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是深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著名现代作家。他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和严厉批判,引起了旧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的共鸣,为他们走向革命铺设了思想跳板。然而,巴金又是一个深受无政府主义影响的人,对于这一点,他自己也从不讳言。而从二十年代起,无政府主义已成为一股抵制革命的反动思潮,这在学术界又已成为定论。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被提出来了,既然巴金深受无政府主义这一反动思潮的影响,他为什么又能写出如此进步的作  相似文献   

2.
巴金不仅在尚且年幼之际即通过对安那其主义者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等人所创作的文本的阅读和接受,树立起终生矢志不渝的信仰,而且还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执笔为文走上了文学道路。也正因此,无论巴金的生活还是文本都打上了鲜明的理想主义的烙印,充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辉。我们可以不赞同巴金的安那其主义思想,然而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巴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人格高尚的人,纯洁伟大的人。具体而言,理想主义者巴金打破了生活和文本之间的厚障壁,自由地穿梭于生活与文本之间,有效地将生活文本化和文本生活化,显现出将生活与文本融合一致的特征。为信仰不懈努力地生活成了他文本创作的源头,写作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为理想而奋斗的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巴金不但没有专门构建过悲剧美学体系,而且连象鲁迅那样为世人所公认的悲剧定义似乎也没有.他只是在创作谈中,在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出高觉新、汪文宣等不朽悲剧典型的半个多世纪的艺术耕耘中,以他艺术家诚笃的心灵,彻悟出悲剧的真谛的.巴金对悲剧本质的见解“他们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生命,活动,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的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掉了这一切之后所发出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自序》).“《万尼亚舅舅》的主题倘使是‘白白地毁灭的美’,那就是说,庸俗势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人生的美”(《印象·感想·回忆》).巴金上述的这两段话体现了他对悲剧美学的精辟见解.我们结合着他的创作实践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巴金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6,21(8):166-173
在对巴金晚年思想和作品的评价中,人们附加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成分,离他的实际思想和创作状况甚远。巴金生命的最后年月里,围绕着他的议论越来越尖锐。这只能说是一种巴金研究现象,而不是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巴金研究。我们现在重新研究巴金,阅读巴金,阐释巴金,把巴金作品的意义引向多元的复杂的当代理解,应关注到一大批被原来的文学史意识形态所遮蔽的作品,重新来阐释和挖掘其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内涵,使巴金的作品与青年人的当代生活理念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巴金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巴金人格浅议〔日〕和富弥生歌德曾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又说:“一个人必须自己是个人物,才会感到一种伟大人格而尊敬它。”①巴金便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处处闪耀着他的人格的光辉与不可征服的力量。一巴金人格力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巴金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大师。六十年来,人们对他的研究与评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主动。为了对巴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了进一步开展学术领域的争鸣,有必要对六十年来的巴金研究作一初步的回顾与反思,并力求作出历史地科学地实是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当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①的确,从四十年代开始,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一改过去熟悉的封建大家庭生活题材,把笔触投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小事”,《寒夜》的发表标志着巴金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峰。这一转变,有种种因素,但不可忽视契柯夫的影响,从契柯夫短篇小说代表作之~的《苦恼》与《寒夜》的比较中,可明显地观照出这一点。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异常黑暗,在沙皇的高压统治下,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契河夫敏…  相似文献   

8.
<正> 巴金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七十多篇,汇集在《复仇集》、《光明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一、二)、《沉落集》、《神·鬼·人)等十三个集子中。这些作品塑造的异族和本族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多彩。研究巴金早期的文学创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一时代的广阔社会生活,也有助于了解这位毕生耕耘不辍的文学大师所走过的一段道路。在前辈作家中,描写外国异族生活和人物的,巴金是最多的一位。巴金用许多篇幅来描写各国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斗争,除了因为他极为熟悉西方社会外,是他认为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活力、自由、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去了这一切以后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集·序》)这便是说,他是为了表现整个人类,并借助外族生活来寄托他对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传记文学接受、翻译和创作到目前为止还没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实际上,巴金的觉醒和巴金文学的诞生都离不开传记文学作品的滋养,他的革命家传记是以人格为中心的英雄叙事,他的自传则是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的个人叙事。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兴起的历史中,巴金的翻译和创作必将留下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巴金晚年全力以赴写作的《随想录》五卷,不仅是他在80年代的最重要的奉献,也是他在1949年以后40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在巴金全部创作生涯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但是,和巴金前期的作品一样,在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因此,我一直认为,对《随想录》的研究在整个巴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享有盛誉的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茅盾、巴金,均曾先后到过桂林,对桂林进步文化运动起过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郭沫若、茅盾住桂时间不长,前者仅二十七天,后者也只有九个月。住桂时间最长的是巴金,他前后三次到桂林,头一次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底到一九三九年  相似文献   

12.
巴金研究:现状与问题--李存光学术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是我国目前在世的最后一位现代文学大师。本访谈约请著名巴金研究专家李存光先生,从六个方面对巴金研究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深入的评析。这些问题,既涉及到诸如对巴金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巴金研究的资料、方法与学术机构设置等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更深入到诸如“家”文化现象与巴金的“国”“家”观,巴金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随想录》的历史评价与巴金的人格,巴金作品语言的艺术性等巴金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具有较强的总结性和前瞻性。要言不烦,深入浅出,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回避问题。对于推动当前的巴金研究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憩园》在其整个的创作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示了巴金创作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叙事主题的世俗化;其二,叙事技巧的自觉追求。《憩园》其中饱含着巴金创作转换的丰富信息,关注《憩园》中的重要变化,不仅对理解巴金20世纪40年代创作有着巨大助益,而且会拓展和深化目前的巴金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死去的太阳》是巴金继《灭亡》之后写的第二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吴养清尽管不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丰满,但在巴金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序列中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者曾说,他的这部以五卅事件为题材的小说,是要“写一个小资产阶级在这事件中的多少有点盲目的活动,以及由活动而幻灭、由幻灭而觉悟的一段故事。如果读者觉得我底英雄有点幼稚、滑稽,那么请他明白小资产阶级大半是这样的。”(巴金《死去的太阳》序)由于作者真实地刻画描写了吴养清在五卅事件中的思想面貌,就使我们通过他看到了二十年代中国一小部分知识分子的面影。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要了解那个历史情境中某些知识分子的性格心理,要了解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这本小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巴金对同时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都召开的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提供过一篇《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论护,主要梳理、论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施惠于巴金,即巴金所受同时代文学熏染、影响的问题。显然,这只涉及了问题的一个侧面。本文试图对另一个侧面,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受惠于巴金,也就是巴金及其创作对于同时代文学的反熏染、反影响问题作些探讨,以弥补前文的不足。(一)巴金自踏入文坛后,曾反复声明自己“不是文学家”,“不是艺术家”,直到晚年写《随想录》时仍是如此。他这样说,因为最初是由于偶然的机缘跨进文坛的,不期然成为作家而成了…  相似文献   

16.
一、过去:巴金研究的准备与沉落严格地说,巴金研究工作的真正历史应该从八十年代开始算起。尽管随着巴金第一部中篇小说问世以后就不断有评论巴金其人其作的文字出现;尽管其间屡有新文学掌旗人鲁、郭、茅诸公对他作过评论,有老舍、李长之、沈从文、巴人等名家评论过他的作品,又有胡风、钱杏邨、刘西渭、常风等批评家与之发生过论争,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这类文字大多属印象式批评,无论精芜,  相似文献   

17.
《灭亡》是巴金的处女作。巴金在作品中塑造了杜大心、李静淑等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他把满腔的爱国激情和思想上的坎坷求索,尽诉笔端,发出了他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后的第一声光明的呼号,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巴金一生的创作都在追求“反封建”,呈现浓郁的家国情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安那其主义同时也是他坚持一生的信仰。在家国情怀与安那其信仰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巴金的信仰结构之中,安那其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尊重,这是他“反封建”的重要缘由,而这样的人道主义关怀又与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并不矛盾,所以我们最终发现,互有矛盾的观念在巴金这里却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安那其主义在内的现代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都获得了新的认知和诠释,它们共同体现了晚清—五四的新文化理想,巴金将安那其主义的激情和牺牲当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革命信仰,从而完成了对这一外来思想的中国式再构,而信仰的执着也成为了巴金一生坚守“反封建”目标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巴金是一个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谜,他早期创作洋溢着血性,“血性”到了透明的程度;他早期思潮也是血性的,但血性中包含混浊。而这种血性的透明和混浊,无不与他接触过的虚无主义有关。要从巴金作品中认取血性,就不能回避这个谜,需要辨析这种混浊与透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巴金多次表示:“我意外地‘闯进’文坛,探索了五十多年,在结束文学生活之前,我应当记下我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个人的独特的看法。” (《<随想录>日译本序》,《巴金论创作》171页)巴金在过去写的大量的序、跋、前言、后记和有关作家作品的评介文章中,曾发表过对艺术的种种见解;近几年来,他在许多文章中更是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巴金的艺术观是他艺术实践的结晶。探讨和研究他的艺术观,对理解他的创作倾向和特色,提高当前文学创作的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