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广友 《东岳论丛》2019,40(7):75-85
史学交流是历史研究活动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对话,是促进史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的史学交流不仅与史学研究本身的发展状况有关,而且与当时的外部政治条件密切相联。20世纪后半期中外史学交流深受这一时期国内意识形态变化和东西方冷战关系起伏的影响,经历了从困顿到突破,从意在实现意识形态目的到重返学术本位的曲折演变,其交流的内容和路径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可划分为初创期、徘徊期和开拓期三个阶段。其中,初创期古代散文理论整体宏观研究较少,个体微观研究较多,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徘徊期的研究处于徘徊探索阶段,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研究相对比较沉寂,几乎没有开辟新领域和发掘新对象,基本停留于建国前的视点上。开拓期的研究思维活跃,视角新颖,方法多元,观点鲜明而深刻,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后半期,在沙俄金匪越界盗采和国内财政状况困难情况下,为了“兴利实边”,清政府批准在黑龙江地区先后创办了漠河等金矿。这些金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1900年沙俄入侵中国东北后,黑龙江地区各金矿多遭沙俄占据和盗采,损失惨重,不但中止了该地区金矿业的发展,而且还使之直至清朝覆亡都陷于一蹶不振境地。  相似文献   

4.
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整理国故"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兴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绍瑾 《学术研究》2001,14(8):113-117
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之所以兴盛于20世纪20、30年代,和当时"整理国故"的思潮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以胡适为代表的"整理国故"的主张,并不能与抱残守阙的复古守旧观等量齐观."整理国故"思潮中所凸显的"国故"地位及其所提倡的科学方法,立即在当时的古代文论研究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创性的界定 ,应包括学术研究与编辑出版两个方面。对于出版者来说 ,一是对人类进步、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知识作历史性出版记录 ;二是对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被凝固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现象通过出版的方式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再创造。出版的原创性 ,是中文出版走向世界的一种潜在的动力 ,其关键就是要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并以“名牌”战略效应介入国际文化的竞争行列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源涛 《河北学刊》2001,21(5):98-102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创建提供了诸多研究成果。他们广泛展开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同时致力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专题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等多个方面,在诸多问题上形成了他们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地评述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历程,总结了在新的民族化诗歌探索中不同时期及其代表性诗人体现的不同特征.最后从伦理化、抒情化、大众化、意象化与和谐美的角度整体上辨析了20世纪中国诗歌民族化探索中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铁 《河北学刊》2004,24(1):170-174
经济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的结合,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传统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侧重于"国计"方面,对"民生"问题注意不够;而如果将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用"社会经济史"的思路进行选题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还能够提供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庆元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40-143
过往的翻译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研究成为一部断代史。20世纪20年代初期,多个文学团体的相继成立及各种文艺刊物的加盟,拓展了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东欧、北欧的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名著介绍,形成了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以政治意识和人本主义思想为取向的20世纪20年代的翻译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产生之初。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元素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与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整体现代转型交织在一起。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者对前者形成强势压制,激烈吁求自由与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各种群体回归。  相似文献   

12.
刘小云 《学术探索》2008,(5):104-108
西南民族调查与研究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术的一大热点,杨成志从1928年的滇川调查开始,致力于西南民族研究,两度出洋留学考察,博采欧美学术,并以中山大学为依托,训练出一批研究西南民族的杰出人才,中山大学因而成为西南民族研究的重镇,杨成志也成为西南民族调查与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见意的文字,20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学者们掀起了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在20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至少有8000多年说,6000——7000年说、4000多年说和3000多年说等多种不同论断。殷代文字肯定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中国文字的源头可上溯到夏王朝时期即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大汶口陶文、丁公陶文和景阳岗陶文等,只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话剧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是话剧输入并在遭受到文明戏的挫折之后以"爱美的戏剧"的形式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期,新、旧剧之间的关系虽有了初步的接近与融合,但总体上也还处于相互拒斥与争锋的状态中。30—40年代,是第二个阶段,有三条发展线索:一是话剧职业化及正规化的进程,二是戏剧大众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向着提倡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发展,三是新、旧剧之间进一步的相互渗透以及电影与话剧之间的相互影响。从1950—1976年,是第三个阶段。艺术与物质的矛盾更加淡化了,而艺术与政治的矛盾则更为突出。与实用目的淡化相一致的是,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民族化,亦即使话剧中国化的努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得到了全面而强有力的贯彻,并强化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问题。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是第四个历史阶段。80年代展开了戏剧观的大讨论,探索话剧兴盛。小剧场运动占据了中心位置以及独立制作人制的兴起,则是90年代中国话剧运动的主要标志。制作人制、演出季制与小剧场运动,正在向着21世纪延伸,成为21世纪中国话剧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6.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17.
龙姝帆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93-94,97
本文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试从题材、体裁两方面对其歌诗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岫 《文史哲》2002,4(5):25-33
长篇小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个时代纪念碑式的记录。 2 0世纪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记录了上个世纪 10 0年间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斗争 ,是留给后人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长篇小说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嬗变、积累与突破 ,从幼稚到成熟 ,从单薄到丰厚。尤其是 2 0世纪的后 2 0年 ,长篇创作从技巧上汲取了许多异域的营养 ,从内容上深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 ,从前后 5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长篇创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形态、问题与思潮: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方法论上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形态、问题与思潮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指出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哲学问题,环绕这些问题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及其互动。以问题为中心,以思潮为线索,可以较好地把握20世纪中国哲学之网,深入展开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期的近半个世纪,东亚的国际关系经历了从列强共同掌控到日本逐渐独霸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日本始终是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角,东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日本对中国不断的侵略。虽然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段时间的东亚稳定,但日本的东亚政策目标是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并为此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拼凑起了“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这种侵略扩张政策遭到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