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 ,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 ,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 ,西方人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 ,它有理性主义与物性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 ,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 ,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乐体系具有文化原型意义,其表现出的神性与理性的张力状态构成了轴心时代的基本母题。春秋以降,伴随人地位的提升,以及鬼神信仰的式微,礼乐体系呈现出庙堂与民间、天命与人生、理性与感性的多重断裂,神性退场与理性凸显彼此互渗,并达到某种平衡。这种情况在以礼乐为题材的出土文物(如绘画、服饰、陶俑、日常器皿)中表现明显,它们表现的主题逐渐由赞颂天德向高扬人德滑移,呈现出"人化"礼乐替换"神化"礼乐,以及现实艺术功能论替换神秘艺术功能论的总倾向。礼乐观念产生变革的动因在于士人理性对统治者治理需要的迎合。国家层面对礼教外衣的依赖与士人阶层建构文化身份的努力取得了价值共识,从而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达成了对礼乐信仰体系的重建。客观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体系在破坏之殇中亦蕴蓄建设之功,从而使其成为古代礼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3.
宗教理性和道德理性都是理性异化的产物。它们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客体,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后来都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控制、压迫、统治人。  相似文献   

4.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考察音乐的社会身份转变,中国传统乐论具有标本性意义。传统乐论经历了从上古神灵崇拜意识下的神性音乐到先秦、两汉儒家“礼乐”观,以及落实到魏晋六朝“声无哀乐”论启发的音乐理性的皈依;完成了从审美意识形态之乐向赋有音乐理性的音乐本身的回归。中国音乐美学观念在神性与理性之间徘徊。同时,传统乐论中表现出的音乐社会身份的流变,也遗留了一组矛盾关系:审美意识形态下音乐主流地位以其音乐理性的丧失为代价,而音乐理性的获得之时也意味着其淡出社会主流逐渐边缘化过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精神性,从艺术和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去确立划分艺术形态的标准是符合艺术本质的.按照艺术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神性艺术、人性艺术和理性艺术,以丰富的艺术史例可以说明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远古时代,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往往是混同合一的,法律理性借助于宗教神性得以展开;到了中世纪末期,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不断冲突,法律理性从宗教神性中分离出来;然而两者的长期分野却使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迫使两者重新融合,并达到全新和谐,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和推动法治进程。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辨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于马克思“异化”论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异化”主题的联系人们比较熟悉 ,而相对忽略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二者在概念内涵、批判倾向、解决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逐一描述 ,为大家更深入触及马克思及西方现代派作家们的思想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对于马克思"异化"论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异化"主题的联系人们比较熟悉,而相对忽略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二者在概念内涵、批判倾向、解决途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异化消费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研究主题。高兹对此做出最为尖锐和全面的生态批判。与马克思时代相比,职业劳动进一步异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形式和新趋势。这就不断催生和加剧异化消费,进而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的“双面社会”。从生成逻辑上看,异化劳动通过制造虚假需要作为中介,使消费主要服务于资本增殖的无限需求,从而导致生活必需品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匮乏。异化消费是劳动、需要、生态等各种异化现象的重要表征和集合点,使得社会陷入一种“丰裕的贫困”状态。只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通过缩短工时、重新分配必要劳动和推行文化变革等方式来克服经济理性和异化消费,从而实现生态重建的现代化。这一批判理论在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适度原则等方面对中国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虚拟公共空间打破了社会公共空间中阶层排列结构,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按"我者"镜像与"他者"镜像原则,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中国虚拟空间在多数暴力与商业侵蚀双重侵略下同时呈现公共性异化,导致"沉默的螺旋"。网络理性的建构与过滤,使虚拟公共空间逐步回归到理性"公共场域"。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在经典物理向现代物理的转变过程中,对于一些新材料、新问题的哲学概括过程中,各种思潮纷杳而至,杂烩并存,泥沙俱下。文章从较具有代表性的月亮问题、有限无限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问题等出发,侧重于从理性角度加以分析,指出这些观点的失误主要是受制于泡沫理性、异化理性、片面理性等惰性理性和傲慢与偏见等情绪的影响,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再次泛滥。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与异化》一书中,赛耶斯突出了马克思异化思想中的黑格尔主题,既肯定了黑格尔思想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在场性,也强调了马克思对其思想的全面超越。赛耶斯首先重新界定了异化概念所蕴含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以及具有的客观性、历史性和批判性的特征;其次,结合传统理论观点对劳动和异化劳动内容进行了新的阐述,指出其内在的历史意义;最后,赛耶斯从劳动角度解答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问题,通过对自由程度性的理解肯定了自由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是近代西方理性主义法治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较早冲破中世纪的神秘主义的法治学说,从人"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推导出理性的法律统治的正当性和必然性.他认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也是国家和统治者应尽之责.因为公民和最高统治者作为一个人,也存在个人的情欲和私利,最高统治者和国家还可能存在着罪过,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受理性的法律的约束.不过,真正的法治应当以民主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由权利为宗旨.  相似文献   

15.
提到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恩格斯的论断是常常被引用的:“基督教把文明、占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科学成为了宗教的婢女”。流行的观点甚至认为在“黑暗的中世纪”其艺术必然也是灰暗晦涩的。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系统分析了传统合理化理论,并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同时指出马克思的以生产力为导向的合理化理论、韦伯建立在目的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合理化理论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三者共同的理论弱点。哈贝马斯认为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了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因此,科学地区别劳动和交往行为二者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社会理论范式必须转换,即从"主体—客体"向"主体—主体"的"主体间性"结构转换,继而构建合理的交往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把交往行为理论的话语原则,即民主的对话机制引入科学技术领域。这一模式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消解技术异化,使人类和自然界从技术统治中真正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理性     
本文试图阐明这两个问题:第一,并没有“历史理性”这种东西;第二,所谓“历史理性”或“历史理性主义”是人们误用“理性”而对历史本身的根本曲解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以来,人类普遍处于危机之中,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危机中,理性的危机是最严重的,即技术理性的统治,它是现代社会统治的新形式,直接导致了人的信仰、价值、意义的虚无。但是,理性自身的含义却与此相反,它是人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活动表现为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即“理性给予一切被认为存有者的东西,即一切事物、价值和目的的最终的意义。”因此,要克服理性的合法性危机,人必须对自身的理性加以反思和超越,其手段就是建立一种普遍的哲学,它是科学、艺术、价值等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9.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就连劳动本身和劳动的人也发生了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它对人性的摧残和泯灭这一事实。同时,马克思还从人的需要入手,将批判的视角历史地、逻辑地延伸到了人的休闲生活领域,并对与之对应的异化休闲进行了批判,使得异化休闲具有了深刻的实践活动根源。异化休闲标志着人彻底异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是一种诞生于后工业社会、具有典型消费特征的人的生存状态.异化消费下的消费主义客观作用于人的存在方式导致人的生态出现了危机、人的异化.弱化异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突破人的物质占有和精神匮乏的悖论有助于人诉求消费理性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