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选择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时,既强调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主体地位,也给个体所有制留下了一定生存空间。在毛泽东看来,所有制的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观念更新、劳动方式的变革具有推动作用。毛泽东不仅关注集体所有制内部的过渡和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同时关注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的必要性、特点也进行了具体分析。当然,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存在局限,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的实践也出现了偏差,但其历史地位不能否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学界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讨论中取得了几个突破:突破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现一元化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具有多元性;突破社会主义公有制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传统观念,提出以全民、集体为主体药经济联合,也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突破全民所有制就是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的传统观念,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突破集体经  相似文献   

3.
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再到党的十五大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的理论发展过程 ;考察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渊源 ,以此来加深对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并自觉加以执行。  相似文献   

4.
改革的根本命题是统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财产制度的要求,通过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为市场经济塑造财产基础.传统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社会主义引入市场机制的步伐.这一认识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逐渐得到纠正: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没有矛盾;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动态所有制格局下,市场机制可以被引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可以相容.因此,改革的历程,也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历程.本文在描述这一历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说明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将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列宁、斯大林从当时俄国的实际出发,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单一的社会所有制的设想,在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而邓小平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关系改革的方向,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在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份(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的结构,而全民所有制则是公有制的主导成份。但是,前一阶段,在讨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特别是对它采取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到底应当怎么看待全民所有制,怎么看待国家所有制,这是事关重大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也关系到调整问题。下面,仅就争论中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谈一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所有制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存在着一系列错误的认识。如“公、私”“社、资”论;“公、私”对立论;主体补充论;超越先进论;数量主体论;所有制形式单一论等,这些思想认识严重妨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要全面理解和自觉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就必须对上述错误思想认识进行彻底的清理,实现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一系列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应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应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企业的自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宪法中的若干经济规范,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规定。新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关于全民所有制,新宪法第七条规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以前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求到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一环就在于我们能否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有所突破。从公有制角度看,十五大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关于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突破了斯大林时代确立的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框架,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种理论上的突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正确判断作…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客观必然性在无产阶级国家还存在的时候,社会所有制将采取国家所有的形式,就是说,国家将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以社会的名义来占有生产资料;随着国家本身的消亡,社会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形式将由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所有形式所代替,这是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的又一个基本思想。从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除了南斯拉夫以外,现时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采取的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人们一般讲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国家所有制。  相似文献   

12.
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 ,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所有制问题的论述 ,辩证地说明了社会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关系 ,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对找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里程碑。本文试图循着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轨迹,结合对中共十五大报告的学习体会,阐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理论形成的必然重大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在从科…  相似文献   

14.
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根据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具体国情,克服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认识误区,提出了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设想。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模式的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探索的初步尝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初始阶段的某种痕迹。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根据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具体国情,克服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认识误区,提出了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设想。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模式的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探索的初步尝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初始阶段的某种痕迹。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把“全民所有制”划分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或称为“不完全、不成熟的全民所有制”和“完全的、成熟的全民所有制”两种,而前者实际上就是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后者则是指“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这些同志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划分、就是因为这些同志已经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许多不同点.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尚未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对于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只能是社会所有制.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由建国初期的多元到单一的公有制,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表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所有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过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至党的十五大形成了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论概括,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的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我党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在什么所有制基础上组建的,股份制只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中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并不是惟一的实现形式;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在所有制改革中要吸取苏联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教训,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