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讨论大卫·路易斯关于跨界同一问题的观点.首先介绍了他的可能世界理论,其次是他对同一性问题的看法,以及对通常所说的跨界同一的否定;最后探讨了他的对应物理论及其对跨界同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刘张华 《理论界》2011,(8):108-110
克里普克是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通过可能世界的分析方式,在对先验与必然以及严格指示词与非严格指示词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事物本质的三种方式。本文从可能世界的角度以及本质的定义两方面来分析克里普克的本质思想,并得出结论认为,克里普克的本质思想是不可能从可能世界的理论中推导出来,而是一种哲学论断。而这种论断反过来对可能世界提出了限制,但这种论断即使从现实可能的角度来看也是存在问题的。克里普克关于本质的观点实际是从现实科学的成果得来的,但这种科学理论也不必然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林正 《兰州学刊》2004,(6):109-111
本质主义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克里普克积极提倡本质主义,但他的本质主义与可能世界语义学、跨越世界的同一性和跨越世界的识别,以及命名理论等息息相关。而刘易斯却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反本质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王永生 《理论界》2006,(5):59-60
讨论大卫·路易斯关于跨界同一问题的观点。首先介绍了他的可能世界理论,其次是他对同一性问题的看法,以及对通常所说的跨界同一的否定;最后探讨了他的对应物理论及其对跨界同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6.
西方“后现代主义”常常被标榜为哲学上的一个“新时代”。其最突出的新颖之处就是用多元主义来拒斥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即否定传统哲学对基础性、同一性和普适性的追求。这一立场当然有其合理之处 ,因为传统的本质主义哲学在义理上易导致绝对思维 ,在现实中更易造成话语霸权。但是 ,后现代主义却走过了头。它对多元性、差异性的一味追求 ,消解了终极关怀这一人类精神的自然秉赋 ,它对普适性的反对也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特别是 ,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立场将导致价值的相对主义 ,使不同文化之间不可交流、不可通约 ,从而无助于一种健康的、主流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文化的建构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克里普克通过模态、知识、语义证明,否定了专名指称在同一命题中由摹状词可以确定的描述主义思路,指出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指称不变,其同一命题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一舆论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广泛的舆论共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个舆论场"、两个标准的错误观点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元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理论性提出了挑战。形成社会主义同一舆论场,弥合社会观点的冲突和分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加强法治的规约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不断提升社会舆论共识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全面介绍模态哲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文章指出,当代西方的模态哲学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模态逻辑各个分支的成熟,乃至渗透入当代哲学的方方面面,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跃 《学术探索》2008,(6):25-3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沿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该国跨界民族的向心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边缘地带,跨界民族为了获得区域经济的最大化利益或者获得所在国政府的经济援助,以缩小区域经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经济差距,地缘认同成为跨界民族的政治诉求,地缘主义成为跨界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边缘地带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构成了边缘地带的地缘主义思潮,跨界民族以地缘民族文化和地缘民族宗教为认同,形成了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为诉求的跨界民族主义,本文主要考察地缘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增强我们对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渐次加快,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向城市涌流,城市的多民族化进程也在加快,新的民族地域格局正在构建。少数民族群体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城市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该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天穆镇A社区回收的120余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以期对影响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认同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2.
普特南通过意向性问题深入实在论研究,分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缺失,指出意向性的非还原性和开放型的构造,并且把意向性延伸到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普特南试图通过消解实在与心灵之间的分界面来避免实在论的二律背反,进而从内在实在论走向直接实在论。  相似文献   

13.
李炳全 《阴山学刊》2014,(3):10-14,29
文化心理与国家身份关系密切,国家身份主要表现在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心理特质是国家身份的重要内容,国家身份的确定需要以文化心理为基础,国家身份的塑成实质上是对文化心理特质的培养,国家身份的认同实质上就是具有国家身份所要求具有的文化心理品质。总之,在国家身份的确认、塑成与认同时,必须考虑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Phinney(1992)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ValkKuar(2001)民族认同量表,以3905名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得出结论:(1)云南跨境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总体上都处于"比较认同"的水平;(2)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存在性别、地州、学历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组织认同对工作卷入产生关键作用,不同的教师群体,组织认同对工作卷入的影响不尽相同。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考察了高校教师组织认同对工作卷入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运用分组回归分析了教师身份属性对组织认同——工作卷入关系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 (identity)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文化认同是认同的核心内容。认同理论对世界区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区域化进程并非始于近代。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的脚步 ,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就开始超越国家界限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世界。虽然这种区域世界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某个主导的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的 ,但它是人类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7.
马珂 《学术探索》2007,(5):91-96
哈贝马斯的集体认同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哈贝马斯阐明了现代社会集体认同的规范内涵;在80年代的"历史学家之争"中,他进一步提出"宪法爱国主义",以代替具有危险性的民族主义;90年代,通过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他对先前的集体认同理论进行了某些调整,从而在其理论框架内包容社群主义的合理诉求。哈贝马斯的学术特点:坚持现代性规范核心,在与其他学派、观点展开争论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哈贝马斯的集体认同理论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与共存、同一和斗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与和谐有关的哲学概念有共存、同一、斗争等。这些哲学概念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了一幅纵横交错的辩证图景。共存是和谐的前提。辩证的同一与和谐是最接近的,但同一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和谐则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和谐离不开斗争,因为通过斗争可以消除不和谐。除了斗争以外,协调也是消除不和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化、多元化和“网络公民”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忠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而从文化层面构建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国家信念,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郑英琴 《理论界》2014,(12):32-36
国家身份是国家自我理解、表达以及他者对此所反馈的一种"意象",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层面。本文侧重分析后者,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他国的关系定位。作为国家利益的指向标,国家身份的建构主要通过外交政策的实施以及国际规则的约束这两条路径进行。身份差异带来了大国关系处理的难题,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也面临国家重塑身份的挑战。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国际"规则"之间选择性参与,并进行再诠释与再塑造,直接体现了中国对现存国际秩序的态度,也是再塑国家身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