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比较全面地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余年的社会面貌。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璀灿夺目的光辉,标志着二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诗篇原先都是配乐的歌辞,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的形式.《墨子·公孟》有所谓“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可见《诗三百》都是可以歌唱、演奏或伴以舞蹈的。实际上《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另外六篇只存标题),人们仅举其整数  相似文献   

2.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相反皆相成也”。这包含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互相连接起来获得同一性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互相联系着的双方,都是又对立又联系,组成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一方假如没有和另一方形成对立关系,它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矛盾着的双方除了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外,还呈现出其特有的复杂性。如:哭泣常常是软弱的表现,但有时却预示着坚毅与顽强的进发;笑是愉悦的迹象,又能是内心空虚传达在脸上的痉挛;直率可以是心地坦荡的表露,也可以作为简单粗暴的代名词;老实是做人的美德,也是无用的别称。所谓“长歌当哭”、“大智若愚”、“男愁唱,女愁浪”,对这些矛盾的双方所表现的复杂性的深刻认识、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我  相似文献   

3.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先生在60年前发表的著名文章.是时,抗日战争胜利在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动腐朽的面目日益暴露.为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要利用国民党允许讨论宪政问题而"冲破国民党的限制,使民主运动推进一步".此时恰逢明朝灭亡三百周年,郭沫若先生便撰此文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4.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晚年写的一阕《丑奴儿》词。它告诉人们两个意思:一是填词也与写诗一样,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愁”是诗词所抒发的感情的重要部分。这似乎是一种传统,“为赋新词强说愁”;二是愁恨之类的感情不是先天所固有的,而是后天所产生的。少年时代,入世未深,心境平静,无所谓愁  相似文献   

5.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徐秀梅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作者精心塑造和寄托深意的人物形象,是具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型。一《红楼梦》第三回有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形象进行了“极恰”的概括,其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一句...  相似文献   

6.
白登考     
从大同城向东北行,过御河,就抵白登山下。御河北魏称如浑水,出自蒙古高原。平时河床裸露,细流婉转,雨季时山洪暴发,水势滔滔。白登山也叫马铺山,是一座孤立的黄土丘陵,周回五公里有余,比高不过三百余米。水土流失和岩石风化虽使她遍体鳞伤,然而由于她依偎着北方的历史名城大同,背后又屏立着雄伟的纥真山(鲜卑语,三十里山之意,亦称采凉山),脚下是奔流不息的如浑水,却又使她山川拱秀,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姿色;特别是汉初白登一战的历史装束,更使她名垂史册,千百年来吸引着文人骚客凭吊稽古。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第三回中,有两首描绘贾宝正的《西江月》词,其云: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辟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中“潦倒”一词作何解释,值得研究。这几年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释本,如蔡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绪言诗经一书是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的诗歌选錄(公前一○六六年至五四一年前后共五百多年)共三百零五篇,简称三百篇。原来分做三类:第一类是风,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十五国,(周南召南恐不止两个国)合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第二类是雅,雅有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共一百零五篇。第三类是颂,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四十篇。这部书在祖国文化遗产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标导着我中华民族在封建社会初期,在文学方面的伟大创造力,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光辉傅统的雄厚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文坛上找不到两篇相同的文章,即使作者有同样的生活经历,使用同一种体裁,甚至用同一个题目,不同的作者笔下,文章定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色彩,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河淮》就是如此.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个仲夏之夜,朱自清和俞平伯,共乘一只小船,同游了灯火交辉、笙歌彻夜的江南旅游胜地——秦淮河.随后,二人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了一篇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抒发自己在夜游秦淮河的感受.两篇《桨  相似文献   

10.
《西部观察》2002,(8):49-49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恒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八百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饮酒将旦,望着独步天庭、悠悠西云的明月,南宋词人辛弃疾,诗潮如涌,一连串的“天问”浮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文管会正在农业展览馆内筹建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该馆分四个部分:一、上海的原始文化;二、古代上海;三、近代上海;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现代上海。初步统计:陈列品有文物约四百件、文献三百件、照片约三百幅。其中有不少是珍品,如不久前从青浦县福泉山出土的玉锥、玉琮、玉壁等良渚文化遗存。金山县戚家墩出土的汉  相似文献   

12.
在莫愁故事演变的历程中有三个重要时期:南朝宋至梁、唐代、明朝.南朝宋至梁诞生了所谓的"乐府两莫愁",分别居住在竟陵石城(今湖北省钟祥县)和洛阳."洛阳说"其实不足为凭,因为<河中之水歌>乃是<洛阳道>的衍生物,诗中的"莫愁"只是美女的代名词而已.虽然初唐沈佺期<独不见>对莫愁故事的演变并无影响,但唐代所出现的莫愁作为下层女子入朱门的故事情节以及莫愁卢姓说,自明朝起,却成为滋生诸多莫愁入宫(包括王府)传说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在严竣挑战的1986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很快到来之际,笔者采访了闻名的武汉钢制家具厂.当笔者漫步跨进工厂大门,一眼望见刚刚竣工的一栋三层楼房和两排高大的厂房主楼,如鹤立鸡群.在样品间里,近百种花色、规格和型号的系列钢制家具,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在信息网络图上,显示出三百多个销售网点如星罗棋布,遍及二十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在会议室四壁,挂满了奖状、奖旗和各种数据.下面是颇有说服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唐代诗歌中咏愁诗占有很大比例.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孟郊诗中的"愁"因产生时代和诗人性格原因所致,其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大不相同:李白多是"豪愁",杜甫多是"国愁",孟郊则多是"己愁".而且他们写愁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排闷解愁方式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老大不尤贫。投闲已十春。儒冠宁误我。风雨适愁人。出乏幽齐逛。居惟虚室亲。哀时何所事。衰白一吟身。共道春光丽。其如穑事何。寒深十日雨。愁损二毛皤。辍学悲年迈。裁诗误字讹。八荒同一暝。烟雾莽山河。柳翠娇如滴。桃红润更妍。湿云屯绝壑。寒雨锁轻烟。无复义鞭日。谁留石補天。何时开望眼。风物丽晴川。眉月长离毕。连阴寸寸屯。上天疑有漏。大地欲无尘。江海悲行客。云山老故人。又听今夜雨。愁颂一犂春。  相似文献   

16.
“饮 ,诗人之通趣矣。”1唐代诗人中嗜酒者大有人在 ,其中不乏以酒为号者。初唐诗人王绩自号斗酒学士 ,盛唐诗人元结自号酒民 ,中唐诗人白居易号醉尹、醉司马、醉傅和醉吟先生 ,晚唐诗人皮日休则自号醉士。不过 ,其中饮酒最为出名的当数酒仙李白。李白之嗜酒与豪饮世罕其比。他有知己时“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饮》) ;朋友不在时则“独酌劝孤影”(《独酌》) ;高兴时“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忧愁时“涤荡千古愁 ,流连百壶饮”(《友人会宿》) ;酒瘾发作时恨不得江水变为美酒 :“遥看汉水…  相似文献   

17.
三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现代资本主义。不言而喻,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了解和认识,自然不能停留在百多年前,甚至五十年前的水平上,应当知道资本主义在当代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在我国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我在七年前,满怀着好奇心,踏进了这一陌生的天地。在这之前,我曾是黑龙江农场的中学教师,1977年高考恢复后考入上海市华东师大政教系。1979年在大学二年级时,报考并录取为我国国际金融专家陈彪如教授的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3年起,在职攻读国际金融博士研究生学位,导师仍为陈彪如教授。  相似文献   

19.
近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不觉思绪翻飞,沉浸于三百五十年前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悲剧氛围。掩卷沉思,虽然郭沫若在文中揭示了李自成由成功走向失败的原因,如胜利后的骄傲,首领腐化和宗派斗争,以及军纪不申,未采纳李岩的劝说对吴三桂采取正确的策略等,但其揭示的属于客观表象。笔者认为,李自成及其起义军由成功走向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是领导者之自我随意性。骄傲也罢,腐化也罢,未采纳李岩的劝说也罢,恐怕都与领导者之自我随意性不无关系。而这是李自  相似文献   

20.
李渔生平思想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大约在三百年前(公元1680年),我国杰出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在杭州去世。李渔生前穷愁半世,常常自叹:“饥来驱人”,“伤哉,贫也”!然而,他却把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戏剧美学论著留给了人间,为我国古典戏剧美学宝库增添了一颗珍贵的明珠,这就是著名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后人辑为《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是李渔六十岁的时候(即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付梓印行的。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颇负盛名,常常为人们所称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戏剧论著,如清代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