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回纥(即回鹘)部曾与突厥诸部族结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盟。早从公元606年起,回纥部在药罗葛氏族的率领下就曾几度企图摆脱东突厥的统治,但都未能取得任何结果。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即公元734年,东突厥毗伽可汗死后,回纥部才开始日趋强大起来。他们同其他突厥部族一道进行的反抗斗争终于于公元7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从此创建了回鹘汗国。建立回  相似文献   

2.
公元618年隋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同年原隋太原留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王朝。 唐朝建立之初,面临着的一个首要任务是进行一场统一中国的战争。李渊父子在经过十年的征战,统一了中原地区后,当时在唐朝的北边和西北边还有东、西突厥汗国的两支势力。东、西突厥汗国的存在,对唐朝安全形成了重大的威胁。 突厥之名的出现和突厥部的形成兴起大约在公元5世纪时,其先祖早期应是匈奴属部中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可考文献资料中,笔者没有看到任何直接反映渤海与后东突厥汗国之间交涉的具体、完整的记述,突厥从未正面出现在渤海对外交涉的舞台上.但实际上,直到745年后东突厥汗国被回纥灭亡,渤海早期的对外交涉,特别是对唐朝及周边部族关系上的任何重大事件,都与后东突厥汗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在突厥史研究中,西突厥初期历史一直是一个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课题。由于史料记载或语焉不详,或暖昧不清,或相互抵牾,给西突厥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仅在西突厥汗国创始可汗问题上,就有室点密、达头、射匮、阿波、泥利等多种说法。 我们认为,西突厥初期历史长期争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有关西突厥的记载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研究,基本概念一直没有弄清。《隋书·西突厥传》专指阿波系突厥,但《通  相似文献   

5.
唐代伊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古代哈密——即伊吾一直是引人注目的一块绿洲。 隋朝时,伊吾是在西突厥汗国的势力统治之下。隋末铁勒诸部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西突厥在这里的统治,为隋朝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炀帝嗣位……岁余,以(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君民可汗连兵击伊吾……世雄遂于汉旧伊吾城东筑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得其地以为伊吾郡”。  相似文献   

6.
高车王国(亦称高昌国)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崩溃之后,由薛延陀、回纥等部和在药罗葛氏族率领下的九姓乌古斯(即九姓回鹘)在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曾几度企图摆脱突厥和唐朝的统治。公元628~646年间,薛延陀首领夷男配合回纥等部,在沿金山(今阿尔泰山)至独逻河(今土拉河)间的广大漠北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从公元632年起,这个汗国曾经常侵扰唐朝和突厥汗国的边陲。到公元660~663年间,回纥部再度掀起反唐暴动。从713年到742年,回纥部同葛逻禄和拔悉蜜等部结成联盟,共同反抗突厥汗国的统治。当时,这一部落联盟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因为对唐朝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汗国。在这一时期,回纥部分布在仙娥河(亦称娑陵  相似文献   

7.
突厥(Turk),严格地讲,指的是6—8世纪活跃在亚洲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代民族;初属柔然,6世纪中叶并铁勒部、灭柔然,建突厥汗国;其势力范围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里海,西南隔阿姆河与波斯相望。6世纪末,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后相继并于唐王朝。唐末,东、西突厥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古代民族的突厥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亚洲北部草原上不同民族的游牧人说着同突厥部众大体相同的语言,于是在南方的、操着与之完全不同语言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开始把他们统统说成“突厥人”(Turks),把这些“突厥人”活动的地方称作“突厥斯坦”(Tur…  相似文献   

8.
(一)鄂尔浑河流域时期回纥游牧封建汗国的建立及其组成 七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末,东、西突厥的政权虽表面上覆亡,但首领分散,势力仍在,特别是东突厥覆亡(630年)后六十年,其后人默啜可汗(695—716年在位)又恢复政权,建牙于鄂尔浑河流域,称为后突厥。回纥人民于是再次遭到后突厥统治者的压迫。716年(唐开元四年),回纥首领伏帝匐(吐迷度的第四代孙,715—719年在位)得到唐朝的帮助,奋起杀掉后突厥的默啜可汗,这是回纥人民首次反抗后突厥统治者的胜利。然而默啜可汗虽被推翻,但其侄默棘连可汗(又名苾伽可汗,716—734年)继位后,又立即兴复仇之师。于是回纥的一部分人民向南投奔于唐,唐朝把他们安置在靠近山西边境的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北,这是回纥人民第二次受后突厥统治者的压迫,并且迁  相似文献   

9.
撒拉族人口现状及特点分析朱浙青一族源及人口演变根据有关史料和史学家的考证,撤拉族来自中亚撒马尔罕地区西突厥(黄姓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撒拉族亦自称“撒拉尔”。元、明、清汉文史书中对撒拉族的称谓有十多种,如撒刺、撒刺儿、沙利、沙利族、萨拉...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讲,突厥国家可以分作第一可汗国(557—630年)及复兴后的第二可汗国(682—744年)。有关第一可汗国时代突厥农耕方面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根本没有。但是正如匈奴的情况那样,当时有为数众多的汉人因被俘或逃亡进入突厥地区。那么我们是否能从这些汉人发现一些从事农耕活动的蛛丝马迹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些汉人的情况进行一些考察。第一可汗国初期,由于有四位可汗同时并立,因此突厥内部肯定不会稳定,然而到了隋末唐初混乱时期的始毕、处罗、颉利三代,可汗的地位提高了,增加了尊严,开始出现了统一的国家体制。于是在第一可汗国时期,尤其是在隋末,有不少汉人进入突厥地区。[史料1]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隋书》卷八四《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翻译》杂志1986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译名“东土耳其斯坦”并非大错》的文章。这自然会引起有关学者尤其是新疆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关注。英文“East turkestan”一名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理应译作“东突厥斯坦”,将其译成“东土耳其斯坦”是不正确的。“Turkestan”一名是由两个不同的词构成的,即“Turk”和“estan”。“Turk”一名为突厥语,它最初只是一个姓阿史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后,“突厥”一词始用于汗国中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逐渐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中亚史研究范围主要限于三突厥斯坦地区(The Three Turkestan):即中国、俄国和阿富汗突厥斯坦地区。常常只涉及中国部分。日本的中亚史研究仅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因此相对西方的研究来说,研究范围有限,历史也较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学者对三突厥斯坦之外的地区没有什么研究。这只是因为人们对中亚地区划界的不同罢了。众所周知,在中亚的划界(Demar cation)问题上,日本学者和西方学者的看法不同。中亚应当包括以下地区:东部的满洲、蒙古高原;中国、俄国、阿富汗统治下的三突厥斯坦;西藏高原、伊朗,甚至东地中海海岸地区;或仅限于东突厥斯坦的塔里木盆地。苏联对中亚的地理划分有两种分法。一是认为中亚应包括西藏高原、准噶尔、喀什噶尔、塔里木盆地、内外蒙古;另一种分法则认  相似文献   

13.
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以后,就在蒙古草原上逐渐形成了以阿史那氏族为核心的突厥族。受突厥汗国统治的回纥部落与突厥政权为敌近二百年,回纥不是突厥族的成员。公元744年回纥在唐朝支持下灭亡了突厥汗国之后,回纥汗国境内的诸部落逐渐团聚形成了回纥族,此后突厥族就逐渐消散了。回纥与突厥是不同的两个古代民族。当代世界约三十个突厥语族民族与古代的突厥在文化、体质特征上已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不是一个民族。土耳其在历史上与维吾尔族没有联系,它们从来不是同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14.
前言铁勒诸部落在唐代断续地从属北亚的东突厥、回纥两可汗国。其中的联合体之一,汉文史料作“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作为实体,它相当于突厥诸碑文等记载的toquzoYuz。这在我国已成定论。但是,正如先学曾指出的,此“九姓”一词,仅仅是“九姓”而已;而“铁勒”一词不仅普遍使用,而且天宝年间与形成统治部落的“回纥”一词同时出现。在“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这样多种记载的背景中,仅仅以实体和相当于toquz  相似文献   

15.
西突厥开国史续辨——兼与吴玉贵同志切磋论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突厥初期的历史是整个突厥史研究中疑难最多的领域,对此,我曾发表了《西突厥开国史考辨》一文,近日,收读到吴玉贵同志所撰《西突厥新考》,文中表现的鲜明异议与坦率的学术交锋活跃了我的思维。本文的主旨决不仅仅在于答辩,而力图使这种切磋变为有益于澄清突厥古史诸疑难问题的良好起点。  相似文献   

16.
突厥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兴起于今新疆东北部,势力扩大到漠北、漠南及中亚一带,衰于八世纪中叶。本文综述阿尔泰以东的突厥即传统上所说的东突厥的范围近百余年的研究。包括族源、族属、社会性质、社会经济、语言、文字、习俗、宗教、碑文、官号、与周边各族各国间的关系和其他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百年来对突厥巨大成就,使国际学术同行了解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促进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该文可能对方家一些著述有遗漏,或者评述失当之处,请予指教。  相似文献   

17.
试论薛延陀汗国骤兴骤亡的原因杨茂盛,杨春南薛延陀原是驻牧于阴山以北的部族,属于突厥系统,是隋末唐初分散于漠北的铁勒诸部之一:“自突厥强胜,铁勒诸部分散,众渐寡弱。至武德初,有薛延陀、契丹、回纥、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吉、同罗、浑部、思结、斛...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阴山大败于唐朝。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东突厥终为回纥所灭。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九姓靖部,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回纥汗国。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回纥同唐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骨力斐罗先后被唐玄宗加封为奉义王、怀...  相似文献   

19.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它的最高统治集团姓阿史那氏。约在公元六世纪兴起于今天我国新疆东北部,其后势力扩展至大漠南北及中亚一带。从公元552年首领阿史那土门在漠北建立政权开始,至742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昕绝统为止,活跃在我国和中亚将近二百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关于它的社会制度,本文试图对它的习俗和宗教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伊利克汗     
伊利克汗是公元十——十二世纪中亚的突厥王朝。在穆斯林时代从统治以南和以北地区的这些民族中出现了第一批征服河中地区的突厥征服者。为这个王朝的一位统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