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文学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是形象思维。在鲁迅的著作中,没有阐述艺术思维的专著,鲁迅也从未提到过形象思维这一术语。但是,他对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却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洞幽烛微,多有独到之处。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是同他对艺术思维的深刻认识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对于艺术思维的理解有关。因此,有必要对艺术思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择取艺术思维领域中的一个问题——艺术思维的构成,谈点粗浅看法。 1有那么一种传统观点,认为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 《辞海·哲学分册》:“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就是艺术思维。别林斯基说:“诗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法捷耶夫说:“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王朝闻说:“形象思维是通过作家创造性的想象对生活的现象加以集中和概括”。具体说法不一,实质却一样:艺术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可以划等号,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三年九月三十日,“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在上海秘密举行,鲁迅被选为名誉主席之一。他因故没有参加大会,但在会前会晤过法国代表著名共产党员、作家瓦扬·古久里。据一九三三年九月五日《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4.
鲁迅论儿童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锡英 《兰州学刊》2004,(4):265-267
关于儿童教育问题 ,鲁迅虽然没有系统地探索过 ,但是 ,他以在许多文学创作中表现出被封建文化压迫的儿童的形象 ,来引导我们思考过去儿童教育的弊病。鲁迅一直认为儿童教育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历史及未来的重大问题。本文是鲁迅的作品中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与论述及艺术表现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超验里的经验──论《故事新编》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位深具现代意识的作家。已故的唐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过他对尼采的“酷爱”和小说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这标志着他与“二十世纪新思潮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①这新思潮中,包括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而对鲁迅影响较大的则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美国学者哈市就认为,“鲁迅抛开欧洲的现实主义派和自然主义派及日本的自然主义派”,“因为他根本就对现实主义技巧不感兴趣”,“他喜欢与象征主义有瓜葛”的一些作家②;荷兰的佛克马则指出鲁迅译介的作品中,“用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 一 鲁迅是一位旷代未可多得的学者式的战士和战士式的作家。鲁迅之所以能够在一个急遽交替变革的新时代和大潮流中,捷足跻臻思想和艺术的高峰,是与他敏于和善于从中外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分不开的,尤其与他对中外文化所采取的开放而又清醒、摄取而又扬弃、辩证而又务实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精神,关系至为密切。 鲁迅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这说明,鲁迅是坚决主张“别求新声于异  相似文献   

7.
对艺术思维问题,我国古代文艺理论虽没有多么系统和完备的论述,但从历代作家和批评家的一些散见于文论或诗话的片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艺术思维问题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及切合创作实际的揭示和描述。本文意在择取陆机、刘勰和严羽等几家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述,对我国古代艺术思维论加以系统的梳理,以勾勒其概貌。简言之,我国古代艺术思维论就是“玄览”、“神思”和“妙悟”。这三者之间虽有交叉,但各有侧重;既反映了我国古代艺术思维论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又揭示了艺术创作思维过程中渐次深入展开的三个阶段,巧妙地显示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审美主体(心或神)与审美客体(物)亲和交感的产物,那么,“玄览”、“神思”和“妙悟”的创作思维过程也就是以心观物、“神与物游”和体物得神的物我合一过程。遵循历史和逻辑的发展线索,按照心与物或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下面我们试对中国古代艺术思维论作一分步的考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卓有成就的学者,鲁迅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晚年从一个革命前驱倒退成为“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是有所论述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论者却根据鲁迅的论述,把章太炎颓唐倒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脱离人民群众和时代的革命斗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以后,时代前进了,革命深入了,他不仅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后退了,教训何等深刻。”又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是鲁迅总结章太炎后期之所以落伍的一个深刻教训。”(见周建人:《回忆鲁迅》第40、44页)还有一篇文章也说鲁迅认为章太炎倒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些都是很有影响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不是符合鲁迅的论述和看法呢?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对章太炎的倒退是有过两种论述的意见的。不过他的论述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来论述的。他把章太炎和高尔基作了对比来进行分析论  相似文献   

9.
鲁迅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生前虽然没有到过祖国的东北,但却始终关注着东北同胞的命运。特别是“九一八”事变,更激起了鲁迅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憎恶和对东北人民的深切关怀。他撰文痛斥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他热情地关怀和帮助流亡到上海的东北青年作家,对他们反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鲁迅那样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动中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也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他那样获得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以致使“鲁迅学”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门显学。尽管在这个进程中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叽叽喳喳的议论 ,但鲁迅研究的成果是巨大的、无法否定的 ,需要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及理论层面的抽象概括。为此 ,早在 1 981年 ,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彭定安先生就曾率先提出过创建鲁迅学这门学科的建议 ,并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反响 ,彭定安先生本人也一直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契诃夫的作品和作风有若干相似。1944年郭沫若在《契诃夫在东方》一文中发表过这种见解。 1936年苏联《真理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写过:“外国的批评家以鲁迅先生的作风比之契诃夫的作风。”契诃夫的祖国的作家法捷耶夫同样说:“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的弱点的这一点,鲁迅与契诃夫是近似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在辛亥时期几个史实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鲁迅所“亲历”、后来却又是使他感到“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件之一。这一段从革命爆发时曾使他“高兴得很”、到失败后甚至“不堪纪念”的经过,对他前期思想的发展颇有影响。因此在有关鲁迅生平或传记等著作中对此均有论述。但是,由于当时鲁迅基本上没有从事专门的文学活动,而现存的公开发表的《日记》又是从1912年5月才开始;加以相隔年代较远、有关文献又少,这就为研究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在论述和分析时难免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描写过“疯子”,但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为文学典型的、至今仍在世界文苑中闪烁光辉的“疯子”却不多。果戈理曾在《狂人日记》中写过“狂人,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描写过“狂人”。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旗手,他们笔下的“疯子”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样  相似文献   

14.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但以他那“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文学宝库,而且还以他那些很有见地的文学批评推动了新文艺的发展。鲁迅虽然没有关于现代文学的批评专著,但散见于他文集中的为青年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小引”及有关评介文章,都闪耀着一些真知灼见,值得学习。鲁迅的文学批评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所谈的仅是鲁迅关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  相似文献   

16.
高长虹象他所发动的“狂飙”运动一样,飘然闯入文坛,更直插鲁迅的生涯中,给鲁迅的生活与思想以值得注意的影响;然后又飘然而逝,消逝得无影无踪,一时间连他本人也“谜”也似的不知所终了。然而,他的足迹和他的“事业”,都因为与鲁迅曾经相连而在文学史上留下印痕,值得我们追寻、理解和研究。一狂飙社是否确有一个成形的组织,还可讨论,但是,这个以“狂飙”命名的文学流派确实存在过。那群苦闷的、探索的、不满现实的青年作家们,也的确想要前进,想要奋斗,想要反抗旧社会,希  相似文献   

17.
巴金以作家的身份,以后辈和学生的心情,以回忆和鲁迅的交往为中心,以亲身感受为基础,认为鲁迅是伟大的爱国者,赞同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赞扬鲁迅的硬骨头、爱憎分明和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肯定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金的鲁迅观有三个特点:鲁迅“他的杂感也是光芒万丈的”;“跟先生来往的许多青年在先生身上也产生了好的影响”;揭露鲁迅死后被歪曲、利用的严重现象。可惜,巴金未曾予以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认为作家创作总受其世界观的支配和制约,其创作和世界观是基本一致的。作家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写出与之相适应的作品。“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热风·随感录四十三》)这儿鲁迅没有直接用“世界观”这个概念,然而,作家的思想、人格反映着作家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作家世界观的阶级立场、政治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相联系的感情、爱憎、喜好等,不可避免地都会在其创作过程中熔进作品里去。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都有本阶级的世界观。作为阶级社会中某阶级一员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比较自觉地掌握客观规律,总是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不断实践的过程的,鲁迅先生自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或离开过革命的社会实践的;他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具体步骤的各种思想、言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质。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同样证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可是,近几年来在关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化”——即探讨他如何认识客观真理的具体过程问题时,有人却认为鲁迅先生是通过抽象的“对思辨世界的勇敢的探寻”和“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这就是一种完全和实践的过程相对立的所谓《心灵的历程》。在这里,我们和《心灵的历程》作者存在着原则的分歧: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认识的基础在于实践,这种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是他积极参加了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心灵的历程》作者却把鲁迅先生个人的意志活动、精神活动看作实践,其主要内容则是“他那自省自讼精神的寻路者的心灵世界”发生“变化”而已。从这样的一种实践观出发,《心灵的历程》全书通过“上篇”对《狂人日记》的分析,证明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民主启蒙运动中,当他谛视人的心灵深处,他就愈是感到时代力量的强大和战斗的鼓舞”的产物,而“狂人形象的精深、博大的意义”则在于“从狂人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探索的程途中,他的性格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那震颤的心灵的琴弦,……显现了战斗者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空前地表现了美将获胜的这一新的欢乐的主题。”在“中篇”里从分析鲁迅先生一系列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说明“鲁迅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个小小的心灵世界”“所联成的心灵历程的河流里,异常清析地反映了鲁迅自己的心灵航行的一段经历。”在“下篇”中更进一步通过《一件小事》等第一人称的小说、《过客》等散文、《华盖集》和《两地书》中所提到的“我”字,统统集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即鲁迅先生自己本人的化身,从而说明这一切便是他“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反映,最后并得出了“只有通过一个思想上的艰辛的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鲁迅先生“才能逐渐寻获新的道路,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心灵的历程》在全书的个别地方也提到了鲁迅先生“重视实践”、“实践丰富了鲁迅的认识”等等,但是由于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致使自己的研究走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反面。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形象是长期以来引起广泛争论的典型之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问题至今似乎还没有解决。本文试谈一点浅见。 一 有一种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流行的见解是:狂人并非真狂,实际上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狂”是别人对他的诬蔑。我认为这种意见是有害的。这种认识不但无法解释作品中狂人思维错乱的事实,而且对作家塑造形象的理解也是极不正确的,似乎作家可以背离生活的真实,任意驱使他笔下的人物作为自己思想的传声筒,其结果,虽然不是有意提倡公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