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通融,富有历史学识的主体文化特征,使宋代士子可以把宋代的史学思想、精神渗透到史论诗的创作中。具体而言,受以史为鉴、探求治道的史学精神影响,宋代史论诗体现出强烈的史鉴意识,重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尤其强调从君主角度探寻兴亡之因。注重史料选择,重在把握关系国家治乱兴衰、具有垂法训诫意义的事件与人物,题材选择具有典型性、趋同性。疑经辨伪、不拘成说的史学精神,使史论诗敢于怀疑传统经史之义,注重历史的细致辨析,表达己见,促成了翻案体的盛行。适应重建思想秩序的时代要求,伴随着新儒学的建构,宋代史学完成了指导思想的儒家化,以理观史成为宋代士子的着眼点,史论诗的内蕴也因此上升到哲学层面,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哲学性质;多从义理角度评价人物,发明史义,在历史认知上有鲜明的道德化、义理化倾向;褒儒颂隐成为基本的题材倾向,特别是在探求义理时,始终以尊王为本,具有鲜明的正统意识,形成了强烈的褒贬之风。  相似文献   

2.
"唐宋八大家"的"三苏"作品中,论说性散文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论说性散文主要包括史论和时论两个方面。"三苏"作品的论题和题材有不少共同点,史论多借历史大事件,论朝代的存亡兴废或人物的是非优劣;时论多联系当时现实,论时政的利弊得失和当代人物的臧否褒贬。这些散文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有一部分是议论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史论。这些文章所选的人物多具有重大历史影响 ,文章借古人事以言当世之过 ,立意新颖 ,发前人之所未发 ,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这些散文是作者接受唐人散文的影响和师辈们的影响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点评.毛泽东倡导以唯物史观、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及厚今薄古等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毛泽东对古代历史、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富有独创性的论述,体现着他颇具特色的古代史论.  相似文献   

5.
魏收以门阀士族思想审视历史 ,将门阀士族代表人物作为历史记载的主要对象 ,以门阀士族的谱牒作为主要的史料来源 ,并在士族人物传记中大量附载其宗族谱系 ;他对士族人物的识量器局特别有兴趣 ,喜欢在列传中描绘其状貌仪容、神态气质等 ;他以门阀士族思想评论人物 ,喜欢在史论中对士族人物的家世、权势等大加赞赏。魏收的门阀士族思想是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出身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汉书》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堪称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块璀璨的里程碑.本文所说的“《汉书》史论”包括《汉书》各纪、表、志、传的序、赞、论及《叙传》,其内容大多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这些史论比起单纯的历史记载来,在表现史家思想和情感方面,更直接,更真实.它不仅是《汉书》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我们深入研究《汉书》思想的一个门户和捷径.《汉书》史论的评史方法,有三个优点,可为后代的典范.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密切相关.<史记>论赞风格、内容与当时论政、注释经书的热潮紧密相连;<汉书>论赞孕育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其时称引经书相互论难的风气对<汉书>论赞的形式和内容影响深刻;<三国志>论赞以当时的才性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后汉书>论赞实际就是笔写的论析名理的辩词.前四史论赞之所以具有其它正史论赞难以企及的艺术魅力,与浸染时代论议风潮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科举考试对历史内容的强化,使士子不得不注重议论、评述历史.中晚唐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意识,以及用人所显示的文化导向,形成探讨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尚.这些都决定了史论体咏史诗的产生.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深刻新警,善于翻案,和此时期注重新变疑古的史学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9.
后人对苏轼的史论文章一向颇具微词,如梁启超就直斥其“雌黄史迹”。苏轼史论确有重立意而轻史实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史论写作是不知历史本相的任意雌黄。苏轼的写作方式既非随意扭曲,更非无知所致,而是有意所为,其实质是一种虚构行为。这种虚构使其史论成为横跨历史与文学的文体形式,且其文学性更胜历史性,因此宜将苏轼此类作品归入文学范畴而非历史,这样有助于对其做出更为准确、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价义和团动运?目前,史学界意见不一。本文试就义和团的性质和作用,提出一点粗浅看法,请指教。 一 如何认定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必须绝对地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具体地历史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阶级地历史地具体分析。就是说要有一个实事求是,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我们在评价义和团运动时,要有一个基本出发点。要从半殖  相似文献   

11.
《文选》史论类共载录文章9篇,体现出编纂者对史论文体的重视。从文体区分的角度来看,史论的独立与汉魏六朝史学、文学的兴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文选》各篇史论立足于历史现象,表征盛衰,殷鉴兴废,涉及国家兴亡、内政外治的许多问题,既是沉思与翰藻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体现出编纂者对史论这一文体的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12.
建国17年,人物叙事诗创作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势头,它构成了17年诗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史论结合,从传记型人物叙事诗和虚构型人物叙事诗两个角度对17年人物叙事诗的发展脉络和成败得失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史论最初更多是属于史学的范畴,其体裁基本以史书论赞为主,但在隋唐时期,却由于史书影响力的衰落和文人史论的兴起而逐渐被纳入文学的领域。通过对文章总集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学家的文学独立意识使他们有意地将史论与散文史传分开,而史书编纂的集体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史传与史论的关联性,从而对史论的由史入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兴盛于唐宋以后的人物论散文作为史论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则是在应用美文与史传论赞两种完全不同之文体的综合影响下生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文史结合的产物。最后,当古代文体发展趋于稳定之后,研究强调辨体的明代文章总集则有助于对史论文体作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周一良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贯中西,尤以治魏晋南北朝史最闻名,其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三本著作上:《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和《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其中他对典章制度、民族关系、史学特点、文化发展、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及在史料的汇集、整理、校订、注释方面的造诣等都有开拓创建之功;此外其在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研究方法也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5.
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外史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内史论强调科学的自身逻辑,综合史论则力图克服二者的片面性。本文通过对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科学的门类结构和学科结构的考察,分析论证了科学在不同具体历史条件下和不同层面,其自身逻辑同社会因素之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法研究百年之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未来,必须了解过去。回顾了百年以来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由语文学向语法学、由传统语法学向现代语法学的历史嬗变,评价了各个发展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有创新意义的论著。史论结合,重在关节点上的分析与开掘。为认识下一世纪语法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系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生写了好几十篇历史人物论,这在我国历代其他文学家的著作中是不多见的。苏轼历史人物不只在数量上可观,而且也很有特色。内容虽是就史而论,但在形式上文学色彩体现得很为强烈,因此,可以说,它既是历史论文,也是带文学性的史论散文。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他们以为要超过在史学史上的价值。但是,有的中国文学史却认为这些文章都不是文学作品,他的许多“记”和“随笔”才是真正的文学散文或带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8.
《通鉴》史论是《通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者都从分析史论入手来研究《通鉴》和司马光的思想,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通鉴》史论的附属性,未能充分地估价史论在《通鉴》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注意把握这些史论总体上的基本特征,深入地探讨赋于这些基本特征的历史条件和作者的主观因素。笔者的几点看法,乃一得之愚,来必能拾遗补阙,谨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强劲的黑白风──中国现代版画(1929─1949)史论王颖,刘开明中国的版画虽说有过“很体面的历史”,然而那终究不过是一种印刷术或复制技巧,至多也只是宗教的婢女、书籍的附庸而已,其真正作为一种表现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仅只始于30年代。由...  相似文献   

20.
罗隐小品以历史题材居多,共计三十一篇。此类小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能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总结历史、批判现实、以史论今、以史论政,注意构思的新奇、取材的精当,或就史实发抒一己之见,取其事而反其义,或依据主体情感重新熔铸历史,突破史实局限,更为巧妙地对时弊加以嘲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