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请求言语行为是说话人以礼貌的方式请求听话人做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一文对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实施策略和影响其实施策略的因素做了深入探讨,并揭示了其特点,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2.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会话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以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实施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同时实施两个言语行为:一个是主施事行为(实际上要表达的),一个是次施事行为(话语本身的行为)。例如,?(你能把盐送给我吗?)这句话表面上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事实上是请求对方把盐送过来,前者(询问)是次施事行为,而后者(请求)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主施事行为。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  相似文献   

3.
不同文化的言语行为的直接值不同,要准确理解交际对方就要准确掌握交际对方文化的直接值.言语行为是施为用意标记和命题内容的结合体,其直接值也应是二者的结合体.但至今为止,言语行为直接值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施为用意标记上而忽略了命题内容.命题内容成分应包括目标、动作、听者参与、受益人和方式,它们对构成请求的直接值的重要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称呼用语在人们言语交际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使用的称呼用语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践中和与俄罗斯人交往中,常常发现一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向陌生的俄国人打招呼或称呼对方,不知道如何向对方提出问题或请求。现就俄语言语中对陌生人的称呼用语作以简单介绍:   一、Привлечение внимания招呼语 (引起对方注意的用语 )在与不熟悉的人交际中,因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对方,又要向对方提出问题或者请求,所以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常常使用下列招呼语:   1.Простите !Извините …  相似文献   

5.
拒绝言语行为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交际双方的被动方用言语否定主动方提出的能够对被动方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请求、要求、安排、建议、邀请等。笔者倾向于按方式划分的意见,而按内容划分的类型实际上是拒绝言语行为使用的情景,借此分析官僚制度对拒绝方式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请求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言语行为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话人为了达到请求目的和礼貌要求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致,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以保全对方的面子。《乔家大院》是一部讲述"商业奇才"乔致庸创业传奇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对话较丰富,请求言语占较高比重,每一句请求言语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结果。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识解的重要手段,对看似不相关请求模式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乔家大院》中请求言语行为的意象图式进行分析,找出实施请求策略背后的动因,有助于读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人物性格,更好地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尽管请求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由于文化价值观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请求策略和请求修饰语的选择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英文化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交际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8.
文学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待深化,其宗旨就是搞清文学交际活动用语言做什么事以及如何做这些事。"劝导"的言语行为就是说话者试图说服和引导受话者做某事,它广泛存在于包括文学交际在内的人类交际的各个领域。与其他话语交际领域相比,文学话语中的劝导言语行为则一定是间接的,其间接性体现为必须通过"以美取悦"、"传情"、"告知"等的言语行为来实施和发挥效力,属于文学交际话语中的最高层次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言语行为。一切严肃的文学交际活动最终都要归结为劝导的言语行为,都要以劝导的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完成其介入现实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9.
尽管请求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由于文化价值观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请求策略和请求修饰语的选择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比了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类型的异同,旨在通过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造成其差异的这一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日常交际应用中,请求言语行为使用频率很高,形式结构也复杂多变。本文分析了英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运用Thomas语用失误理论深入探讨了大学生英语请求言语行为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及其原因,并提出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请求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分类法,对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范畴化分析。研究发现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到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意图和原型等级逐渐降低,原型界限愈加模糊。有些请求言语行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推理才能把握其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2.
“面子保全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rativeprimciple)和“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学说完成了言语交际中从“意义”到“含义”的过渡,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Leech,1983).但是,新的问题也因此而产生了: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常常不用直接的方式遣词造句,而是用间接的方式声东击西?为什么只让对方拐弯抹角去意会,而不愿向对方坦率言传?这些问题在格赖斯理论中没有得到圆满的解答.后来的学者布朗(P.Brown)、列文森(Levinson)和利奇(teech)等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  相似文献   

13.
言语行为理论表明,我们每说一句话同时完成了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效.但是,跨文化交际就此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样的言内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的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效,而为了取得相同的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言内行为.中英语言在称谓语、恭维语和请求言语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对这些言语行为的差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非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非言语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民族性和多义性,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言语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因而有必要了解语境与非言语交际的关系:非言语交际的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语境;语境有助于非言语行为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Greetings、addresses和summons是人们实施言语始发行为的三大用语.通过对这三大用语的举例分析,说明只有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所用语句与语境和情景之间的关系,发话者才能有效实施言语始发行为,从而引发对方参与交际.  相似文献   

16.
在Brown&Levinson面子观的指导下比较汉、英两组建议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的使用类型与频率结果表明,汉、英两组被试行为都极少直接向对方提建议,也不会太过间接、委婉,而是在明确建议的同时采用相应的面子补救策略,这支持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普遍性理论。两种语言间相同的言语行为又具有各自的礼貌特性: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倾向于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英语被试则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并且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更多地考虑彼此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话语基调为言语参与者提供说话的根基。在表达请求言语行为时,双方都要遵守与之相关的社会基调和交际风格的约定,求得请求言语的表达不会损伤别人的"面子"观。作者通过对话语基调和言语策略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说话双方如何委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是通过语言活动来实施的一种行为,言语行为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列举了在中西方文化中请求言语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总结了在汉语中为了维护“面子”,请求行为往往借助于辅助性语,阐述了“请求”言语行为的辅助性行为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语用标记语的使用为交际对方提供明示的语用标记和话语之间的关联,帮助对方正确理解话语,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在口头和书面交际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定量分析与研究学生的英文书信这一书面语交际后,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使用语用标记语能力,但它的使用有较大的一致性,有时出现模式化倾向,或者重复使用、误用或根本不用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语用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传授语用标记语的相关知识,并增加语用标记语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这两个概念是用来表述言语交际中双方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文章认为,权势和同等语使用中的表敬和示近都是礼貌行为,并主要从称呼语、动词结构和其它言语层面对话语中的权势量和同等量进行分析。分析指出,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是因为双方找到了各自心理阈值的结合点,而且这个结合点不是静止的,它随着交际双方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出言语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