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人,是老子崇拜的偶像,是老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老子看来,圣人不仅具有超常的统治原则和统治策略,而且具有超常的人格和超常的认识能力。老子哲学对圣人的多重规定,体现了老子哲学无为而无不为的价值取向,具有得失相兼的二重性质。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传统哲学总的来说是重人的哲学.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或由此而获得一个怎样的理想的人格,是传统哲学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在各家各派是没有异义的.但是,由于孔子、老子及庄子各自对“真、善、美”的价值观态度不同,儒家与道家、及道家之间塑造的理想人生境界或理想人格是有区别的.这里简要谈谈儒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庄子理想人格的根本入手,以探讨其理想人格在文学创作中的延展为基础,将庄子与西方哲学家尼采及萨特推崇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深入比较,得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庄子人生追求的重要部分,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不同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则是庄子理想人格中的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4.
[解题]我对老庄学派的继承关系从来就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以无为与逍遥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在我看来,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思想体系,甚至互有抵牾.我近期读《老子》,比较通行本《老子》和《帛书老子》,偶而发现庄子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的雏形于《老子》第五章,但不敢自以为是,于是乎述之于纸,欲以求正.  相似文献   

5.
以老子"名""道"辩证的阐释哲学为起点,中国艺术哲学的实践论自觉,通过庄子"好道进技"的核心命题,以言说辩证和技艺阐扬的相互转换为契机,揭示出从技艺讲求内部自我超越的终极关怀方式。苏轼以"如手自用"和"技道两进"为"接着说"的话语标志,进而确立了艺术技巧化为生命本能的主体性理想。传承先贤由绝技入神而进境于技道合一美学理想的实践哲学精神,养成文学艺术家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来抒写人生社会的主体人格,是当代艺术哲学的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6.
基于"道"的哲学理念,老子设想"为腹不为目"的圣人人格,提出"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画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表达了道家的社会和谐思想。道家比较强调尊重个体自由,儒家比较强调群体至上,儒道两家的社会理想构成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是先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尽管儒道法墨等各家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并相互攻击辨难,但都基于对治国路径的不断探索这一目的.而理想人格则集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伦理学、教育学于一身,反映出先秦哲学中伦理的、社会的和人生的理想.因而研究先秦各家理想人格之异同,对于理解先秦哲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只就儒道两家之理想人格作一比较,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黄玉顺关键词:老子生命哲学生存之道天道人道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老子之道即生存之道。老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道”的形上本体只是被设定来解证生命问题的精神工具(“道”即是“路”,并不是目的地本身),其认识论只是由以把握生...  相似文献   

9.
以水为喻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同思维特点。相比先秦时期的其他思想家,老子对水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不是简单地用水这个喻体来比附其理想人格,而是从水的特性中寻找出其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以水为脉建构起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矢志不渝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等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出发点,针对庄子的理想人格进行深入分析和阐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认为,人格的最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柔顺不争的处世态度、慈爱和善的道德情操.老子提出的实现理想人格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无为和虚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道家的理想人格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为其内涵。其中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顺天道法自然的圣人。到庄子其理想人格是超越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至人、真人、神人。发展到魏晋时期《列子·杨朱》倡扬"从心而动,从性而游"的"自由"人格。正确认识道家理想人格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建立健康完善的现代社会人格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人格理论的视角看,道德实践领域的人格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就是哲学人格的缺失。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资格自我确证的人格行动。以哲学人格意识作引领,生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将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人的价值生命提供担保。文章通过讨论哲学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契合,表达了道德人格建设的哲学人学诉求。  相似文献   

14.
圣人作为墨子理想人格,分为终极理想人格与一般理想人格。前者以功业(王)、德性(仁)、明哲(智)为理想模型,要求三性并具,主要指圣王或圣臣,体现了个人与治政的统一,于个人而言亏身负重,虚己从理,发乎于心,力行不怠,在治政上以兼爱公利为核心,以威慑为保障。后者在墨子理想人格体系中占幅较小,以德性与(或)明哲作为判定圣人的标准,体现了对乱世中美善品格的包容及理想主义中的务实精神。墨子继承了孔子等人的圣人观,同时又有其新变,对圣人的构成成分有更明晰的自觉性和区分意识,并改用以构成成分而非政治地位评判圣人等级。墨子的圣人成分意识、分等意识对后世孟子等人的圣人观多有启发,是中国圣人观发展中的重要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自由与自律相统一的“圣人”。圣人理想人格的培养途径是“尊道贵德”,具体说来就是远离物欲、离弃俗智,保持精神的和谐、专一,效法自然而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在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与《孟子》的比较研究中,可以探讨思孟学派理想人格何以建立的哲学要义。思孟学派的“性善论”必然要突破先秦传统的民本思想,进入到民主思想的天地。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只能以民主思想为最终的归宿,而中国式的民主思想也必须以思孟学派的理想人格为其哲学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老子》喜欢以水作喻,并总结了水的几种重要特性:柔弱、驻于卑处、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以水性喻人性,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备这样的心态与行为。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影响最为久远的哲学家。老子首创的道家哲学及其所崇尚的道生德畜、自然无为、谦退慈柔、利物不争、敬畏生命、道宁天下的价值理想,源远流长,惠及古今。要弘扬这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普世价值,离不开当代学人的自觉反省、理论创新与躬行实践。老子哲学的传承与创新,要充分了解老子哲学、老学史及道家文化的研究状况,对老学史源流演变及民国以来以至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学研究的突出成绩、所讨论的重要问题及其理论得失,作出总结、分析和澄清。这样才能在扬弃前人的基础上,聚焦时代精神,追踪学术前沿,转换问题意识,创新理论范式、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把老子哲学及道家文化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自战国以降,老子之学一直是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显学。一方面,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对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念、人生理想、思维方式影响深远,大凡有一定建树的思想家都对老学有所借重。另一方面,《老子》五千言文约意丰,极具阐释空间,历代解老著作见仁见智,各有千秋。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老子与道家哲学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研究成果蔚然可观。近来,许春华教授推出的《天人合道—一老子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是近年老学研究的一部新作;也是一部以老子道论为研究主题的力作。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许著的贡献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水性和人性的结合,论述老子对人生价值哲学的追求,通过对水的不争、柔弱、处下、虚静和胸襟博大之美德的描写,对塑造现代人格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