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陆文前 《江汉论坛》2003,4(8):110-112
本文从清末法制改革对中国传统法律在法律结构、法学语词以及法学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冲击来讨论清末法制改革的历史地位,认为清末法制改革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促使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运动的开端,带来了法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清末法制改革与法制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进 《社会科学家》2005,14(3):175-178
清末法制改革翻译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法规,引进了近代的法律思想、法制原则、法学术语。经过改革,中国逐步建立了新的近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确立了新型的法制思想和原则。这次法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是法制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文化近代化的时间,大致从1840年至1949年,其转型主要发生于清末十年。我国近代法文化的转型是中华法制文明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阶段与中华法制文明不是异己的,而是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的价值理念也随之发生变迁。虽然,这一过程是不充分的,并存在许多不足,但在许多方面却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文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世界近代化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力量才能推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近代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国政府是否抓住机遇,决策是否符合基本国情,措举是否遵循近代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国清末近代化进程如何,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清政府。鉴于此,本文拟从清政府角度考察清末近代化何以迟缓。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早在鸦片战争前曾出现过近代化的机遇,而清末近代化却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知识分子从清末传统士大夫营垒中逐渐分化出来,他们对西方法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并从思想和行动上迈出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质性步伐。在清末法制现代化实践中,新知识分子显示了新的法律思想和被新的法律思想所武装的作用,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建法制向资本主义法制过渡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7.
姚辉 《甘肃社会科学》2008,10(3):127-131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清末同西方法律文化的接触以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继受过程中,日本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影响不容忽视。中日两国在法制改革的方向上,均以大量移植西方近代民法作为推动民法近代化的根本途径,其中固然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的根源,但在法制改革目的、司法人才培养等方面,两国却又存在巨大差异。比较和总结其中的异同,将对法制的现代化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8.
试析清末部院司法权限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江汉论坛》2001,(8):76-78
晚清最后十年是中国传统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司法审判制度转型的重要阶段。迫于内外压力而举起“预备立宪”旗帜的清朝统治者,在知识、人员、体制都准备不足的情形下,面对引进“司法独立”原则和制度所出现的矛盾,依然采取蛮横专断、为己所用的方法处之,使司法近代化过程中新旧冲突不断,道路愈显艰难。清末部院司法权限之争就是这一进程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政治近代化过程中,袁世凯积极投身其中,与张之洞、周馥联衔上奏立宪,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参与官制改革,推动资政院设立,在直隶搞地方自治。其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政治近代化,在中国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刑罚体系是刑罚权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 ,各个刑名的科学性决定了刑罚体系的科学性程度。清末刑法改制所确立的刑罚体系是中国刑法近代化的凸现点。《大清新刑律》所确立的刑名体系 ,分为主刑和从刑两大类 ,由重到轻排列。与中国历史上以往各朝代的刑罚体系是大相径庭的。它既有刑罚体系方面的近代化 ,又有刑罚思想和刑罚重心的近代化 :即以自由刑为中心的清末刑罚体系的建立昭示着刑法改制近代化成份的加重 ;死刑执行一元化成为中国近代刑罚体系迈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窗口  相似文献   

11.
晚清修律标志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促成晚清修律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而经济因素不是晚清修律的首要原因,收回领事裁判权与晚清修律虽也有某种联系,但不构成晚清修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至清代臻于完善并开始解体。清朝承袭明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法政体制,其中实行的三法司会审、秋审、九卿会审等制度,非司法官员参与司法等,都起到了慎刑的作用;但清代后期法政体制在运作中弊窦丛生、逐渐瓦解,直至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使司法与行政分立。  相似文献   

13.
赵天宝 《兰州学刊》2008,(12):115-118
清季十年的法制改革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序幕。文章分析了清末法制改革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历史贡献,最后阐述了它对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以供立法机关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隋亮 《北方论丛》2010,(3):89-92
晚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思潮以及清政府试图摆脱统治危机等原因促进了晚清商业立法活动。晚清商业法律的修订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实施而历经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初步的商业法律体系,促进了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开启了中国商业法律现代化的历程,为中国现代商业立法打下了基础,为以后中国商业法律的制订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对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贡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金融业,还是商业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他所做所为的主要目的不能脱离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客观上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以及推翻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清代的实际审判过程中,已开始区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但在其基本律典——《大清律例》中,对民事诉讼的规定颇为匮乏。司法实践中大量遵循的是各地州县官在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交流中形成的诉讼惯例。清代州县官对民事案件的审理是正式的审判,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包含起诉与受理,堂审前的准备,堂审和判决这些基本程序,相比较前期封建法制,已经具备了近代民事诉讼程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郑军 《北方论丛》2005,3(3):90-94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端方是清末满族权贵中较为开明的封疆大吏,一生历仕南北数省督抚等要职,在政坛显赫一时。端方在晚清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清政府的现代化决策,促动了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端方在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的区域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小说学走向成熟的百年。它的成因是:由唐至清,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了,明清评点派小说学应运而生,这是先期准备;20世纪之初,中国小说的“俗”性已经确立,有助于小说学融入时代、靠向民众;大时代,大话题,大手笔,催生了小说学大学问;中西文化大交汇,为中国小说学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20.
在晚清那样的报界“政论时代”,与辉煌耀眼的政治家报人相比,职业报人是一个倍受偏见和冷落的群体。但是,从落拓文人到报界闻人;从困顿于生计的下层文士到自由职业者的城市中层,晚清职业报人的命运跌宕,演绎了传统士人由四民之首地位滑落被推向文化市场的全番过程。与此同时,晚清这样一个急骤变迁、新旧文化剧烈撞击的时代,赋予了新兴职业文人充满矛盾的精神内涵。爱国的本性使报人能够超越个人悲欢,汇入时代激流。强国富民、启蒙救亡成为贯穿晚清职业报人活动的一条思想主线;中国早期报业近代化的每一步履,都留下了他们辛勤耕耘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