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耿马景颇族语言使用情况的定量、定性分析,结论认为,耿马县景颇族的语言生活是一种和谐的多语生活.具体表现在:普遍稳定地使用母语;全民自觉地兼用汉语;部分景颇族能够兼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不同的语言功能互补、和谐共存;语言态度开放包容.不过,耿马景颇族语言生活中也存在若干相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王氏宗裥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宗祠坐北朝南,砖、石、木混合结构。有48根主柱、柱础、13条门框等均系石料加工而成。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石柱木梁,硬山顶,盖小青瓦;栋间施风火山墙,两端爪角飞翘,祠高12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为前后厅,左右为厢房,前置回廊。宗祠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部分构件系明代原物;石构件上的雕刻和木构件上的彩绘丰富精美;门联、柱联保留了明代尚书湛若水、曾朝节、清代状元罗洪先等贤达名流的书法真迹。  相似文献   

3.
赵天宝 《学术探索》2011,(3):95-100
景颇族历史上长期没有产生文字,故考察景颇族的文明发展史的难度很大。从民间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着手,追溯景颇族的族源和迁徙,梳理景颇族从远古到清末的历史,对了解景颇族的历史分期及社会形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景颇族约有8万人,大部分聚居于云南省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的山区。到了解放前,景颇族的原始社会制度虽已濒解体,但产生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原始宗教仍以传统或者改变了的形式,继续在景颇族社会精神生活中起着作用,颇值得研究。现试从五个方面,就景颇族的原始宗教观进行初步的探索(注)。  相似文献   

5.
处于习惯规范调控下的景颇族社会几乎就是一种自发秩序。文章从具体的案例分析着手,展示了景颇族社会自发秩序的魅力;接着论证了这种自发秩序的合理性及其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的运行限制,最后阐明了自发秩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景颇族的婚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勤劳、勇敢并素享好客美称的景颇族,有八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其中陇川、潞西、瑞丽等县是他们最集中的居住区。解放前,由于景颇族进入以地缘联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已有长久的历史,单一姓氏、支  相似文献   

7.
这是去年冬天发生在我们小县城的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栋居民楼起了火。这房子建于上世纪40年代,砖木结构,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 一烧就着,顷刻间,整幢楼陷入火海。居民们纷纷往外  相似文献   

8.
纠纷解决仪式是解纷机制的外在载体,并直观地展示解纷机制的公正性。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符号理论和正反结构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把静态描述和动态场景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了景颇族解纷仪式的场域,并分析了景颇族解纷仪式的法文化功能。景颇族解纷仪式对当今审判仪式的完善和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火把节是云南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一度成为全省性的节日。“目前欢度火把节的民族有白、彝、纳西、傈僳、拉、普米、阿昌、哈尼等族,人口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火把节也是云南影响最大的节日。作为古俗,历来引起关注,元代李京就曾对此调查研究,元代以后的各种志书多有记载。近代学者名家多有研究,都注意节日的来源问题。对于它的文化含义却始终被忽视。为此,本文把火把节纳入古代汉文化的范围,试对节日的性质和诸项节日活动的文化含义进行探讨。研究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节日的性质,二是节日中的诸项活动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0.
节日文化与民族意识徐万邦我国有丰富的节日文化。节日文化对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对节日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使我们的民族意识适应时代前进的潮流,是十分必要的。一、我国节日有多少?我国节日之多,在世界上数一数二。56个民族自古至今到底有多...  相似文献   

11.
基于明、清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大统一政策的政治文化感召以及南迁德宏后汉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在近代与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侵的重大历史契机中,云南景颇族的文化认同由族群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使云南景颇族的政治文化具备了良性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周兴泰 《中州学刊》2023,(7):146-153
唐代是我国岁时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为文人施展才情提供了机会。与诗歌相比,赋这种文体更加适合描摹节日的盛况与热闹场面,更能体现出大唐盛世的恢宏气度与精神风貌。唐代赋家以辞赋特有的形式,渲染铺张节日典礼仪式与节庆活动场面;在此基础上,为了大一统政权巩固的政治需要,他们还大力赞颂王道之治与帝王之德;不仅如此,他们在对热烈的节日活动的细腻描摹中,还展现出驱疫祈愿、赦罪求福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上海舞场林立,舞女众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人们对舞女的身份看法不一。本文作者首先对中国娼妓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将舞女与当时上海的高级妓女和普通妓女进行比较,认为热衷舞蹈的社会风气导致传统的高级妓女的削弱,以伴舞为特征的新的高级妓女群体兴起。民国时期的舞女是传统的高级妓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中文信息》2007,(12):102-107
薄荷片推荐:云南各少数民族节日约400多个,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当数傣族泼水节。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人手里明亮品亮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似文献   

15.
竞争中的叙事:叙事转向中的又一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在叙事转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向,印:将对个体叙事的分析置于一个更大的、通常是隐含的多种叙事选择的竞争中.作者认为叙事之间具有潜在的竞争是叙事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分析乔治·莱考夫对施瓦辛格如何赢得2003年加州州长选举的描述、宋飞关于奥运会银牌的"栋笃笑"节日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得出可通过关注这种竞争加深对各种不同叙事的理解的结论.作者指出:"目的"一词是理解各种叙事竞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节日剧场艺术──尼采艺术观三题乔延军尼采观照艺术的角度是独特的。他受启于“节日”,陶醉于“剧场”,进而把人带入“艺术”审美的人生。一、实现了人的“在场”尼采在“节日”和“剧场”中,重新让人找回了他的“本真存在”,从而使“悲剧的再生”成为“人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节日的相互渗透是难免的。在中华民族中各民族的节日渗透,像春节,原汉族传统的节日,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早已被我国壮、苗、布依、蒙古、满、朝鲜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外来节日的渗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外国人交往的增多,民间不少群众自发地参与一些洋活动,形成外来节日的流行。渗入的节日,较典型的例子是圣诞节、母亲节、国际护士节等。本文仅以圣诞节的流行为例,来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相互渗透:圣诞节始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耶酥“诞辰“的节日,在西方,圣诞节不仅是宗教节日,也是民  相似文献   

18.
(一)“家务建设”在邦瓦寨引起的变化云南省陇川县邦瓦寨座落在县城东南面的高黎贡山余脉的邦瓦山梁上,面临龙江河谷,与潞西县的西山隔江相望,距陇川县城约十五公里,海拔一千四百米,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适宜种植咖啡、紫胶、桔子、砂仁、棉花等经济作物。宽阔的山场和常年不衰的青饲料对于牧放牛马骡羊等牲畜十分有利。邦瓦寨居住着单一的景颇族载瓦支(五、六十年前迁入的四户汉族和两户大山支景颇族,在语言习俗等一切方面都完全同化于载瓦了)。全寨一百四十六户人家散居在长约五公里的山梁上,分为上中下三寨,五个生产队,现有八百五十四人。解放前,邦瓦寨和其他所有的景颇族村寨一样,政治上处于土司山官的双重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9.
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透过中美两国节日表征,从时序规律、信仰及价值重心取向、道德趋向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差异,以求畅通交流,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20.
"反节日"与节日是一组相对立的概念。"反节日"具备节日的某些要素,比如节日狂欢、象征符号以及需要被纪念和庆祝等。但它的存在却违背了节日的精神。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构设了节日的文化政治隐喻,同时写了北平市民的节日和侵略者的"反节日"。在街道上,节日与"反节日"相对立,二者都把街道当作庆典空间,北平市民日常的节日庆典与侵略者暴力政治的"反节日"庆典节庆交替呈现,最终侵略者的"反节日"狂欢占据了街道,象征着城市、国家乃至民族文化在战争中被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