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源研究与连绵词的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源的研究可以使我们通过音与义的关系寻找字源、词源 ,揭示一部分连绵词的成因和特点 ,同时语源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训释古籍文献中的连绵词语意 ,明确一词多形的一组连绵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或文字假借关系 ,进而准确训释今天已经成为双音节单纯词的现代汉语连绵词词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碍眼”等22个词语为例,对《汉语大词典》存在的语源失考、词条失收、义项不全、误释引例、引例滞后等失误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3.
要确定《尔雅》中的被释词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字与词的关系问题,一是被释词语的位置问题。《尔雅》全书被释词语总计2877,以往学者们都说《尔雅》汇集了4000多个词语,是将训释词与被释词语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4.
辞书编纂对声训材料的引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的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求语源的声训不宜引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以前 ,人们训释词义时或“以形索义” ,或“因声求义” ,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在训诂实践上存在一些局限和失误。段玉裁在继承前代训诂学成就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 ,并运用于《说文解字注》 ,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 ,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 ,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几组词语探源马振亚笔者于近年来在训古实践及考释字词语义过程中,曾对探求语源下过一番精力,写出了一批文章,补释了一些词语的语源。下面仅就近期读书研究所得,分释有关词语语源十则如下,以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斋戒][斋][戒]《词源》释云:“古人在祭祀前...  相似文献   

7.
王先生继《诗词曲语辞例释》一书之后,又经中华书局出版了《唐宋笔记请辞汇释》。它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展现了一个辽阔的观察视野,辑释了约五百个词语,或释新义,或纠误释;更有许多词语是首次著录诠释。无论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冶学态度上都给人许多启迪。此书又一次体现了王先生词语研究具体入微利系列性、全局性的特点。书中有《语辞备考录》,”所列者约有三种情况:一是略见端倪尚难确指的,一是笔记中单例孤证尚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一是可以帮助探讨、说明语源的。所有这些,都意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线索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传释词》的性质,学术界历来争论不已。大致说来有两派:一派认为《经传释词》是语法学专著,一派认为《经传释词》是训诂学著作,而我们认为《经传释词》按传统观念与分类属于训诂学,按现代语言学观点,它应属于语法学范畴。但不管依什么标准分类,《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一《经传释词》关于虚词的认识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开拓意  相似文献   

9.
试论《孟子章句》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广义的声训说,论述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的声训方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孟子章句》里所用声训之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其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音相关;其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义相关;其三,赵注运用声训的目的。由此也证明了“声训”的界说还是以广义为宜。  相似文献   

10.
清·阮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颜氏家训》虽有《音辞篇》,于古训罕有发明,赖《尔雅》、《说文》二书,解说古圣贤经传之词气,最为迫古。然《说文》惟解特造字,而不及假借字;《尔雅》所释未全,读者多误。”阮氏认为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填补了解说古圣贤经传虚词难释”的空白,这是中肯的。虚词难释者,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于准确地训释其通假(亦谓假借)义。王引之《经传释词》虽敲开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词据或语源研究存在明显的弊端,有必要探索解决的途径。基于系统语源学思想,以证实、证伪、计量等多种方法,通过立足于太阳概念词"日"的语源实例分析,提出并论证语源关系的系统指标、语源信度,可以将语源研究朝有向性、确证性方向推进一大步,提升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声训是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词义、推寻语源的训诂方法,它经常说明事物的作用、性状、特征,或者训释者根据某种学说、自己的理解,把本来没有联系的两种事物曲折地联系起来,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即对《说文》中的“酒”、“马”、“羊”、“媒”四条声训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了疏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音同音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又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一组词为同源词。为同源词而造的一组专门书写符号为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由于未强调同源词语源上的亲缘性和字、词不分等理论上的缺陷,故在同源词系联中,把一些通假字、同义词、同音分化字、异体字等亦误为同源词。  相似文献   

14.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经传释词》署名王引之,其实应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二人合作。这在《经传释词》全书的训释中,在王引之自己的多次说明中,在当时诸贤的评说中,在王念孙手校本和其他稿本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6.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早期重要成果。从《尔雅》的内容看 ,训诂学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术语、条例等 ,大都可在这里找到它发展的源始。考察《尔雅》 ,在《释言》部分出现了一些同一释条中用不同词来解释同一词的现象 ,其中既有义项之训又有义素之训 ,这一训释方法是传统训诂学理论无法涵盖的。文章将这种训释方法称为同词异训 ,试图从《尔雅》中较特殊而又有规则的“A ,B也、A ,C也”这一形式出发 ,结合现代语义学的有关理论 ,探讨其同一训释条例中同词异训的训释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唐·李白);"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唐·刘禹锡);"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宋·王安石)。吟诵唐代诗人李白、刘禹锡和宋代王安石赞美九华山的这些诗句,人们可以领略九  相似文献   

18.
《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王引之自己说是至西汉。人们一般都沿用此说。我们考察后发现,《经传释词》运用了大量东汉的语料,尤其是《汉书》中的语料,对《汉书》中的语料,不仅运用的量大,而且运用的方式多样。由此可见,《经传释词》的语料断限应该是至东汉。这与清代其他一些学者的做法是一致的。王引之所说的“西汉”,可能是“两汉”之误。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训释的体例一般是先解释字义,再阐释字的构字理据。很多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貌似义合,实际在语义上是不等值的。这种不等值训释包括上下位关系、同位关系和整体与部分关系三类不等值训释。  相似文献   

20.
《广雅疏证》以"凡"语所说明的各种词义现象情况,包括七个方面,即:说明词的含义、说明词义引申现象、说明正反同词现象、说明两个词的含义相近、说明《广雅》和《说文》某些词义训释的理由、说明具有某种特征之物皆有某种含义、说明在散文对文情况下词义范围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