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新闻     
国土部:对房价上涨过快地区要督导 国土部近日发布的2012年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公告显示,今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供应17.26万公顷.是前5年年均实际供应量的近两倍。为做好2012年住房供地计划实施工作.国土部要求对房价上涨过陕、计划实施缓慢的地区要督促指导,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高档住宅用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别墅类用地。  相似文献   

2.
浅议英国房价的过度上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建强 《职业时空》2008,4(10):61-62
近几年来我国的住房市场发展迅猛,房价一路攀升、屡创新高,远远脱离了民众的实际可支付能力,令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受其苦。而在这同一时期内,英国也在经历着跟我国相似的房价畸形上涨,其上涨态势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处于领跑地位,考察分析英国的这一变化态势对于我们应对和规范我国的住房市场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城市房价成番轮倍的持续上涨,让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叫苦不迭。中央政府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不断出台调控政策,遗憾的是,收效甚微。面对脱缰的房价和群众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各级政府不得不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但面对庞大的待购待租群体,政府的投入也仅仅是杯水车薪。  相似文献   

4.
上涨预期依然强烈 中国房地产已走过疯狂上涨的2009年。尽管岁末年初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但依然难以遏制住房价上涨的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环比皆上涨,且自去年6月房价同比涨幅转正以来,已连续8个月上涨。唯一能让持币待购者聊以自慰的是,1月房价环比涨幅微微比去年12月降了0.2%,可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稍稍起了点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世界》2007,(17):33-33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青岛、厦门、深圳、杭州、武汉、成都和西安、呼和浩特等13个城市商品住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房价水平远远高于消费者的期望值,六成消费者预期房价将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6.
李景国  ;张红星 《城市》2014,(9):18-23
正住房价格是观察住房市场运行的重要指标。2004年至今,我国住房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指责房价过高、要求实现房价合理回归的声音不绝于耳。实际上,判断房价是否合理不能只简单考察房价的绝对值或房价的增长率,还要考察房价变动与影响房价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是否协调。这是因为住房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经济体系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相似文献   

7.
抑制房价与"房奴"幻想 如今"住房难"已成为造成民生困苦的"三座大山"之一.网民们几乎异口同声指责"住房难"难在房价太高.2005年可谓"房价抑制年",突出表现在对北京、上海飞涨的房价予以重点整治.2006年,紧随"国六条"出台,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发改委、监察部等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一些人期待的"暴风骤雨"并没从天而降,专家们普遍认为《意见》是对中国楼市的"温和调控",因为"抑制房价上涨过快"并不等同于"抑制房价正常上涨",中央稳定房价的路径选择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8.
买房记     
至今我参加工作已经20多年了。我的住房和购房史.可作为观照中国人住房和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缩影,也可以成为理解那句近乎玩笑的“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相似文献   

9.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要解决老百姓"住有所居"的问题,关键要在不同时间段使老百姓的住房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不断完善住房制度改革。总体上,低收入者要有社会保障,中、高收入者要走商品化道路,中等偏下这一块要有政府支持,如发展公共租赁房,在房价上涨较快的地区增加限价商品房供应,通过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达到老百姓"住有所居"的目标,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世界》2006,(8):41-41
《北京晨报》报道,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题为《重视房屋潜在过剩的矛盾》的报告,戳破了开发商“房屋供不应求”的论调。然而,数字显示房价仍在不断上涨。那么,怎么会出现“住房过剩”?报告负责人张海旺澄清,因为目前还没出现商品房供大于求的逆转,因此房价增速还未大幅下降。虽然如此,但房屋潜在过剩风险已出现。  相似文献   

11.
"深圳房价涨不动了,上一轮房价上涨维持了四年,这一轮房价上涨连一年都维持不了,还是在如此大量投放货币的情况下,看来房价是要蹦了。"为房价苦恼的一个人,忽然现在这么说。还有一个人在网上发贴也说:"为着前几个月没有抄到底,  相似文献   

12.
王魁  张晓星  吴南 《城市》2010,(9):56-61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居民住房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相继出台了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办发[2010]10号)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4号)为主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文件,加强了政府对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干预,进而定下了未来住房建设的主要基调。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以2003-2009年广州房地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广州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并总结了房价上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峰 《城市》2015,(4):59-62
2014年是房价动荡的一年,面对因房地产市场不振、土地出让金减少而引发的地方财政告急,各地纷纷取消限购限贷政策,备受瞩目的北京双限政策却丝毫未见松动,这样的政策选择是否合理?笔者将从房价、房租与通货膨胀水平的比较,房价收入比和房屋租售比三个方面着手加以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从住房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提出舒解北京房价和房租上涨压力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全国整体来看,房价波动存在收入分配效应;在一定时期内,房价波动与收入分配两变量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从区域情况来看,我国东、西、中部地区房价波动状况也都存在一定的收入分配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微观层面看,家庭住房产权、住房建筑面积及住房市值等住房差异也会产生收入分配效应。从长远看,要从改善房价波动收入分配效应的传导机制入手,加快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杨强宏 《安家》2006,(6):181-182
北京房价高了还是基本正常?尽管许多人对此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所表现出来的忧虑却是空前的一致.目前的房价涨势如果继续下去,将会使参与房地产行业的各类主体共同蒙受损害.这一点显然与一年前第一轮地产调控时的情势已经大不相同了.房价高企对消费者的损害自不待言.政府作为供地方,房价上涨使其短期的土地出让收益水平大幅提升,但高企的房价已经开始危及宏观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政府的社会管治能力和信用.对开发商而言,在赢利数据节节攀升的同时,却发现自身已坐在火山口上,风险管控已经有些无从着力,随波逐流的意味越来越重.更严峻的是短期的景气显然在牺牲长期的产业发展空间.道理很简单:房价如果能够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下,从中长期看,住宅的人均消费水平会相对较高,产业规模可望做得更大,景气发展的周期也会更长.相反,房价高企,只能导致居民可承受住房标准下降,房地产企业可能会把自己的未来在这一轮房价的疯涨中很快就赔掉了.  相似文献   

17.
李景国  宋迎昌 《城市》2014,(6):52-57
正1998年~2013年,我国商品住房发展迅速,累计投资超过31万亿元,累计竣工面积约69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32.9平方米,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近几年,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初见成效,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前景乐观。但不可否认,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和收入差  相似文献   

18.
不要把民众往高房价市场赶,而是让整个房价向下调整,政府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清除对住房理解的歧义,把住房看作是消费,并从土地拍卖与规划上保证中低价位住房的建设,以严厉税收打击房地产炒作,以利率来调整住房的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年收入即使增加个10%左右,也只能增加千把块钱收入。但房价上涨可不一样,如果每平方米也上涨10%的话,那就意味着每套房子要多支出数万元。在很多人的眼里,买不起房的根本原因似乎是收入增长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然而,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却透露出另一种相反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李绍忠 《城市》2006,(6):50-52
近几年来,在各方面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逐年攀升的态势.到2004年,全国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4.4%和15.2%,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房价的快速上涨制约了普通居民居住权益的实现,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波及社会稳定.面对这种形势,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房价的政策措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因此,研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把握市场的机遇与风险,不仅是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业与住房金融的稳健运行,也是关系到国家通过拉动内需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