位导向专制主义;  民本位导向无政府主义;  人本位导向民主制度。当我们发现一个民族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民主体制的时候,不要认为只是它没有能力建立这种制度,而是说明这个民族的社会思想还不是建立在人本位的基础之上的。  它可能是官本位与民本位思想的结合形式。当你感到自己的软弱,需要别人的保护时,你亲近“官”;  当你感到自己的伟大,需要别人的拥护时,你亲近“民”;  当你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所希望实现的目标时,…  相似文献   

15.
刊物级别在于质量苏开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通常,人们是套用行政级别来谈论刊物级别的,如国家级刊物、省级刊物、地市级刊物等。笔者自然也受这种观念影响。业余写点稿子,眼睛总爱“向上”看,投到省级、国家级或全国性杂志上去发表。或许,这也是一种“人之常...  相似文献   

16.
<正> 商周时代的爵制,是宗法社会中贵族阶级权力分配的政治标志。父系家长制、嫡长继承制、爵位等级制三位一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了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血缘关系是不可逾越的客观存在,贵族阶级的政治、经济权益因此而相对固定化,严格的爵位等级称号也便因此而形成。商代统治体制中有所谓“内服”与“外服”,当时有些爵称可能尚未从官职称谓中分离出来(如内服中的尹、亚、卿等,似乎既是官职又是爵位),但无疑可视为爵号的如侯、伯、子、男等名称,卜辞中已甚普遍。商代的“外服”与“内服”,至周演变为两套  相似文献   

17.
官本位,既是一种以官位高低作为评判人的价值尺度或以追求官位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的心理意识,又是一种政治文化,包含了官场生态的种种弊端,亦可称之为"官场病"。从分封到士大夫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小农社会与士大夫社会的合流,是中国官本位意识形成的社会原因;从世爵制历经乡举里选制、九品中正制直至科举制的变迁,官本位意识得以最终确立;而儒家真精神趋于异化乃至沦丧,则更是官本位意识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它除了服务于交际功能之外,还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从汉语过度的职位称谓可以看到其背后的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堂”、“表”类亲属称谓可以看出汉语中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从“老板”和“同志”这两个社会泛称可以窥见大众社会心理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不是……就是……”是表示非此即彼义的选择关系句。从理论上讲 ,进入这一格式的两个选择项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是任意的。如 :( 1)“好 ,你嘴硬 !你看着罢 ,将来究竟挑到哪一个。不是我就是你 ,你不一定跑得掉” ,婉儿急得没办法 ,便赌气地冷笑道。 (巴金《家》)( 2 )卢俊义大惊 ,大喝一声说道 :“不是你 ,便是我”。 (施耐庵《水浒传》)( 3)狗也是将人分为两种的 ,豢养它的主人之类是好人 ,别的穷人和乞丐在它的眼里就是坏人 ,不是咬 ,便是叫。 (鲁迅《上海文人之一瞥》)( 4)这条狗很凶 ,看到生人 ,不是叫 ,就是咬。例 ( 1)中“我”为…  相似文献   

20.
在蒙古国前四汗时期,中原地方机构“随事创立,未有定制”(《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制官》),设官分职亦“皆从宜一切”(《榘庵集》卷5《李庭秀新阡表》)。因而,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统治体系。本文试对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官职进行若干考释。一、行省行省之名源于金代。金代以宰执出镇地方,主持征伐或处理重大事务,称行尚书省事或行省事,简称行省。行省是金代统治中枢──尚书省的派出机构。金末因战争需要,先后在各地设立行省,以宰执领其事,主管一路或二、三路军政,以增强应变能力。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借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