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韵"说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旧文四篇》到《谈艺录》再到《管锥编》,钱钟书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一方面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追本溯源,对"神韵"说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和辨析;另一方面,为寻求共同的诗心文心,他又打通学科、时间、地域等的界限,化胡越为肝胆,从而使本身极具含混色彩的"神韵"说更为清晰的凸现出来。在寻求传统文论现代化转型和中西诗学对话的今天,钱钟书的辨析之心及其治学方法无疑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
赵执信的诗论主要是对中国传统的儒家诗教理论的继承与发扬,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其关注的首要问题.赵执信的作品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与现实性.王士禛的"神韵"说,侧重于从文艺的艺术规律探讨诗歌创作,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其关注的首要问题.王士禛的作品善于创造优美的意境去感染读者.二人的诗论存在分歧的同时又具有互补性、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国古代诗学四大流别呈现相互接纳、融会的特点.沈德潜的"格调说"充分吸收了王士祺"神韵说"的部分特质,在审美追求上,既崇尚阔大朗健的气象,又表现出对"神韵"古淡、清远的美学风格的喜好.这是因为古淡清远这一美学风范与文人阶层的理想和品格大体一致.另外,从艺术的表达方式上看,"格调"和"神韵"都追求不切,也就是不落实处.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正可以沟通古淡清远和阔大朗健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美学风貌.当然,沈德潜的"格调说"在融会"神韵说"的基础上,也坚持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在题材上选择上,沈德潜的"格调说"坚持对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清诗别裁集》中,沈德潜虽然以诗作入选取数量的方式,肯定了"神韵说"倡导者王士祺诗坛盟主的地位,但他却不顾王士祺对五绝的偏好,大量地选取了王士祺创作的七绝,因为七绝这一体式与现实人生的关联更紧密.这样,沈德潜就以巧妙的方式把"神韵"王士祺改造成了"格调"王士祺.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西方绘画的影响,我们的不少工笔人物画刻意求全求细,以致失去匠心意趣、失去神韵.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绘画传神写意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格调风神神韵--胡应麟《诗薮》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应麟的<诗薮>是明代中期一部重要的诗话著作.书中一方面继承了前后"七子"的"格调"说,并将"格调"说作为论诗的主要标准;一方面又提出了另一标准,即"风神"或"神韵",体现出从"格调"说向"神韵"说演变的轨迹.这构成了<诗薮>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中,中国画所描写的景物不是普通意义下的景物,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内涵。从中国绘画发展的萌芽时期来看,中国画学与中国哲学的思想就融为一体。16世纪的明代后期,画家董其昌依据禅宗分“南北宗”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分“南北宗”的观点,把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的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其崇尚南宗贬低北宗的绘画观,更成为“海内翕然从之”的艺术标准。直至20世纪初的近代社会,经过学者们的反思和实践,北宗绘画的真正风格特色才被人们所认可,天津近代画家陈少梅更成为北宗绘画艺术复兴的旗帜性人物,被称之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北宗山水画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气韵生动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千余年来被尊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绘画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即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在中国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时期,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人伦鉴识,指的是画中人物的风姿神貌.当中国绘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主之后,气韵生动指的是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气韵生动是绘画主体与自然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取势",将大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主体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类艺术中,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原则.由天人合一而产生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朱生豪的翻译理念"神韵说"凝聚了朱生豪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来源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朱生豪的翻译理念集中表现于其翻译实践之中,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中,他将神韵体现为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的话语,从中西意象、话语的对应翻译与原文意趣的把握中,以中国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的诗学"神韵说"为理论根源,在翻译实践中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0.
晚明华亭派领袖董其昌著作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史家历来把董其昌著作的中心议题——南北宗论功过系于董其昌一身。对《画旨》等书的点校可以发现 ,董其昌的所谓“南北宗论”系抄袭莫是龙的成说 ,区分南、北宗和逸家、作家是明代文人的共识 ,南北宗论的提出是有背景的 ,南画和南北宗论均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1.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提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涉及诗,画二艺,再来论诗,论文者少有提及引用,而且画史,画论称引频繁,并且均有各是其说之嫌.这种情形在画论中尤为突出.我认为,作为一种艺术观点,且是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雏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只有在这一视角上,诗、画才能互"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不仅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贡献颇著,对中国绘画史领域也有较深涉猎,尤其是在"南画"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之所以关注"南画",一方面是针对近代日本绘画发展政策过分提倡"日本画"而导致文人趣味的"南画"日渐衰落;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新的收藏趋向提供画学理论支持。而京都学派的研究路数和他自身的史学素养,不仅使内藤湖南精辟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纠正了日本人对中国文人画体系的偏狭理解,更是从史学结构上把握了影响中国绘画变革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在当时中日文化界递次批判文人绘画的浪潮中,内藤湖南通过对"南画"历史的研究,积极宣扬这种东方绘画样式和审美趣味,并阐明了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价值。而在学术研究之外,既要看到内藤湖南对西方国家占有东方艺术遗产的警觉与保护意识,亦不能忽视其在阐述"东洋文化中心变化论"观点时,体现了日本人的优势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居士绘画与所谓“正统”的宫廷绘画的殊路异途,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居士艺术思潮兴起于宋,兴盛于元明,延及清末。居士艺术家不仅画所见,而且画所想,画所知,力图表达“画外意”。究其精神诉求,大多数居士艺术家表达的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隐退与政治回避。  相似文献   

14.
王士礻真"神韵"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总结,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诗歌历来具有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传统。剖析"神韵"说背后的生命意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生命认知与感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5.
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在朝鲜,特别是在18世纪后期的北学派文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北学派文人之于王士稹的神韵说绝非消极地接受,而是对其进行了"主体间性"式的阐释与批评.这生动地凸显了中朝文人在文学理念上的亲密互动.  相似文献   

16.
“神韵”是我国古典美学与文艺批评中一个源远流长的范畴,经历了从品藻人物、评论绘画到品评诗文的转变,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对“神韵”均有论述。王士祯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充实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王士祯“神韵说”的内涵概括起来有:1)“神韵天然,不可凑泊”;2)“余味”“余意”、含蓄深远;3)冲淡清远的诗风为尚;4)兴会神到、“伫兴而就”。从对李白诗两首——《夜泊牛渚怀古》和《玉阶怨》的分析可以体会“神韵说”的韵味。  相似文献   

17.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是颇为重要的一支,它以标榜“神韵天然”而独具美学价值。但历来对其褒贬不一,引起较大的争议。文章拟从中国传统诗论及结合国外新的美学观点的角度,对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审美意蕴作些探究。主要通过对“神韵”的解说、“神韵说”美学蕴含的内容以及动态的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较完整地揭示“神韵说”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远冲淡是神韵说的美学要求。清远就是清淡幽远的意境,就是清幽绝俗的艺术形象。冲淡就是淡雅、恬淡的意境和澹泊自处的生活态度。王士礻真标举清远冲淡,在创作上是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作品为依归的。清远冲淡的诗风是王士礻真等清初士人复杂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意美、形美、音美浑然一体,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化境".通过评析王佐良先生的A Red,Red Rose英诗汉译本,进一步说明意境和神韵风格是诗歌翻译应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画论两题     
中国艺术推崇“意象”,讲究“气韵生动”。漆画作为新兴的中国传统架上绘画,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广,漆画应讲究“气韵”,摆脱传统工艺美术的束缚,才能成为与西方油画相媲美的东方艺术的架上绘画。中国油画要在这个时代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追求油画的东方神韵,才能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