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治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对人权的充分而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文关怀的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力量源泉.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法治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助于理想的、科学的法治人格的确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强化社会主义法治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文精神及法治信仰对我国法治之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西方社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和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自由、平等、人权等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及法治信仰对西方的法治传统与法治模式的形成和完备起了无可比拟的催化和支撑作用。这对架构和推进我国法治之路不乏启示和多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论证的核心是:人作为法治的主体,应当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概念的界定,解释法治人本化与法治人治化的不同,阐述清楚法治中的"以人为本"在当下中国应体现为"强化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选择",在从法治的实现何以不能脱离对人的关怀,以及法治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两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治建设遭遇了困境,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这与缺乏宗教的支持分不开.他们提出,西方世俗法治的成长得益于基督教的信仰的支持,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就是建立在过去两千年中基督教所创造的各种心理基础和多种价值之上;西方法律与西方宗教本来相通,法律信仰和宗教信仰本质上是一回事,等等.固然,基督教曾对西方法治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称之为"基础"则言之过甚.学者以此为中国法治困境"诊断",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来关于法治的讨论,其概念涵指大概有三层:专制式法治、民主式法治和集权式法治。中国近代的学者多是在对专制式法治和民主式法治加以调和的基础上,结合主导的社会和政治语境的要求,持一种集权式法治的思路。这种集权式法治的思路,恰与李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关于法治的见解,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在当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又要倡导法治的现实语境下,这种集权式法治的思路可以提供温故知新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李青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11(1):62-67
因为行政权力因素在国家和社会关系中的支配地位,所以民众凭借对行政权力本能的信任共识去服从统治,放逐了法治,从而使得行政权力因素成为法治在中国面临种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削弱行政权力因素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性地位,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8.
法治的基础是人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利益关系.法治的目标是促进利益一致关 系,增进人们相互之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合作。加强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服务与合作。建立利益 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法治的途径主要是完善法治形式.拓展沟通渠道,转变法治观念。法治之路 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团结和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9.
10.
论近代西方的人文哲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在近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由于其对中世纪神学斗争的辉煌胜利,而在思想史上取得了十分显赫的地位,它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巨大成功,导引着人们把近代标示为“理性的时代”和“科学的时代”。然而,当人们沉醉于理性主义的功勋榜上时,却潜藏着忽视近代西方文化中人文关怀思想的危险。而对这一方面的忽视甚至否定,必然导致我们认识不到西方近代文明的真正本质。当我们在设计现代化的道路和蓝图时,如果仍以这种“误读”的近代西方文明作为参照模式,那就必然要误入歧途,重陷西方文明之困境。因此,清理近代西方文化的另一条思路──人文哲学思潮,对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法治理念的比较分析 ,在较深入的层次上研究了法治与政府公共行政的关系 ,揭示了不同的法治就会有不同的政府公共行政。在此基础上 ,结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和论证了我国转轨时期的法制建设与政府公共行政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机构、谋求政府工作效率和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公共行政改革 ,最终都取决于法制建设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王仁高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1):48-51
对立法而言,文化理念是立法的价值指引;公民素质是制约和影响立法质量的重要因素;制度文化与立法民主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法律运行而言,不同文化特性形成不同的法律运行模式;社会习惯、习俗对法律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也是法律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文化对法律制度的这种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法律文化的建设,积极培育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3.
西方法治理论出于思想家们对权力本质一以贯之的深刻认识,为此他们设计出了“法律→分权→法治→人权”的法治政制模式。法治理论的实践是法治社会的建立,它贯彻了人权神圣、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和分权与制衡诸原则。西方法治最基本的成因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独特的理性文化传统和官僚体制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具体的历史进程 ,除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逐步培植规章制度有效存在的基础 ,此即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保持社会稳定 ,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 ,培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建设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前者靠国家机器和威严来起作用,后者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起作用,二者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行,各自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学习和领会“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演进,尤其是随着支配人们言行、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原则的不断变化,以伦理道德教化人、治理社会的德治亦随之演化。在本文中,寻着西方德治的演化轨迹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法治人性基础的三个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作为人类对规则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不同视域中,有着不同的人性基础理论.人性亦善亦恶的可塑论是伦理学视域法治的人性基础;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统一是认识论视域法治的人性基础;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生存论视域法治的人性基础.三个视域中的法治人性基础都具有不可证伪性.在伦理学视域中,人性亦善亦恶使法治成为必要;在认识论视域中,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统一使法治的生成成为可能;在生存论视域中,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使法治的生成本身成为一个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我国实践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政府主导和推进的法治建设缺乏公众认同感,以及司法、执法中存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现实导致了法治体制下人文关怀的缺失,我们必须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法治体制下的人文关怀,推进我国法治健康、合理地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