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应当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主要应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来理解。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核心,离开这一本质属性,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而且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既有质的问题,它规定社会性质,也有一个量的问题,它决定社会发展状况。只有生产力解放及发展了,公有生产资料的量才能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才能得以不断发展。所以,解放及发展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发展的要求,当这种生产力表现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存量与增量时,它便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共同富裕在理论、制度、生产目的、本质属性之间具有内生的逻辑共性,这是由共同富裕的制度属性与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规定性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既得到一定程度的彰显,也存在深刻的教训.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着社会主义公有制比重和贡献率下降、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人民收入与就业的贡献率下降,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成熟不完善等挑战,这影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优势的发挥.下一步要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目标,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推动公有制经济向民生领域倾斜,实现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公有资本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杨志 《东南学术》2003,44(6):29-32
文章认为 ,正确地认识公有资本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十六大以后理论创新最重要的任务。理论创新 ,既要正视马克思主义已经达到的理论高度 ,也要正视公有资本所内含的资本与公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 ;在以往的理论框架中 ,资本与公有制之间具有难以兼容的矛盾。当前的问题在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为一种创新的运行机制 ,需要以与之相匹配的公有制经济的新形式———公有资本为主体。文章认为 ,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进一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完成对社会主义公有资本内在矛盾及其本质的科学探索 ;公有资本内含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之间的矛盾 ,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主体与其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们的目光逐渐转移到公有产权制度的改革上,在理论探讨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建议和意见。笔者认为改革中公有产权问题的凸现一方面表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已走下神坛,逐渐回归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鉴于公有产权制度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其改革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值得慎重对待润此,对这一课题的探讨需要有这样几点基本认识:其一,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公有产权制度的基本规定性和特点,不能误导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二,在内容上兼顾公有产权制度中各权能的有机联系,改革不能顾此失…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五年之后 ,江泽民于 2 0 0 2年 5月 3 1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又一次强调 ,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含义的认识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这意味着正确认识和把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 ,仍然是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层推进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 ,以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王胜利 《社会科学家》2013,(7):54-57,7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多样性理论认为,一定国家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发展变化是多样的,这是由该国家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和外部影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新中国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样化发展,这是我国生产方式状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所有制多样性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多样化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二)在现阶段,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三)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四)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五)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大的这些内容,蕴含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提倡的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的体制设计,这一设计体现了整体的利益,也决定了其从全局出发和集中管理的运行方式。然而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决定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以及局部利益之间的脱节,以至于公有制所关心的社会公正现实是在整体与局部的对弈中实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对东西方社会进行比较研究时,普遍所采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是土地所有制的比较,认为二者的一个根本差别是东方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而西方社会是私有制。马克思也得出“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是了解东方的钥匙”的判断,并从土地公有这一角度对东方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通过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了新的看法:东方土地的私有形式已开始出现;东方土地制度存在二重性;人类早期普遍经历了土地公有制,晚年在对俄国民粹派公有制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开始把东方的土地公有制看作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变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切入点,基于行业视角,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中公有资产分布情况、公有股权比例和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以此来研究我国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上市公司中公有资产虽然占据主体地位,但是公有资产应继续调整布局,在国家安全级行业应不断提升控制力;在重要基础级行业应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但保持控股地位;在市场竞争级行业应进一步全面放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既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制度优势,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功能,对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整体水平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产权是规范人们的利益和利益矛盾的基本制度,它既提供了人们获取私利的动力,也为和平的利益交换创造了社会条件,是文明和经济进步的制度基础。保护产权就是保护企业和创造投资环境。公私对立的产权观念并不正确,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是相对的,并且是可以重叠的。生产资料共同所有与成员个人的私利之间的矛盾是公有制的基本矛盾,公有制经济在此公私矛盾的基础上存在着多方面的深刻矛盾,无法解决。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思想家们否定私有制的理论存在着逻辑上的倒错,20世纪人类消灭私有制的社会实践也都失败了。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产权为主体。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制度和经济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进展,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反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实践,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能够顺利进行、不走弯路的重要前提保障。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构想及实践反思 “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是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质。这一性质决定了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本性,即资本所有…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二重性质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所推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征是:全社会劳动者作为统一的经济主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与此相应,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差别就只存在于消费资料的占有中,并且单纯是由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时间来确定”。因此,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全社会的任何成员都不再成为一种能带来特殊利益的经济特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条件、分配方式和结合方式明显区别于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公有制。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结合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存在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环境中。这些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公有资本形式的可能性。市场经济的改革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国有经济在公司制改革中采取了国有股份资本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也在与市场经济的衔接处产生出集体资本。由于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并存与混合,政治经济学需要范畴创新。文章利用资本的形式规定性与内容规定性的区分,解释了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共性特征与根本区别,从理论上重新界定了涵盖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资本一般范畴。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看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程必定对公有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并不是改变公有制,而是寻找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使公有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发展、壮大。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构造方面所形成的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为公有...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就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顾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国情,片面强调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反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主张抑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倾向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王颖 《中文信息》2013,(10):21-21
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本文在接下来的内容,以努力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研究切入点,详细分析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有效性,为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产生理论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所有制关系。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公有制在出资关系、财产组合、支配方式、治理结构等社会微观层次上的具体体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科学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发展和突破。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公有制的有关问题作过科学的论述。在1847年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私有制也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公有与国有的辨析入手,强调了公有制经济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两条典型的社会主义道路,回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经济主要经历了斯大林模式、国有企业模式、国有股份制模式以及涵盖三者的综合模式,指出公有制经济改革实践必须打破企业国有经济的禁锢,从新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贾后明 《江汉论坛》2007,3(12):22-25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是为了实现发展社会生产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和社会公平分配等目标.但在实践中,公有制目标与具体实现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判断一种产权形式包括股份制形式是否具有公有性的关键是看这种形式能否体现公有制目标,只要坚持公有制目标并不断扬弃实现形式,公有制在演进过程中可以实现二者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