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主要以综合论述、个案分析的方式展开,对城市电影创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折射出中国当代电影理论与批评曲折发展的进程;海外相关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如何在中国电影文本与西方文化资源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是研究能否真正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保护与改善,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要总结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审视与探索适宜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措施.文化多样性保护涉及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注重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育机制的形成.当前,我们尤其要防止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口行毁坏人文生态之实,降低人类精神文化的品质.城市发展能否为寻求文化认同的社群留下生长空间,如何让传统文化实质地进入城市公共生活,是当代城市发展与文脉接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文明城市的旗帜。文化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文化形象,为城市发展注人新的文化元素,既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发展的全新思路。本文旨在从正确认识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性人手,试论南通如何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城市水文化是当前水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城市水文化体系的构建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水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构建城市水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并从理念、制度和物质3个层面构建了城市水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城市文化生态学派对城市研究的内在默契,反映了东西文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在走向融汇与统一.建构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本文应用这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现代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认为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未来的城市将充分体现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步发展,21世纪的城市将会真正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文化的媒介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媒介作为一个社会辐射力最强的文化装置,不仅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推动力,而且,大众媒介的诸多特点已进入当代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特征。同时,大众媒介经文化传播的积淀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有机构成,并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对大众媒介与文化的互动过程适当引导,以促进大众媒介与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京在历史上曾有"水乡北京"之称。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传统北京独特的水系文化地理,从元至明清,北京水系文化地理形成了从同心圆结构向散点立体结构的变迁。水系的存在还造就了传统北京的城市生态,"江南想象"、"城市山林"与活跃的城市活动是传统北京城市生态的三个方面。当代北京水文化的发展,应从复原城市水文化标志、疏通文化水脉、打造城市水文化景观入手,实现对北京城市无序扩张的生态遏制。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我体。能否挖掘、保护、梳理好历史文化资源,关系到城市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关涉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历史文化资源,不但要挖掘、整理、保护,更要优化。优化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文明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文明发展足迹,理清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进而树立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精神之根,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则是活力和灵魂。打造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文化形象,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既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玉皇文化的起源、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皇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丛。从其起源、结构与功能看 ,它的发展经历了魏晋以前的准备期、宋代以前的滥觞期、宋代至近代的繁盛期和当代重组期。它的结构主要有内隐的信仰系统和外显的表象系统两大部分。玉皇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功能 ,主要是寄托宗教情感、整合信仰体系和积淀文化成果。它在整合中国神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以期克服其弊端的未来文明状态。生态文明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模式。2011年,大理州被选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之一,大理州的服务产业获得了难得的创新发展机遇。本文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通过对大理州服务业发展的优势、特色、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大理州生产性服务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产业的生态化转型进行探索,进一步探究了民族地区以生态文明为前提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社区服务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倡导与支持下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 ,它具有福利性、地域性、服务性、互助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社区服务不仅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为此 ,必须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 ,并把社区服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城市现代明的标志,也是城市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湛江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从整体上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要使这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必须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范行业管理,并把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植。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市志愿服务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工作品牌。但是,客观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连云港市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大力推动各级志愿者组织高效自主运转,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活动领域和项目内容,保护、引导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才能开创新时期港城志愿服务事业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海洋文明中心论的影响,中国沿海城市的文明形态长期受制于陆地农耕文明的理论框架。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物质遗存”进行考查,证实了本土海洋文明的历史存在;而通过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对连云港城市文明“精神遗存”的透视,则进一步澄明了连云港海洋文明形态的客观存在。在如此双重视野中对连云港海洋文明进行阐释,可以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多维实体要素所构成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四维进程。与此相适应,现代文明也就展现出四种文明形态的发展演进。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出,到政治文明的建立,再到生态文明的热烈探讨,使文明结构逐渐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理论体系,并在其与时俱进的实践发展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明学属于应用文明学范畴。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迫切呼唤加强城市文明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城市文明学的理论体系,审视城市文明的内在本质,统观城市文明的历史演进,超越城市文明的重重困境,评判城市文明的人性价值,指导城市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先进文化特征、精神文明本质体现、精神文明创新、可持续发辰的灵魂、精神文明建设新课题诸方面论述了先进文化与可持续发辰的辩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新形态,它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新型概念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溯历史发展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划分依据,可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时性考察人类文明形态这一相近概念中呈现,在共时性对比前苏联创造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形态的对应概念中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答现实课题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和中国特色的语境下,它表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概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机制中处理好道路与理论、传承与创新、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四个阶段。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为引导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从而使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作为人类生态文明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其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