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多少人经历过“一见钟情”?调查结果显示,55.2%的人有过“一见钟情”的经历。男性“一见钟情”发生的几率更高一些,61.1%的男性经历过“一见钟情”,而女性只有50.6%。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男性更容易“以貌取人”,而女性更注重对方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市民价值观的表现载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女性气质。从当时上海的社会现实来看,女性在城市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呈现出一个女性化的消费文化语境。这种“女性”特征与主流地位的民族/国家叙事所呈现的某种“男性”特征相对立,形成了两种文学观的对比。正如女性本身在社会相对于男性的弱势地位,日常生活话语相对于启蒙中心话语的弱势地位,体现了女性气质的现代市民小说也不可避免地被主流文学史所遮蔽。  相似文献   

3.
传说夏娃偷食智慧树上的禁果后,发现了自己生存的本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伊甸园。而中国的“夏娃”却从“五四”新文化中汲取理性启蒙的乳汁,打破了封建父权的禁锢,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当她们把“女人也是人”这一自我精神价值的分辨确认以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述时,中国文坛就涌现了张爱玲、陈衡哲、冰心等一大批女性作家,宣告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现代女性勇敢地冲出家门,开始了对“人”的浪漫憧憬。可是,她们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由于女人挺直的身躯无法得到男性的认同,夏娃们走出伊甸园却无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男性作家成为女性形象的主要设计者和讲述人,他们从自身性别和政治立场、社会伦理出发,依据“男性认知”,将女性从女性实际生活现场中剥离,变为一种构筑“男性话语”的牺牲,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启蒙理性的偏失。  相似文献   

5.
北美华裔女性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书写了隐藏自我的男性他者:缄默的、被“阉割”的男性他者,隐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自我;重整雄风的、拾声的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两性解放的勇敢的女性自我;人性张扬的、融汇多元文化的现代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复归人性、两性和谐共生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6.
在男权社会和男性历史书写的压抑之下,“私语”成为女性写作的重要特征。以“私语”的方式,女性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这一场域与男性话语相隔绝,既有女性情感和欲望层面的隐私性,也有经济独立上的专属意味。而在中国,则情况特殊,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在一种“准战争”状态下,特殊的意识形态要求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承担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职责,而弃绝私人领域,这给予女性书写以巨大的伤害。出于对近30年的女性空间遭受压制的反拨,私人写作应运而生。而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发达地区的普及则导致女性书写由“私语”向“高歌”过渡。  相似文献   

7.
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从女性异化、女性失落的男性中心社会里,寻找到属于她们自己的世界。女性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女性自我世界,即精神世界,女性的主体世界;另一部分是物化世界,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是女性参与的对象世界。女性寻找大致经历三个层面,或曰三个阶段。女性自我世界,整个世界和联系这两个世界的中间层、中介阶段——男性世界。从“自我世界”到“男性世界”再到“整个世界”这一寻找过程中,交织着现代女性对自我的确认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裹脚的历史过程和具体文化背景,交代了不同时期男性话语的展演是以女性的身心健康为消费基础的真实情况,同时探讨了男性消费主义下女性裹脚的悲苦命运。在这些分析的前提下,笔者从政治管理的角度,借鉴福柯对于政治统治与治理术的分析,提出现代女性受制于精神枷锁而盲目消费其实是古代“裹脚”的继续,是男性政治统治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中塑造了一个“双性同体”的邪恶少年杀手弗兰克。作为一个被父亲建构的“男性”,弗兰克的女性生理性别和男性社会性别成了二元对立的矛盾。作为一个“兼性人”,他的自身充斥着不可调和的、互相矛盾的因子。被“交性”后的弗兰克被排斥在男性和女性的范畴之外,成为一个“他者”。而最终其男性身份被解构的结果却是其女性身份的重新建构。弗兰克的矛盾身份反映了女性主义关于本质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争中后者的胜利。弗兰克矛盾的双重身份导致了他矛盾的思想意识,并最终酿成了他畸形的人格和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与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女性地位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男权文化长期压制女性的身心发展,道德伦理的规制致使女性在封建社会处于无主体意识的客体地位,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旁观者.男性权利剥夺了女性评判自身的审美标准,女性成为证明男性存在的被压抑的社会符码,一种依附男性的失语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以视觉文化形式为主导的“美女经济”大行其道,女性再次沦为社会的消费商品.现代消费社会下女性应该冲破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融合消费文化的活力元素,追寻自身的人生价值,切实提高女性地位,扭转消费社会女性地位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性别"到"政治"--论丁玲早期小说创作思维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12.
“声音的诗学”属于后现代语境中“先锋批评”的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声音,既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叙事学语词,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意象。女性生存的意义在于反驳男性声音暴力,以女性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女性的审美创造。对女性“声音”即文本内蕴和话语方式的研究即“女性声音的诗学”。从无身份的沉默或称“类失语”,到“自听自说”,再到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了女性“发声”的历史,也是女性主体价值确认的历史。在两性声音场域中,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两性和声,才更符合社会的、美学的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4.
人是在时间中生成的,对时间的体验对应着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从现代文学中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着手,依据现代女性小说作品中显现出来的女性对时间的三种体验:循环性时间体验、绵延性时间体验、碎片式时间体验来透视女性整体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女性意识的基础是对二元对立的两性观的突破。她既透彻地揭开了女性在家族制度与父权文化压迫中的绝望经验,也戳穿了女性独立追寻生命自由的虚妄,以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证实了她们无法拥有一间绝对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现实;女性在痛苦阅历中或疯狂复仇,或沉淀经验历练生活智慧,使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成长的资源,但最终却无法以胜利者的强悍姿态宣告自己的未来;她们对人生价值的最终确定是在两性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经验话语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获得精神成长的体现。张爱玲是将“性别政治复杂化”与她的历史观、写作观达成统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女性主义政治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身体写作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和强化自身社会存在和价值地位的一种特有的写作方式,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它的本意是女性通过书写身体,从主体的角度抒发自己的生命体验,以摆脱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限制和操控,创造属于自己的领域。可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商业化操纵和消费主义倾向的影响,身体写作发生了变异。本文旨在对中国女性话语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下身体写作是一种陷入误区的女性话语,最后提出只有重建女性话语权才是女性解放和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在她的剧作《娜拉出走以后》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娜拉,从父权制度对女性的戕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人物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女性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三个层面解读当代女性生存境况,分析妇女受迫害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对妇女解放道路和途径予以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是否随之升高,许多学者纷纷在不同层面作着研究.笔者将关注点放在中国沿海农村女性,从"婚嫁"切入,作定性研究、主观指标测试,研究目前中国沿海农村女性是否随经济发展获得其"生活质量"应有的增量.  相似文献   

19.
女性意识与妇女成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意识是妇女成材的内在动力.文章重点分析考察了三种主要女性意识与妇女成材的关系一、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二、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身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三、女性的平等意识,即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和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以及对女性应该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切认知.其中,主体意识是妇女成材的关键;自我意识是妇女成材的前提;平等意识是妇女成材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西美尔提出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在于女性面临文化困境,必须以女性的完整性、统一性为基础建立女性文化,实现真正的由最好的支配,这不仅对女性有利,更是对人类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