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化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和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价值观不断施加影响、整合和重构作用,不仅检验、丰富和发展自身,也推动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起初以重建社会秩序为目标的户籍制度,在文化传统及发展战略选择的路径依赖中,逐渐演化成社会控制、资源配置、利益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安排及其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以户口为维度的空间社会分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从关乎人生和社会的进路与走向,具有目的论性质的净土观念来看,中国佛教理论发展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从人间与净土的隔绝对立,走向人间与净土的深度融合。这条主线的现实转化就是通过文化运动、治国护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统筹城乡等实践,使农与非、城与乡以及天与人、心与物、身与家等从对立走向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应,反映了佛教的慈悲济世、众生平等、利乐有情等价值追求以及化否定为肯定的逻辑方法、化出世为入世的行为方式、化内在为外在的超越路径,在改变中国农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生存状态中的具体运用;反映了中国佛教在与儒道西学等互动中的与时俱进,以及最终走向适应和支持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中国梦是人间净土观念的转化表达,中国佛教能适应和支持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进入重大转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工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建设等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为乡村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过渡和转变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乡村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变迁进行历史和现实的考察,阐明了当代中国在社会心理变迁进程中所凸现出的“二律背反”特征,并就影响社会心理变迁的主要原因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旨在为实施有效的社会心理导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语言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流行语言更是如此。有些流行语言会消失,有些流行语言会被保存下来,并延伸到以后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去,甚至被收录进新改版的词典、辞书中去。流行语言是一部活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史书。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就社会文化变迁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关系进行探讨 ,试图揭示国人社会心理现代化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显著的变动过程之中。结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运用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概念及分析方法,从水平结构的变迁、垂直结构的变迁、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状况进行了一次初步的描述和分析,为彼特·布劳的宏观结构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应用性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1.
以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这两个政治哲学概念作为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可发现中国社会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发生了转型:古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和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属于整体主义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社会属于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将保持是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而不会变成纯粹的个体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后其乡土性也在发生着转变,从当前看来,这种乡土性并未消失,而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在不断的自我重构.但是这一时期的乡土性的重构产生了一种“粘性”效应,阻碍了乡土社会的转型.乡土社会的“粘性”主要表现在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努力,才可以化解“粘性”效应带来的转型困境,促进乡土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制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机制时,逐步形成了其制度变迁理论。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分工与交往,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一定社会关系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冲突;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共有信念,预设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制度变迁的方式是质变与量变、渐进式与激进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界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入手,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思想。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正是在揭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对立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社会解放是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市民社会理论 ,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角度 ,指出对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取决于市民社会在中国建构以及演进的可能性。文章从逻辑以及经验层面对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得出了肯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消费理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必将推动消费理念由不合理向合理的转变,而合理的消费理念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方政府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个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对地方武装的成功改造,是新四军统战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华中抗日根据地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我党的方针策略,从组织、思想和作风上对地方武装进行改造,充分壮大了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和相沿的传统的旧方志编修观被重新审视并受到批判 ,修志宗旨的创新、方志编修中进化史观的倡导、民史观的推行、综合文化观的阐扬 ,使民国时期的方志编修观发生变革 ,促进了民国新方志的编修 ,并为今日全新的方志编修观的构创和方志的编纂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20.
1949-1957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迁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全面的、快速的、深刻的,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对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从变迁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