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诗歌创作来源问题上,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技艺说"与其老师柏拉图的"迷狂说"针锋相对."迷狂说"主要来源于柏拉图<伊翁>,"技艺说"则来自亚里士多德<诗学>.本文试图重新回到文本本身,对观<伊翁>和<诗学>,从两个文本内在的情节论证及相互间的回应辩难,重审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2.
idea是柏拉图哲学的主题,该学说在<斐多篇>和<国家篇>中达到鼎点.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意识到idea存在的诸种困难,并尝试做出示范性的八组推论,实现由前期"一元唯善论"向后期"多元范畴论"的范式转换.不同于柏拉图不愿放弃、只肯修正idea的做法,亚里士多德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转而确立起可感事物的第一实体地位,通过对哲学研究活动的重新界说提出了"实践智慧",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基本观念,也为后世留下了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实践"这一哲学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方刚 《浙江学刊》2004,(4):98-101
本文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考察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相论困境的反思,并进而指出海德格尔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柏拉图的某些错误.作者认为柏拉图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名称与对象或者是语词与事物以及对通常的语言形式的误用,从而他在西方哲学中引入了两个世界的概念.这种柏拉图式的二元论是本质主义哲学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学界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内涵及关系问题未达成共识.从文学与真理性的关系这个角度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从模仿的角度界定文学与真理性的关系,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无法做到揭示理式世界中的真与美,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学模仿应是人与自然目的相一致的体现.两者在构建文学无法达到真理这个结论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真理性仅在被展现的过程中才真正地存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虽然质疑文学在模仿中达到真理的可能性,但并未否定模仿本身以达到文学真理性为前提,文学的确是模仿事件,但同时也是模仿性的再创造事件,文学的真理性能够在模仿中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5.
刘宇 《求是学刊》2012,39(3):28-34
亚里士多德早期、中期和成熟时期关于实践智慧概念的阐述中,隐含着一条逐渐摆脱柏拉图主义的线索,由此实践智慧也摆脱了理论智慧的阴影,成为独立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而在这个摆脱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所依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伊索克拉底.伊索克拉底与柏拉图针锋相对地阐发了一种完全针对具体实践事务的实践智慧,这一点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在亚里士多德成熟的实践哲学中,实践智慧主要具有伊索克拉底式的形态,但同时在实践智慧的规范性方面更接近柏拉图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西方柏拉图研究源远流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5世纪),柏拉图新经学绵延五百年不辍;帝国崩溃后,蛮族入侵,古代典籍湮灭,文不在兹,以致此后一千多年里(公元5-15世纪),西方人只能借助半部<蒂迈欧>和阿拉伯学者的拉丁译本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作家的引文认识柏拉图(在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柏拉图作品抄件仍在流传).直到1397年,柏拉图才转道中古阿拉伯世界(公元7-14世纪)返回西方世界.大致说来,重返西方世界的柏拉图在现代西方掀起了三次浪潮: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 世纪初-17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和二战以后(20世纪中叶以来),只在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中-18世纪末)有所中断.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对话<吕西斯>的开场部分即彰显出作者在情节设计和场景设置方面的精巧用心,众所周知,柏拉图对话的开场总是与对话的主旨紧密相联,对话表面的情境与内部的情节动力相互交织.本文紧扣<吕西斯>开场部分的戏剧化场景及情节描述,分析<吕西斯>的戏剧化特征,试图揭示柏拉图的哲学思考与戏剧性对话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美诺>的独特之处 柏拉图对话大多以人名为标题,原因在于教育对象的灵魂多种多样.但是,作为谈论美德的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美诺却很可能是柏拉图对话中出现的最坏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虽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奉为西方第一部专门系统的诗学理论著作,但其在古代世界中一直谜一般地隐匿着,迟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得以重见天日.此后,其中某些观点经由提炼、归纳,得以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0.
城邦是古希腊民主法治思想的客观物质基础,无城邦即无古希腊民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民主思想进行扬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二者在民主类型和民主范围上均有重大差别。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之同植根于城邦生活之共同本质,民主观之异则源自城邦生活之变迁。师徒二人的民主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法治观的性质和方向:柏拉图从哲学王的理想走向法治的现实,而亚里士多德在导师思想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开启了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从语法考察入手并进而破解希腊的"在"的生存论意义,是海德格尔冲破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通道".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在"的"语法考察",从而初步完成了对希腊生存论的回溯,为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成熟的存在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振 《求是学刊》2013,40(2):34-37
<正>一、施莱尔马赫与《克拉提洛斯》问题在柏拉图的35部对话中,《克拉提洛斯》(Kratylos)是一部非常令人费解的作品。早在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翻译柏拉图文集之时,他就在《克拉提洛斯》的"引论"中谈道,这部对话给"柏拉图的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P228)。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克拉提洛斯》带来的困  相似文献   

13.
新世界秩序问题几乎是和人类文明同时产生的。古代学者就常常提出和探讨这一课题,包括古希腊和中国在内的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发源地都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理论贡献最大的可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创立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的认识论。柏拉图幻想着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人与人关系融洽美满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见解则是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紧张,同时认识到人类知识在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王兵 《日本研究》2010,(1):103-106
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对中国历代诗学颇有研究,编辑评定了<萤雪轩丛书>以及部分名家诗集,总体诗学倾向是崇尚唐宋,贬斥明清.论诗主张以冲淡蕴藉为主,时出清警雄浑之语为妙,重视性情、韵味和学古.其评点形式多样,个性鲜明,对当下的诗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汉林 《求是学刊》2013,40(2):37-41
<正>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或科学分为三类:静观性的知识,即纯理方面的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神学,神学被后人名为形而上学;实践性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制作性的知识,包括各种实用性技艺以及如今所谓的艺术,如建筑术、音乐、绘画等。还有一种作为方法和工具的知识,即逻辑学;这门知识本身没有任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笔下哲学与诗的关系绝非仅有冲突的一面,和谐亦是其重要的方面.在<王制>中,这种和谐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哲人苏格拉底在<王制>中做了很多诗;其次,<王制>本身就可谓一首诗;再次,苏格拉底批评荷马的同时也在向荷马学习;最后,苏格拉底表明,无论是哲学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离不开诗.当然,苏格拉底的诗是一种臣服于哲学的独特的诗.  相似文献   

17.
包利民 《浙江学刊》2008,13(3):45-52
同样都是"主流哲学",斯多亚派走出了一条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的路向,却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影响压倒了古典哲学,而且渗入基督教范式和现代社会.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斯多亚哲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的一个重要古典哲学思想资源.如何理解斯多亚哲学与众不同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从斯多亚哲学自许传承了"苏格拉底道统"这个角度入手,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斯多亚哲学这种独特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类型的本质和内在张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和发现整个古典政治哲学的一些关键症结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初看之下,<拉克斯>在柏拉图全部对话作品里算不得讨人喜欢.和<卡尔米德>、<吕西斯>和<普罗塔戈拉>等苏格拉底式的辩难(aporia)对话一样,<拉克斯>的结论在表面上"破而未立":在这场论及青年教育和勇敢美德是什么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辩难了雅典名将官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的定义,但他最后声称:"我们都还没找到勇敢是什么."(199e)①通过辩难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美德的意见,苏格拉底辩难了他们对学习披坚执锐格斗术意见的权威乃至在青年教育问题上的权威,但他最后声称:"我们中间还没一个人够格当教师."(201a)不仅如此,在这场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辩难既没有<普罗塔戈拉>来得精深复杂,也没有<卡尔米德>或<吕西斯>来得饶有情致[2].  相似文献   

19.
1985年1月19日,伟大的政治理论家艾立克·沃格林与世长辞了。同为数众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自然科学家相比,为什么在人们的脑海中可以匹敌的政治学家的名字却如此寥寥无几?难道说即使著名的政治学家所告诉我们的都是我们早已掌握的知识吗?政治学的创始人是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他俩也是哲学家。提起现代的政治学家,人们想到的是霍布斯、洛克、卢梭和M.维贝尔,尽管他们在思想上各有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受到人们的谴责。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可以用实践哲学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应涵盖其思想的前后期.然而,作为前期代表作的<真理与方法>在这方面所占比重和篇幅很小,以致人们很难将它与实践哲学联系起来.其实,伽达默尔这部经典本身就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它集中体现于该书第二部分的"亚里士多德解释学的现实意义"一节中.此节包含作者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种解释学的解读,可视为<真理与方法>的核心,它奠定了伽达默尔整个实践哲学的基础,并影响到其后期思想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