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构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新世纪古代诗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古代诗学具有“潜体系”特征,将古代诗学的“潜体系”建构出来,成为“显体系”,应坚持“全面性”、“原貌性”、“现代性”等原则。建构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促使古代诗学转向现代和走向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后世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无不滥觞于此。孔子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孔子诗学理论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竹简表明七十子诗学上承孔子诗学,下开孟、荀诗学理论,填补了孔、孟、荀诗学理论关系之间的空白;孟子诗学主要为其论辩服务,以诗论政,而荀子将诗学理论政治化,融诗入政。竹简的发现给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面貌。  相似文献   

3.
华兹华斯的情感诗论与五四新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析了华兹华斯的情感范畴,以及华氏诗学观念和诗艺特质对我国五四新文学作家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证实了华氏诗学理论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里尔克的现代派诗学对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有着重大影响。里尔克的诗学直接促成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发生诗性思维的转向,同时它也间接地影响了萨特的文学创作和前期存在主义思想。不过,海德格尔与萨特在接受里尔克诗学的方式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指出:西方诗学是以戏剧为基础文类建立起来的,东方诗学——比如中国和日本的诗学——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诗学来"。由此说来,文学的文类、体裁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的范畴内,西方多用戏剧文学、抒情文  相似文献   

6.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人的诗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康熙至乾隆之间诗学的嬗变,显示为一个王渔洋神韵诗学被扬弃而袁枚性灵诗学逐渐主导诗坛的过程。其间重要的契机是叶燮诗学由其门人沈德潜和薛雪传播、发挥,在江南诗坛产生重大影响。以薛雪、黄子云、吴雷发为代表的江南诗论家将叶燮诗学中自成一家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推进,而查为仁、桑调元等另外一些诗人则激活了古老的性灵概念,在雍正至乾隆初的一段时间,为性灵诗学的发展造好了舆论声势,做好了理论准备。这些人物都与袁枚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其诗学也为袁枚所熟悉,作为性灵诗学的前驱,有必要从诗学史的角度对其历史意义加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刘若愚是美籍著名华裔比较诗学研究家,他平生写作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著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文艺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研读刘氏专著及其论文的基础上,论述其“中国诗观”的修正和运用。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所处的文化历史语境与子思、孟子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导致了荀学在价值取向与言说策略上与思孟之学的重要差异。而荀子诗学与孔子和孟子诗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是这种差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以全球性语境下的比较诗学意识和拓展维度为参照,从基础“文类”和“相对主义”的视角看,厄尔·迈纳对比较诗学的阐释无疑便另具深刻意蕴.它势必对当下比较诗学研究建构体系中的得与失视境的探寻提供突破性的认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揭示此点的同时,旨在透过厄尔·迈纳对“文类”与“相对主义”两大概念进行暗合性的梳理、阐释和涵括。激发当下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汇通性拓展和开放性观照,显然对比较诗学的未来探讨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 ,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 ,故胡应麟论“清” ,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 ,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 ,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 ,竟陵派所界定的“清” ,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 ,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 ,又是为了改变七子派忽视情趣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郭玉生 《南都学坛》2003,23(3):62-65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 ,是由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 (机制 )积极参与的 (互相融合、彼此渗透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心理现象 ) ,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并且进入宋代诗学 ,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宗使中国古代诗学由先秦之观、魏晋之味、唐代之境发展到宋代之悟 ,由此中国古代诗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诗学均有着丰富的有关文本的理论。二者对文本的认识也是从对要素的观照入手的。中国古代诗学认为,文本由言、象、意、道四大要素构成,并呈现着言→象→意→道的逻辑关系;西方古代诗学受亚里士多德悲剧六成分说的影响,特别强调情节和性格对文本的构成作用,并因前者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叙事学理论,由后者形成了典型理论。在文本的结构层次面上,中国古代诗学受“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论;西方诗学受主客体对立的哲学观的影响,多主张非有机的整体论。在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层面上,中国古代诗学更为流行“文由心生”的作者决定论和“意在言外”的读者决定论;西方传统诗学则流行读者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只是到了20世纪,西方诗学中的文本地位才发生了重大文化,即文本不再是社会、读者和作者的派生物,而是自足和独立的存在。相比之下,20世纪的中国诗学则缺少原创性,近乎“失语”。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典诗学在诗学史研究、诗学文献研究、诗学个案研究、诗学流派与社团研究、文化诗学研究、地域诗学研究、接受诗学研究、诗学范畴研究、诗学学术史研究、域外汉诗学研究十大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或可见的成绩。这标示出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强劲态势,也预示了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在几十年间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诗学是诗学的原初形态。当前诗学的哲学化倾向导致了理性诗学的严重危机,使它从根本上脱离了文学文本自身,因而重建回到文学本文的诗学是诗学建构的当务之急。重建本文诗学有三种基本的途径:文本细读法、本文批评法和兴辞诗学的方法。重建本文诗学一方面可以服务于作家的创作,另一方面又可以恢复理性诗学的诗性,使诗学真正回归到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诗学的发展中,文化视野和意识形态分析互相交错,使马克思主义诗学成为一种文化战略诗学。在肯定文艺研究的独特性基础上,坚持文艺研究的文化视野对于沟通我们的传统诗学与马克思主义诗学以及西方当代诗学潮流,使诗学理论切合文学当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用”是皎然《诗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系到对皎然诗学整体及《诗式》理论结构的把握理解。它本是佛学的常用语,皎然将之引入诗学,其涵义指向诗人个性创造力的表现,具体内容则为立意取境的运作,在意境理论生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其意涵隐蔽不彰,有的解释甚至出现淆误,故探索清理其概念范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