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再复同志《论文学的主体性》等系列文章发表后,在文艺理论界引起了震动。它提出的问题和某些观点,对于改变人们习惯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乃至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诚如许多同志所指出的,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显得匆促,有许多不够准确、不够严密的地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文学观念曾经是文艺理论方面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刘再复同志这一两年发表的一些有关论文,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和建立符合我们今天对文学认识的科学的文学观念,这无疑是理论界普逼关心的重要课题。应该说明,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有不少好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仅就他文章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刘再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意识的日益崛起,人们以深沉的目光审视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从以往沉痛的教训之中,深切地意识到许多旧有的文学观念必须变革,方能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基于此,刘再复同志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重要理论课题——文学主体性问题,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极大反响。人们纷纷著文,对这一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述不乏精辟之见,但也存在着一些纰漏,使得其理论缺乏周密性和完善性。感于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自己一管之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刘再复同志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  相似文献   

4.
九月上旬,河南省作家协会和我校《大学文科园地》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文学主体性原则”讨论会。会议就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主体性原则的系列论文,和陈涌同志对刘再复理论的批评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的大多数同志肯定了刘再复提出“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改革之风吹响各个领域。在革新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文章发表,有各式各样的观点“亮相”。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和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刊载了刘再复同志的《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篇文章已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激发了一场争论。刘再复同志的文章,对于开拓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探索文学观念更新的途径,都是有价值的。不过,读完论文学主体性的文章后,觉得他的文章仍有许多可商榷的余地,因而不揣浅陋,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6.
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后,引起了颇多争议。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文艺的规律、文学同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其它领域的关系等方面。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这场论争,而在于探讨文学的主体性主要集中在哪里、主体  相似文献   

7.
《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和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先后分两期刊出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文章认为,“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并认为,在当今的艺术活动中,这三方面的主体已全面削弱或丧失,并对这种主体及其如何复归避行了全面的论述。其后不久,陈涌同志和姚雪垠同志先后在《红旗》上发表文章,对刘再复同志的反映论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展开了批评和提出了质疑。①陈姚二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我在多次阅读和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向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尖锐对立。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同马克思主义唱反调。本文就人与文学问题剖析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究竟宣扬些什么观点。 1 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开宗明义强调“人”、“人的主体性”,因此有必要先弄清楚他所说的“人”,“主体”或“主体性”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是人学”又是什么解释? 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刘再复讥讽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人”的观念是“忘记了社会是‘人的社会’,即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是“见  相似文献   

9.
纵观刘再复近年来的文学研究始终未离开过对“人”的关注。围绕刘再复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主体性”和“性格组合论”等,分析其近年来有关“人”的主题的文学理论研究,探讨其在超越视角下对“文学是人学”这一传统命题的观照,继而梳理他对“人”的内宇宙的深掘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潘艳秋:刘再复同志吸收了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运用新方法论提出了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这是文艺理论园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冲破了以往典型研究单一化的樊篱,在许多重大文学观念上都作了大胆的革新。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刘文认为人物性格是由正反两极构成的,从个人和人类社会总体的关系来看,有肯定性和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组织了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卢丹、吴艳、吴凤祥、方万勤、范步淹、殷安建、张维麟、姜弘等同志的发言来稿,鉴于篇幅有限,未能一一发展,兹将来稿中的主要观点综合简介如下: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的提出,是新时期文艺理论工作上的一次突破,不应仅仅看成是刘再复个人的见解,它实际上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活动进程中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文艺理论工作者和一切关心文学活动的人都不应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对它的深入探讨,无疑是有助于新时期文学的健康发展的。我们应该把这个讨论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问题,陈涌同志和刘再复同志的某些观点迥然不同。刘再复同志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读书》1985年第2期)中是肯定文学存在内部和外部规律的;陈涌同志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1985年第8期)中也认为文学存在内部规律,但对文学的外部规律没有进行论述。他们的根本分岐在于怎样看待“文学与经济  相似文献   

13.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历史渊源是杂多的,但康德美学文艺学是其主根。刘再复接受了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影响,也接受了康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教育革命后,党总支和系行政根据需要决定文艺理论教研室开设文学概论课。当时,我们由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够信心是不够强的。这门课在教育革命前的情况,可以用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几句话来概括,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如果要在教育革命后开出这门课程,必须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作很大的变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文艺理论教研室仅有两名青年教师,人力不足,知识有限,要把这门课程开设出来是有困难的。我们曾经把希望寄托在校外一些文艺界的领导同志和工农作家身上,想请他们来校开办文艺讲座以代替文学概论课程。但总支考虑到校外同志不易请到,文艺讲座也不能代替系统的教学,要文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直争论不休的“主体”及“主体性”进一步考察、确认,以期更准确地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由此展开对“文学主体性”的再阐释(包括对刘再复同名观点的评价)和对与“文学主体性”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再梳理,甄别和纠正主体性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文学主体的群己之争。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史和文论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贡献、理论限度与思想潜能进行评价。在思想史层面,文学主体论引起的是人学思潮的系统化、内在化的主体性转向。在文论史层面,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各派文学理论的碰撞、互动和重组。文学主体性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的本体化与本土化两个方面。文学主体论没有正面回应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尤其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没有充分吸收现象学以降兴起的交互主体性学说及其伴生的对话理论、互文性研究、普遍语用学、过程中的主体等理论,实现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反思文学主体性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中的发展流变和理论限度,与其说文学主体论提供了某种完善的理论形态,不如说其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精神镜鉴和学术张力——在论争和对话中不断发展,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历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它的主体性理论同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上阐述了文学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和解决了创作主体和表现主体、服务主体三者统一的一系列课题,保证了人民大众在文学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根本漠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鼓吹文学上的唯心论和唯我主义、非理性主义,反对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企图根本改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文艺观念,诱导社会主义文艺向个人主义、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蜕化和堕落,从而改变其性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以对人本问题的执著关注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纯文学的典型代表。史铁生的创作特色来源于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史铁生的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精神个性,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在文艺理论领域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重犯了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所犯的错误,在历史观、美学观、艺术观和思维方式上背离了唯物史观,陷入了唯心史观.过去没有从理论上彻底解决的文艺理论分歧仍在制约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1986年至1988年,文艺理论家陈涌、作家姚雪垠与刘再复进行了一场文艺论战,这场文艺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不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而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在把握文艺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的不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只有从理论上彻底地解决陈涌、姚雪垠和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外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的研究,笔者发现,论者们的研究多数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就是那些有着"实证性渊源影响研究"痕迹的研究,实证性的材料也明显不足。个中原由何在?这是本文力图加以清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打算对"个人才能与文学传统"这个文艺理论老问题作出一些反思,并提出能够较为有效解决"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