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闽南俗语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然后以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比较作为基本语料,探讨语用等效理论在《京华烟云》中闽南俗语的中译策略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京华烟云》中的闽南文化的揭示以及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英语小说,林语堂将文中的互文知识进行重构和扩充并将其传译到西方的语言世界中,这种英文创作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互文的翻译过程。因此,试从互文性角度来分析《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痕迹。  相似文献   

3.
音译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古已有之,但一般作为“义译”的补充,局限于专有名词的翻译。以双语作家林语堂的英文著作《京华烟云》为例,揭示音译法的各种妙用及效果,分析其使用理据,从“杂合”的视角提出要适当利用音译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5.
根据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改编的40集台湾电视连续剧,跨过海峡,在福建荧屏上出现,吸引了众多观众,其盛况近似《四世同堂》电视剧的播映.正如老舍与北京的关系一样,福建是《京华烟云》小说作者林语堂的家乡.《京华烟云》通过电视剧形式与福建观众见面,这是久居海外的作家、学者林语堂生前未曾料想到,但确实成为遗赠给家乡人民的一件礼物.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自一九三八年秋季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陆续在美国出版。他最为自得的小说共有三部,即一九三九年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一九四一年出版的《风声鹤唳》(ALeaf in the storm)和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朱门》(The vermilion Gate),称之为《林语堂的三部曲》。《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一样,最初都由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但直到一九七六年,台湾远  相似文献   

7.
中、朝、韩三国对《阿Q正传》的朝韩语翻译各有不同。在翻译的历史上,朝鲜半岛最早出现朝文译本,后来由合而分,韩国也有了韩语译本;在翻译的重心上,韩国多放在小说艺术的再现上,朝鲜更关注作品的思想价值和革命性;在人物称谓、注释以及汉字使用上,三个国家的译本所采取的策略也各具特色。这主要是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个国家的接受语境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青春小说《暮色》中文译本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年轻阅读群体。为研究其中描写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在此首先分析了国内流行青春小说的语言特点,并同中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暮色》中文译本描写部分主要遵循异化原则并使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尽管译者也采用了有创造性的文字来补充译文的不足,句式上也有所变化,但是和国内青春小说读者群所熟悉的语言风格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译为日文的鲁迅作品,日本多位知名译者皆曾翻译过这部小说。文章选取井上红梅的译本,将其与原著详细核对,发现井上多处误读原著,导致译本出现误译漏译等问题。文章以井上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这些误读现象,探讨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译者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翻译尺度的掌控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地传达出作品的风格与意义,又不能过度诠释,将译者自己意志强加读者,只有把握好翻译的尺度,才能避免失误,保证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双姝"模式贯穿林语堂多部小说,具有塑造女性形象、建构情节的重要功能,也是解读作家心理的重要线索,与深蕴林氏思想中的理想/务实、性灵/世俗等对应范畴实为同构关系。从《京华烟云》、《红牡丹》到《赖柏英》,"双姝"模式的演变显示了叙事者"白日梦"的升级,同时反差日趋显豁的是现实中更加务实的选择。林语堂的"双姝"模式既源自文学史的传统,又与个人情感经历密切相关。双姝对峙中"理想"一极的女性想象延续了名士"言志"的传统,成为作家文化人格的艺术性表白,也是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之缺憾的别样修补。"双姝"书写显示了作家"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软实力与典籍外译之话语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 《河南社会科学》2012,(7):102-104,108
典籍翻译对于提升中国形象、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抵制文化霸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华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或汉学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译本在国内外评价很高,在国外销量也很大,影响很广,但我们却发现理雅各《易经》英译本存在着许多误译,作为文化殖民者,他还有意通过翻译消解和扭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剥夺了中国人的话语权,严重损害了中国形象.典籍外译利在千秋,为了确保典籍文化在输出的同时不变形、不失真,汉语学者的译本断不可缺,不能简单地仅以销量作为典籍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时期,翻译如何助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与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中,存在许多共同的跨文化阐释的成功因素,文章拟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对两部作品的翻译进行对比,从中摸索并总结成功的跨文化阐释的构成因素,从而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英译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学振的博士学位论文《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了。该书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结论新颖,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块璀璨夺目的“五色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自京剧从1919年在海外传播以来,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既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英语翻译对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实证考察,提出了促进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先进 《云梦学刊》2011,32(4):135-137
郭著章教授等编写的《文言英译教程》中专门有一章介绍"古典小说英译"情况,内容涉及我国四大名著英译片段及教材编者相关点评。在仔细研读原文与译文的基础上,进行汉英对比,同时对四种英译文作了平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译文片段分别出自四位不同译者,而且翻译的年代也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却基本相同,且与当代翻译理论不谋而合,称得上"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学术界近来讨论的一个热点.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子问题,即从中国传统学术意义上提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和从西方哲学的意义上提出中国有无哲学,我们称为金岳霖问题和冯友兰问题.回答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关键在于回答如下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即我们应如何理解哲学.  相似文献   

17.
20年代胡适等人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并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展开系列的学术活动,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南方学术重镇东南大学的学者们除了以《学衡》与《史地学报》为阵地之外,以国文系师生为主成立了“国学研究会”创办刊物、展开演讲、编辑从书,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针对北大国学门,东南大学国文系也计划组织“国学研究院”,但却遭到北方学者的抨击和校内新派的挖苦,由于东大不久即发生风潮,东南大学国学院最后是否真正成立也值得怀疑。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的短短历程和遭遇,集中地反映了20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界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地缘与派分。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瑞芬 《阴山学刊》2003,16(4):75-78
京剧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而发展起来的,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深层的一致性。京剧表演艺术家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新时期,京剧与传统文化都面临挑战,需要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9.
张蕾 《社会科学》2012,(4):185-192
对现代通俗小说"存真"或"补史"价值的论述,涉及到的是小说和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用"现实主义"的理论话语来表述并不合适,其中牵涉到从社会历史到小说,从小说到社会历史的互动互生关联。作为社会历史构成基础的日常生活或者衣食住行也是现代通俗小说的常规叙事内容。无论是引领时尚的衣饰变迁,还是西餐中国化的饮食爱好;无论是石库门亭子间的生活情态,还是汽车火车的旖旎风光,这些既使现代生活呈现出万千气象,也促成了通俗小说对社会现实的生动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